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吏制官职

 国学话乾坤 2017-10-20
                       古代吏制官职

 

天子:古代君子的称号。古人以为君权为上天所授,故称治民之君为天之骄子,即天子。

 

皇帝:封建君主制国家元首名称之一,秦王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兼采帝号,称为皇帝。

 

三公:古代掌管军、政、监察的最高职官。周代有三公,一说为司马、司徒、司空;一称太师、太傅、太保。秦、西汉时期则以丞相(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东汉则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

 

爵:爵位、爵号,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5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为大司马。宋代定位最高一级武官。

 

太师:西周置太师,晋、楚太师皆为辅弼国君的官。后为重臣荣誉官衔,并无职事。令周代有时称乐官为太师。

 

太保:官名。西周始置辅弼皇帝之文官。

 

衙内:官名,唐代称警卫官为衙内,五代及宋朝初期,指藩镇的亲卫官牙(牙通“衙”)內都指挥使、衙内都虞候等,因多以官府子弟充任,故后称官府子弟为衙内。

 

大夫:官名,君王之下设置卿、大夫、士三级。殷周时有大夫、乡大夫、遂大夫、朝大夫、冢大夫等;春秋时,晋有公族大夫;秦汉有御史大夫、谏议大夫、光禄大夫、太中大夫等。至明清废止此称。另外宋代称医馆为dài夫,因此现在北方地区沿称医生为“大夫”。

 

司马:官名,一般为军事官员。西周始设司马,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官。汉武帝太尉为大司马,后世则为兵部尚书的别称,侍郎为少司马。另自汉始,大将军下设司马之职;魏、晋至宋,司马为军府之官;唐为郡的佐官;明、清称府同知为司马。

 

 

六部:封建社会中央行政机构各部的合称。六部即吏部、户部(隋代称为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隋唐始设,六部属尚书省,其长官为六部尚书,副职为六部侍郎,历代沿置。元代六部改属中书省。朱元璋废宰相,将六部直属皇帝。清末废六部。

 

提辖:宋代州、郡多置武职提辖兵甲,简称提辖。

 

通判:宋初在各州、府始置,与州、府长官公理政务,职位略低,却可监察州、府各级官吏,“监州”。明清两代较宋代要略轻,清代称为“州判”。

 

尚书郎:东汉官制,取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协理朝政初入台为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为侍郎。魏晋之后,尚书台各曹长官通称尚书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相当于丞相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之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陆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