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黄疸方

 经旨传习 2017-10-19

  治黄疸方                                   

2014/8/25 (标签:古方剂)

黄疸是什么?《新华字典》释为“病人的皮肤、粘膜和眼球的巩膜等都是黄色,是由胆红素大量出现在血液中所引起的,是多种病(肝脏病、胆囊病、血液病等)的症状”。故黄疸之原因主要在于胆汁之妄行,因此中医称其为黄疸肝炎。但西医又名黄疸为白血病,古医家又有名黄疸为脾疳者,即黄疸似不专责其胆汁溢于血中,尤脾疳者或更倾向于中医的脾有湿热之说,故又称内湿肝炎。

其实黄疸之证,中医谓脾受湿热,西医谓胆汁滥行,此两种说法是可以沟通的。黄疸在中医分内伤、外感两种。内伤黄疸身无热而发黄,发病时先小便黄,继则眼黄,再则周身皆黄,并伴有饮食减少,大便色白多闭塞。此系脾土伤湿(不必有热)而累及胆与小肠是也。我们知道,人身气化是由膈下脐上(中焦)之升降完成的,脾土受湿,升降不能自如以敷布其气化,而肝胆之气化遂因此湮瘀(脾升胃降,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胆囊所藏胆汁也因此湮瘀而蓄极妄行,不注于小肠以化食(化淀粉),反转溢于血中致周身发黄。所以张仲景治内伤黄疸之方,均是胆脾兼顾。特别是《金匮》治内伤黄疸,虽各有主方,但治女劳疸之“硝石矾石散”,不但治女劳疸甚效,而且用以治各种内伤黄疸亦皆可随手奏效。用方时只要因证制宜,善为变通,则此方可为治内伤黄疸之总方。“硝石矾石散”原方,用硝石、矾石等分为散,每服约重5克,大麦或小麦粥送下(大麦最好)。若嫌散药难服,则可炒熟大麦面或小麦面与二石之末等分和水为丸,其丸五味子大或桐子大皆可,每服10克,用随证择药煎汤送下。如:其有实热者可用茵陈(10克)、栀子(5克)煎汤送服;有食积者可用生鸡内金(3克)、山楂(3克)煎汤送服;大便结者可用大黄(3克)、麻仁(10克)煎汤送服;小便闭者可用滑石(9克)、生杭芍(4克)煎汤送服;恶心呕吐者可用赭石(14克)、青黛(2克)煎汤送服;左脉沉而无力者可用生黄耆(15克)、生姜(3克)煎汤送服;右脉沉而无力者可用白术(3克)、陈皮(6克)煎汤送服;其左右脉皆沉迟而弦,且心中觉凉色黄黯者,附子(3克)、干姜(3克)皆可加入汤药之中。脉浮有外感者,可先用甘草(6克)煎汤送服阿司匹林片,出汗后再用甘草汤送服丸药(以上括号内为参考剂量,下同)。凡服此丸药而嫌其味劣者,皆可于所服汤药中加甘草数钱(1钱=3克或4.6克)以调之。丸药中的矾石可燥脾湿,控制脾中水分;硝石、矾石并用可消胆结石(阻塞胆囊口)、膀胱结石(石淋),可除钩虫(钩虫亦可令人成黄疸)。散药可日三服,丸药可日二服或三服,服药后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色,大便正黑色是也。硝石性寒兼辛,能解脏腑之实热及血分之热,能散湿解郁、软坚开结,能消融血中渣滓,所以可令湿热从大小便解,布满周身难尽降下的血中胆汁,也因此由小便呈正黄色排出。矾石不是白矾而是皂矾,且皂矾退热燥湿之力不让白矾,故能去脾中湿热,其绿而青(称绿矾、青矾,系硫酸亚铁晶体)能兼入胆经,借其酸收之味以敛胆汁妄行,尤可借铁之金余之气以镇肝胆之木,以利因皂矾所染的正黑色大便(非紫黑色瘀血)下行也。

