分享

孟子讲读——政治思想:“民贵君轻”新论

 道2和 2017-10-19

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民贵君轻”几乎是历史和社会政治常识。但是这种思想竟然没有对“家天下”的封建专制制度构成威胁,没有像根据这种思想推导出的逻辑结论那样导致“公天下”的民主制度,这怎么来解释呢?当然,原因很多,很复杂,但孟子与此有关的其他一些论述,肯定也是部分的原因。


《孟子·尽心下》云:“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这就是著名的“民贵君轻”思想,许多思想史家予以高度的评价。“民贵君轻”思想有两大来源。一是尧以下的史实和战国时期的种种政治现实。这些事实,已经足以提炼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二是孟子之前儒家的民本思想。儒家向来重民,仅《春秋》及其三传中,民本思想就极为丰富。民本思想不难升华为“民贵君轻”。如果把这二者结合起来考察,我们就可以知道,“民贵君轻”思想在当时出现,乃是历史的必然。当然,孟子认识到“民贵君轻”,并且第一个将它明确地表述出来,这功劳无论如何也是应该肯定的。


然而,孟子政治思想中的某些部分,与“民贵君轻”有很大的矛盾。就其本质而言,可以说是违背“民贵君轻”的。这一点,关系到我们对孟子的全面认识,关系到我们对中国古代思想中民主思想实际状况的把握,关系到对某些重要历史现象的解释,也关系到对儒家思想的客观评价。因此,有必要加以清理。


“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也就是得天下民心者为天子,这对当时诸侯国国君们而言,既是启发,又是警告。当时,周王室早已失去了民心,也早已失去了统御天下的能力,名存实亡。统一天下而称王,是当时许多诸侯国君所企盼的,魏、齐等强国之君尤是如此。如何达到这一头等的政治目标,正是他们所朝思暮想的。因此,孟子言“民贵君轻”,言得民心者为天子,有启发这些国君的意图在。另一方面,当时国君与其人民在利益关系上的矛盾,极为普遍地存在着。在许多诸侯国中,这类矛盾既多且尖锐。因此,孟子言此,又有警告之意在。


那么,国君如何得民心,如何才能避免与人民的矛盾冲突?孟子讲了不少,例如,为君者必须与民同乐(《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下·齐宣王问》),推己及人(《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善与民同(《梁惠王下·齐宣王问》),重视民意(《梁惠王下·孟子见齐宣王》,《齐人伐燕》),减轻赋税(《滕文公下·戴盈之曰》),以及反复强调的“仁政”等等,无非是要他们放弃那些可能导致与人民发生激烈矛盾冲突的利益,尽可能地使自己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保持一致,力争把与人民的矛盾控制在双方可以容忍的范围内,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而立于不败之地,进而统一天下。《孟子·离娄上》中,孟子说得更明确:“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他的这种思想,与“民贵君轻”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面对人民与君主的矛盾,士大夫阶层应当作什么样的选择?按照“民贵君轻”思想,他们自然应该站在人民一边。在古代政治实践中,这常常表现为最大程度地代表人民利益的官员向君主行谏。君主有失政,政治上有与人民利益发生严重冲突之处,臣下应当行谏,让国君向人民作出让步。臣下不谏,不足以称忠臣,因为这也是国君的利益所在。臣下谏国君,无非也是尽量使国君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最大限度地保持一致,使双方的矛盾相对稳定,进而使国君得到人民的拥护。臣下当谏国君的失政,这是儒家的一贯主张,也是孟子所主张的。《孟子·离娄上》云:“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他本人就是这样做的,《孟子》一书中,此类记载不少。总之,在君主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臣下应该敢于为民请命,而不应该保持沉默,更不应该帮助君主进一步损害人民的利益,导致矛盾激化。应该说,这也是和“民贵君轻”的思想相一致的。


国君与人民在利益关系上发生矛盾,国君或是懂得“民贵君轻”之理而自愿作出让步,或是在臣下的行谏之下作出让步,把矛盾控制在双方都能够容忍的范围,如此则上下相安,至少暂时能够太平了。然而,如果君主与人民的矛盾非常重大而又十分尖锐,双方都无法容忍,双方都不肯作出让步,臣下行谏失败,或就情势而言,行谏势难奏效,在这样的情况下,按照“民贵君轻”的原则取舍,废立君主,无疑是当行之事。废黜严重背离人民利益、已经失去民心的君主,立最大程度上代表人民利益、相对而言最得民心的君主,在这一重大的政治问题上,孟子的思想与“民贵君轻”相去甚远。


