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拾遗 | 苏轼兄弟的名字里藏着什么学问

 昵称6734809 2017-10-20

人最早的信息输出,全在于他的名字。


  狗也是这样,取名叫“欢欢”的浑身上下透着喜气,叫“皮皮”的不应该太守规矩,叫“儿子”的泛滥着主人的母爱和她无边的寂寥。


  在不得不掌握微信这个工具的时候,我被迫给自己起了个名字“胡又笨”,一来印证自己的迟钝,二来表明糊涂和笨该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境界。在把意思解释给别人之前,却常常遭到别人的满目同情。


  苏洵的才学可以做帝王师,为自己的两个儿子起名便全然不在话下。对于长子,取名“轼”,希望他能像车厢前面扶手用的横木,发挥才情,产生关键的影响力;对于次子,取名“辙”,希望他能像车碾过的痕迹,淡泊平静,在祸福之间能安然无恙。我以为,这几乎泄露了父亲苏洵的两大嗜好— 赶车和占卜。


  如果不是占卜,苏轼怎么会在日后那样的锋芒毕露,那样的颠沛坎坷,苏辙又怎么会在无论多么严苛的环境中都能独立生存,杜门自保呢?名字究竟为人类带来哪些复杂而丰厚的信息,享有名字的人最应该知道答案。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小说的作者,苏辙也不例外,但因为有了那个名满天下的哥哥在先,他人生小说的精彩之处常常是被遮蔽和遗忘的。


  我怀疑苏辙的童年乃至少年时代都是极暗淡的。哥哥的个性张扬,豪放不羁,家中访客都愿一睹哥哥风采,弟弟便常常落寞。在父亲和兄长的巨大阴影下求生长,是苏辙成年以前的主要命题。如果苏辙没有才华,那他的感受倒是简单极了,很幸运有这样一个兄长,或者很嫉妒。可是苏辙也依然才华横溢,只不过他的才华是内敛的,不愿外露的。他的才情被车轱辘碾得太深,毫无铅华可饰。


  这里仍然存在着另外一种可能— 访客赞美哥哥的时候,苏辙倒像一个大度而又倍感欣慰的兄长,极其沉稳地为苏轼辨析着每一个评家的修养。


  在苏辙更年幼的光景,便有胜过苏轼的情形。一日两少年游巫山,山上的老道听闻神童苏轼光临,便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已经连连称好,苏辙却认为下联对得还不甚工稳,苏轼问,你行?苏辙随即对出“何水能如河水清”,以“水”对“山”,老道认为好绝,苏轼却暗自讶异良久。


  苏轼曾说:“子由(苏辙字)之文,词理粗确不如吾,而体气高妙,无所不及。”即便这样,苏辙在苏轼面前也从不希望逾越。



  苏轼早年在刘巨门下读书,在学舍与同窗陈建用、杨尧咨、苏辙做大雨联句。陈建用曰“庭松偃盖如醉”,杨尧咨曰“夏雨心凉似秋”,苏轼对曰“有客高吟拥鼻”,最后苏辙对曰“无人共吃馒头”,众人皆倾倒。


  才情这样东西到底很受用,情商低的把它写在脸上,最好和学识挂钩,情商高的却把它藏起来,敝帚自珍,偶尔拿出来也不是显摆,而是用最大的谦卑去赞美别人的才情。


  向内而生的苏辙的人情世故看似比向外而生的苏轼高出一筹,在生活以及从政的道路上常常给予兄长以照顾和忠告。他做过副宰相,这是兄长无法企及的,既证明了他在仕途的能力,也佐证了某些君王的任人唯贤。


  嘉佑六年,仁宗亲自选拔那些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人。苏辙年轻气盛,毫不避讳宫禁之事,写了一篇尖锐的文章抨击仁宗之弊:你年纪大了,失去了朝气,挥霍了青春,希望你先振作起来;你整日声色犬马,头脑是不能勤政的;你搞得“庆历新政”根本没什么干货。苏辙为了证明文章真实客观,不忘提示读者论据基本出自道听途说。


  这便是皇帝需要找到的人,既敢于直言极谏又壮怀激烈,仁宗决定起用他。令人震惊的倒不是苏辙的气魄,而是仁宗的雅量和胸怀。



  我曾经试探过我自己的胸怀,如果那也叫胸怀的话。我曾经挥就一篇雄文,并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加以传播。结果被愤怒的网友教训了祖宗三代。我不是被他们用道理和事实击倒的,也不是被詈骂,而是他们气势汹汹的姿态,和一招击中你要害的下三路功夫。由此,我回绝了那家以聊天软件起家的网站的诚意邀约。


  我不是仁宗,我不会武功。


  更要紧的是,年青人不该丢掉自己的锐气和坚守。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作文,本来就是件畅快淋漓的事,本来是无求的。而仁宗的胸怀同时让苏辙认知了一个道理:不忘记自己最初的理想,方能收到最终的果实。饱读诗书也有可能壮志难酬,人生的际遇捉摸不定,能名上云霄的多半经历了足够坎坷的历程,你以勇气坚持你所坚持的,就能等到你的仁宗。


  可惜,神宗不是仁宗。面对王安石变法的冒进,苏辙再次发声斥责皇帝,却遭到了无情的驱逐。“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弄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水调歌头》)



  我们兄弟已经有七个中秋不曾谋面了,去年你为我写下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那时我也望着明月,愁绪万千。而今再次相逢,面对前路,不知是喜是忧,满满的都是负能量。亮月无情,宁西沉不肯为我们逗留。我们不要像“建安七子”的王粲那样流落天涯,登楼望故乡,归期终未卜啊!


  苏辙悲从中来,苏轼对面无语凝噎。那年登高眺望,见子由的乌帽随山坡的起伏而忽隐忽现。子由仕途的起升未必因我,但落贬多半因我,“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子由却总像兄长那样照顾我,我能为子由付出的只能是虚名与唱和时的慰藉吧。


  兄弟二人本该绝尘而去,却从未绝尘而去。


  在蔡京对朝政的把持下,苏辙遭到了残酷的政治打压和文字迫害。一段颠沛生涯后,他写下“宇宙非不宽,闭门自为阻;心知尘外恶,且忍闲居苦”,开始了一段长达十二年的闭门生活,反思自己深陷党争漩涡的过往和入仕的初衷。先前他爱千叶牡丹,觉得那是真国色,后来他移来了柏树植于堂前,向慕柏树介僻、独立、质直的野性,和在严寒烈风中从不改色、始终自持的精神,无论是否有甘雨滋润。


  而经由柏木车轮碾过的印迹,竟是如此冲和澹泊,深沉不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