外感黄疸则身有大热而发黄。即寒湿之热(寒湿郁久化热)传入阳明之府(胃)后,其热旁铄而累及胆脾。或脾中素有积湿,热入脾与湿合,其湿热蕴而生黄,外透肌肤而成疸;或胆中所寄之相火(周流于五脏六腑之间而不息之动火)素炽,热入于胆与火并,使胆管因热肿闭,胆汁旁溢混于血中而外现成疸。鉴此,张仲景治外感黄疸有三方。一是茵陈蒿汤,主治湿热发黄:茵陈蒿12克,栀子十四枚(9克),大黄9克;二是栀子檗皮汤,主治伤寒发热身黄:栀子十五枚(10克),甘草5克(炙),黄柏9克;三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做饭之赤小豆),主治湿热蕴郁于内,外阻经络肌肤之病候:麻黄6克,连翘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桑白皮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以上三方药各水煎分三次温服为宜。皆胆脾并治也。热甚者,可于所用之方中加龙胆草(3克)若干。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时,还可加滑石若干。对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证及三承气汤证身黄者,可于白虎承气中加茵陈蒿若干(此些许外感之证之方可去百度查得)。治外感黄疸期间,但用以上外感诸方不效者,亦可用外感诸方煎汤送服“硝石矾石散”。

另有一种先外感内伏,后酿成内伤才现疸的黄疸证。譬如天气湿重,人处其中脏腑易为湿所伤,即肝胆湿郁久则生热,脾湿郁久则生寒,是为肝胆热而脾胃凉也。而肝胆生热则胆囊口肿胀,胆汁不入小肠化食而溢于血分透肌发黄,以致心中满闷,时或觉热;脾胃生寒则脾胃火衰不能腐熟水谷运转下行,是以每每胀满或成结证,又间有腹中觉凉。故身无大热,恶心呕吐,食后不能下行、消化等,是基本症状。为疏方用茵陈、栀子、连翘各14克泻肝胆之热,以消胆囊之肿胀;用厚朴、陈皮、生麦芽(开胃、舒肝胆之郁)各9克,生姜23克开脾胃之郁,以祛脾胃之寒;用茯苓片、生薏米、赤小豆、甘草各14克泻脏腑之湿并培土以胜湿。若心中不觉热转觉凉者,可不用栀子,并用干姜代生姜。凉甚者,干姜可用至23~28克。呕吐者,加赭石28~46克。服药后呕吐仍不止者,可先用开水送服赭石细末18~23克,,然后再服汤药。胃脘肠中结而不通者,用汤药送服牵牛头末(炒熟)14克,通利后即减去。如此服至能进饮食即可停药。服一剂后心中不觉热者,去栀子加生杭芍14克,再服一剂。若仍不能食者,用干姜9克以代生姜。通过此例我们发现,此组方基本出于治外感黄疸三方,假如有个别临床不效,则完全可以加服“硝石矾石散”。

《伤寒论》谓:“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是为系在太阴(脾经),太阴者,身当发黄。”此是说发黄证由于脾也。《金匮》谓:“寸口(寸关尺)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此论黄疸亦责重于脾也。医家黄坤载曰:“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此谓肝脾相助之理,诚窥《内经》、《金匮》之精奥矣。黄疸是脾受湿热致脾胃、肝胆之气化及肝胆之情性出了异常之结果,其原由在脾,所以治黄疸要胆脾并治。医家喻昌亦最深于《伤寒》、《金匮》,观其方中所用之药即有所会心,故在《寓意草》中对酒疸释为胆之热汁满而溢于外,以渐渗于经络而身目俱黄。这与西医之说何等相似。然西医对于黄疸必剖验而后知,而喻氏则未经剖验便已知,这说明古中医理论是超科学的。类似茵陈蒿这样的理肝胆、治黄疸最要之品,亦非仲景之创见,《本经》茵陈蒿列为上品,其主治早已明言,即西医剖验后知之病因,早寓于中华五千年前开始医学之中也。

此文专题研究古方临床。中医是这么悠久,黄疸是这么治的,炎黄子孙应引以为骄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