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腹泻

 董氏中医董医生 2017-10-19

腹泻
​泄泻又称腹泻, 是指排便次数增多, 粪便稀薄, 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前贤以大便溏簿而势缓者为泄, 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本证在“内经”称为泄, 有“濡泄”, “洞泄”, “飧泄”, “注泄”等名称。汉唐时代称为“下利”, 宋代以后统称“泄泻”。亦有根据病因或病机而称为“署泄”、“大肠泄”者, 名称虽多, 但都不离“泄泻”两字。

【诊断要点】

1、急性泄泻:有受寒湿或暴饮暴食和不洁食物史, 发病急骤, 大便稀薄或夹粘液, 日行5~6次或10余次, 腹痛如绞, 肠鸣漉漉, 泻后痛减, 神倦乏力, 脉滑数, 舌苔黄腻。

粪检:有不消化食物和少数红白细胞和粘液, 严重者可出现大量白细胞。

2、慢性泄泻:大便溏薄, 完谷不化, 反复发作, 脾虚者稍食油腻即泻或排便次数增多;肾虚者黎明前有脐周痛, 肠鸣即泻, 泻后痛减;肝气乘脾者每迂情绪波动而诱发泄泻;三者均为脉沉细苔薄。

3、粪检:有少量红白细胞及粘液。

【辨证分型】

    1、湿邪侵袭:症见发病急骤, 大便稀薄或夹粘液, 每日数次或10余次, 腹痛肠鸣, 泻后痛止, 肢体痠痛, 苔黄腻或白腻, 脉濡或滑数。

    2、伤食泄泻:发病突然, 脘腹胀痛, 泻下粪便臭如败卵, 泻后则痛减, 嗳腐吞酸, 舌苔垢腻, 脉滑数。

    3、脾胃虚弱:大便时溏时泄, 完谷不化,反复发作, 稍食油腻后大便次数增多, 甚则食入即泻, 食欲不振, 面色晃白, 舌质淡, 苔薄, 脉沉细或缓弱。

    4、肝气郁结: 泄泻每因情绪波动时发作,平时感觉胸胁胀满, 肠鸣腹痛, 心烦不寐, 嗳气纳少, 舌苔淡红尖绛, 脉弦。

    5、肾虚泄泻:黎明前脐周腹痛, 肠鸣漉漉有声, 痛发即泻, 泻后痛减, 口渴, 形寒肢冷, 腰膝痠软, 舌苔薄白,脉沉细。

【治疗】

推拿临床以治脾泄与肾泄为主, 肠结核、肿瘤等引起的泄泻不宜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健脾和胃, 温肾壮阳, 疏肝理气为主。

2、基本治法

(1)取穴:中脘、气海、关元、天枢、足三里、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长强、肩井、曲池、合谷。

    (2)手法:一指禅推法、摩法、按法、揉法、拿法。

    (3)操作:

    ① 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居于右侧, 用沉着缓慢的一指禅推法、摩法, 由中脘慢慢向下移动至气海、关元穴, 往复数次, 再指按、揉中脘、天枢、气海及下肢的足三里。

    ② 患者俯卧位:一指禅推法于脾俞、胃俞 、大肠俞、上次髎穴约5分钟, 然后按揉法于上述诸穴, 以酸胀为度, 横擦大肠穴、八髎部透热为度。

    ③ 患者取坐位:拿肩井及上肢的曲池、合谷等穴结束。

3、辩证加减

    (1)脾胃虚弱:去一指禅推法, 用摩法于中脘、天枢、气海、关元穴8分钟, 接着再摩胃脘及下腹部各5分钟;坐位擦脾胃俞、肾俞、大肠俞, 以透热为度。

    (2)肾虚泄泻:加横擦气海、关元穴, 直擦督脉, 横擦肾俞、命门, 逐渐下降到大肠俞、八髎部以透热为度, 按揉涌泉后再擦涌泉穴以引火归元。脾肾两虚者可加内功推拿常规操作, 重点在脘腹和腰骶部。

    (3)肝气郁结:加推摩膻中、章门、期门, 按揉肝胆俞、膈俞、行间、内关穴以痠胀为度, 并擦两胁部以热为度, 达到疏肝理气的功用。

    (4)湿邪侵袭:加揉摩天枢、气诲、关元、重按内关、足三里穴, 横擦八醪部。

(5)伤食泄泻:去一指禅推法, 加摩脘腹部, 顺时针方向进行约15~20分钟, 重按足三里, 直擦大肠俞、八髎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