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批今年诺奖“行为金融学”:(转载)这次诺奖昭示着经济学的大踏步衰退(作者:周燕),附其它精彩评论

 有智慧不如趁势 2017-10-19

(按:这是对今年诺奖“行为金融学”的“三批”了,“一批”是《今年(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近年来最水的一届》,“二批”是《(转载)广告中“禀赋效应”的正确解释(作者:francofang)》。这“三批”是周燕发在朋友圈里的评论,我向她申请了授权转载,题目是我拟的。)

 

 

周燕此前在朋友圈里转了我写的《今年(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近年来最水的一届》一文之后,本来表示不再打算写评论本届诺奖的文章,可是媒体“无知者无畏”的吹捧看来让她还是忍不住出手了。

 

==========

作者:周燕

 

这几天诺奖得主实在火,主流媒体更是大肆吹捧,不断地讲“非理性”。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经济学的大踏步衰退。

 

媒体举了一个非理性的例子:一位女孩子去买衣服,如果是900元的衣服(市价),她花了1000元买(高于市价),她会“耿耿于怀”;然而,如果是9900元的衣服,她花了10000元购买,同样是损失了100元,她会觉得无所谓。这就是所谓的“非理性”。

 

这让我想起JoedgeStigler1960年代写的《价格理论》。开篇他以边际收益递减定律为例,示范如何提假说,如何验证。

 

一个人到市场上买东西,会货比三家,以求得到最低的价格。但是这种搜寻是存在成本的。汽车的价格远高于洗衣机,在搜寻的成本大致相等的情况下(跑三家汽车店与跑三家洗衣机店相等),汽车价格节省1%可能是25美元;洗衣机的价格节省1%可能只是2美元。由此可以推出:

 

任何人在买汽车时都会比买洗衣机时要多下功夫寻找低价格。

 

同时可以推出:

 

在一个城市里的零售店里,洗衣机的价格差别幅度会大于(平均比较)汽车价格的差别。

 

这两个都是可以验证的假说,都在验证着“边际收益递减定律”。

 

回到女孩子买衣服的例子上,为什么“买10000元的衣服损失100元”比起“买1000元的衣服损失100元”会更加“无所谓”呢?原因是较贵衣服的价格差别幅度小于便宜衣服的价格差别,较贵衣服要节省100元的搜寻成本会更大。何来“非理性”?

 

当年Stigler在举这个例子时是针对当时流行的问卷调查(现在在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中也很流行)。许多不知所谓的经济学家设计问卷去问“边际收益”、“边际成本”,Stigler示范给他们看经济学“理论推导假说”的过程。我读书时看到这个例子,如中雷击,领略到经济学对理论要求之高,对现实世界需要了解之多,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今天的诺奖得主恐怕连Stigler的《价格理论》都没有看过。所以经济学业内的人说:“芝加哥怎么会出这样一个人?”

 

至于媒体天天在举的另一个例子:一件物品,自己花了100元买入,卖出时一定要高于100元。我也看不出来哪里非理性?每个交易均是如此,用值(use value)高于换值(exchange value)交易才有可能发生,这位新晋诺奖得主怎么连连消费者盈余都不知道?俊慧说,在股票市场里,熊市到来,自己100元买入的股票跌到90元会赶紧清仓,否则“连渣都没得剩”,不知诺奖得主如何用他的“失去的痛苦大于得到的快乐”(禀赋效应)来解释此种现象呢?

 

这次诺奖昭示着经济学的大踏步衰退是可以肯定的了。

==========

 

关于此文后面举的100元买入的东西不会100元卖出的例子,我再作一下补充。如果已经100元买入,这100元是历史成本,历史成本不是成本,机会成本才是成本,这100元根本不会影响人们未来将以多少钱卖出的决策。周燕已经举了我说的熊市时人们会愿意以低于买入价的价格以止损,金融市场之外的普通物品在二手市场上的卖出价更是绝大部分都是低于买入价的(古董除外,因为古董市场的性质更接近金融市场),谁说100元买入的东西一定要高于100元卖出?大量的事实明确地推翻这错得很简单的胡说八道。从这事后的角度来看,“禀赋效应”是连(机会)成本的概念都不懂,竟然不知道已经成为历史成本的买入价对转手时的卖出价是毫无影响的。

 

如果100元买入的行为还没发生,只是在事前进行决策时考虑的买入价,那么这100元不是历史成本。确实这时人们只会在预期卖出价高于买入价(100元)时才决定要买入。然而就算是个完全不懂经济学的炒股大妈要是听了诺奖得主这番话都会“一脸懵逼”地问:为啥100元买入一定要高于100元卖出是非理性?100元买入100元卖出那不是白忙活一场吗?这不是蠢吗?这才是非理性好不好!

 

要把“禀赋效应”与所谓“非理性”联系起来,我想来想去只想到一种解读,那就是自私假设再加上存在着竞争,推导出“零利润定理”,即人做任何事(当然包括投资)都不可能有钱赚。按此逻辑,似乎应该100元买入,也是100元卖出。可是人做任何事都要付成本,投资更是必须考虑利息成本,100元买入,高于100元才卖出,不懂经济学的普通人直截了当的解释是人要赚差价,但真正懂经济学的人会明白这所谓的差价其实是用来覆盖利息成本、劳动力工资成本(投资决策费了脑力、体力)、交易费用(买入卖出要交手续费、印花税等)等投资成本的,并没有违反“零利润定理”,因此完全符合理性(自私)假设,根本不需要搞一个失去的痛苦大于得到的快乐这样的非理性假设才能解释。

 

从选择行为持续发生的角度来看,这所谓的“禀赋效应”更是明显违反“边际收益递减定律”,这一点在后面附上的精彩评论里有读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里我不再重复。

 

总之,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无论是事前(预期)、事后,还是持续发生(类似于“重复博弈”),“禀赋效应”都很明显是错的。错得那么简单那么明显的胡说八道,神奇的是居然还很多人“不明觉厉”,认为看到了皇帝的新衣。从这个角度来看,主流媒体是非理性的吗?不,它们是无知者无畏而已!还是我在《今年(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近年来最水的一届》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不是非理性,而是信息费用太高!诺奖在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物学奖这些“过硬”的奖项的恩泽之下有着耀目的光环,主流媒体的钛合金狗眼就这样轻易地被亮瞎了,连如此明显且大量的否定性事实都视而不见,盲目地崇洋媚外,就算是有点常识的普通人本来都能有的判断力也丧失了,被忽悠得不辨东西南北,跟着起哄也去忽悠普通人。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崇洋媚外的中国人比以前少了很多,但在学术上的自卑自贱,还是严重得很呐!

 

 

最后也附上“二批”的《再批今年诺奖“行为金融学”:(转载)广告中“禀赋效应”的正确解释(作者:francofang)》一文后的精彩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