按照“民贵君轻”的思想,得丘民者为天子,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天下无主如战国时期者,自然是如此。但是,在天下有主而此主已经成为失去民心的无道之君的情况下,得民心者是否应该得天下?“民贵君轻”还是否成立?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可是,孟子的回答实际上是否定的。《孟子·万章上》云:“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继世而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匹夫有天下,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其德若舜、禹,二是要由天子推荐。舜、禹都是儒家理想化了的圣人,《列子·杨朱》云:“天下之美,归之舜禹周孔。”“德若舜禹”,几乎没有这样的可能,而且由谁来认定?如何认定?程序又如何?有夏以后,天子视天下为己有,所谓“家天下”是也。要“天子荐之”,无异于与虎谋皮。“德若舜禹”、“天子荐之”这两个条件兼而有之,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是不可能的。先世有大功大德于民的贤者有天下,其条件是当时的天子必若桀纣,天废之,如此则先世有大功大德的贤者方能取而代之为天子。桀纣是世人将“众恶归之”的恶人,《淮南子·缪称训》云桀纣之恶名乃“千岁积毁”。身为天子者是否恶到桀纣这样的极端化程度,谁来判定,又如何判定?孟子的这种思想,事实上取消了得民心者取代失民心者为天子的合理性,与“民贵君轻”思想完全背道而驰。


天子是如此,诸侯国的国君又如何呢?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履行职责,应该被废黜。由谁来行废黜之事?由国君家族中的亲近大臣,所谓“贵戚之卿”。《孟子·万章下》云:“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从这一章可以看出,在孟子的思想中,国家是一家的国家。在君有大过、屡谏不听的情况下,贵戚之卿可以撤换国君。当然,继任国君仍是出于原国君家族。贵戚之卿这样做,乃是对家族负责。君有大过,异姓之卿也有诤谏的责任,但在屡谏不听的情况下,他可以辞职。他不属于国君家族,因而不可以参与国君的废立事宜——那是国君家族的事。他与国君及其家族的关系,不过是雇佣关系,合则留,不合则去,去则关系解除,不必再对国家负什么责任,也不必对人民负责任。国君与人民发生矛盾,异姓官员循“民贵君轻”之理,为民请命,向国君行谏。然而,“民贵君轻”的指导意义,仅仅是如此而已!国君拒绝纳谏,官员辞职,就不再是这国君的官员了,于是,对他来说,“民贵君轻”也就没有意义了,当然不应该再按照“民贵君轻”的思想为民而对国君采取任何政治行动。这样的思想,大大限制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意义和政治意义,从根本上说,也是违背“民贵君轻”思想的。


我们再从“贵戚之卿”着眼,分析孟子由“贵戚之卿”行诸侯国国君废立之事的观点。很明显,孟子的这种观点,不管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践上说,都是大有问题的。首先,贵戚之卿如果无力行废立之事,矛盾仍然得不到解决,国君照样误国殃民、为非作歹。箕子、比干、微子等之于商纣王,就是如此。如果贵戚之卿助纣为虐,则益不可问了。这当然与“民贵君轻”相悖。其次,如果贵戚之卿确实能行废立之事,被废之君,姑且不论,所立之新君,当然必须是其家族中的,这是不可变更的原则。然而,民心所向者,又未必在其家族之中;即使在其家族之中,又未必会被贵戚之卿立为新君。既无法保证民心所向者被立为君主,又无法保证不得民心者不占据君主之位,这还谈什么“民贵君轻”?


孟子一方面提出“民贵君轻”,对诸侯国君们所宣传的有关观点,对臣下诤谏国君的提倡,都符合“民贵君轻”的思想;另一方面,一旦涉及君主废立这一具有根本性质的问题时,他的观点就背离了“民贵君轻”。这看起来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这两个方面,其实质是相同的,都是维护“家天下”的封建专制制度。一方面是以“民贵君轻”使君主设法取得民心而达到统一天下或巩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是以违背“民贵君轻”的思想阻止人民摧毁“家天下”的封建专制制度。他所提倡的“民贵君轻”,不能逾越“家天下”的封建专制制度这一框架。一旦越出这一框架,他实际上就反对“民贵君轻”了。在当时社会中,人民与君主的根本利益是对立的,“民贵君轻”的思想与“家天下”的封建专制制度又是水火不容的。在“家天下”的封建专制制度下,根本不可能真正实行“民贵君轻”。如果真正实行“民贵君轻”,真正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必然会摧毁“家天下”的封建专制统治而形成“公天下”的民主制度,这又是孟子所无法接受的。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孟子》被奉为封建政治思想的经典,其中“民贵君轻”、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观念,几乎是历史和社会政治常识;但是,这种思想竟然没有对“家天下”的封建专制制度构成威胁,没有像根据这种思想推导出的结论那样导致民主制度,几乎始终只是在“家天下”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框架下发挥可怜的作用。其原因当然是复杂多样的,但孟子维护“家天下”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个。


——赵杏根《孟子讲读》节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