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内值班宝典】致命性室速,竟是它惹的祸!

 yytwh 2017-10-21

病例简介


凌晨2点,急促的心内科二线值班电话响起,感染内科1位发热20余天的30岁女性,夜间再发高热,体温高达40.9°C,心电监护提示窦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随后突发意识丧失。

 

庆幸的是,捕捉到发作时心电图,提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图1),约5 s后自行转复窦律,意识恢复,急请心内科会诊。


图1 发作时心电图: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查看患者,BP:86/58 mmHg,神志清,多处浅表淋巴结肿大,咽部充血,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80次/分,节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完善血液检查:血常规:WBC 12.9×109/L,RBC 3.17×1012/L,HGB 82 g/L,PLT 453×109/L;心肌损伤标志物:cTnT:0.020 ng/ml(0~0.017ng/ml),cTnI:0.116 ng/ml(0~0.03 ng/ml);NT-proBNP:76 pg/ml;血钾3.50 mmol/L。


比较患者入院时及意识恢复后心电图,发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QT间期的延长。患者入院心电图:窦性心律,QTc:0.44 s(图2)。


图2 入院时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率115次/分,QTc:0.44 s

 

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QTc:0.54 s(图3)。


图3 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率75次/分,QTc:0.54 s

 

患者年轻女性,恶性心律失常伴血流动力学障碍,必须立即转入心内科CCU,初步诊断:心律失常、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 心功能II级(NYHA分级);发热原因待查;贫血;低白蛋白血症。


给予多巴胺升压及纠正低钾血症、补钾补镁等处理,避免应用胺碘酮,利多卡因12 mg/min心律失常治疗,未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此后,患者完善一系列心脏相关检查。


超声心动图:各房室内径正常,左室射血分数正常(LVEF=71%),各瓣膜无异常,室壁运动协调。


心脏核磁:心包无增厚,心脏各房室腔无增大,左心室收缩、舒张运动良好;心肌首过灌注未见异常信号,延迟增强未见异常信号。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76/分,最快心率137/分,最慢心率55/分,室性期前收缩234次(均为单个室早),室上性期前收缩3次,未见明显ST-T变化。


患者转入心内CCU后,因无明确感染证据,停用所有抗生素,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体温逐步正常。逐渐停用利多卡因,未再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监测心电图,QTc0.54 s逐渐降至0.46 s。


分析和处理



患者诊治关键点在于寻找尖端扭转型室速的原因,目前的检查,基本除外了器质性心脏病的可能。

 

回顾患者病史,发热,炎性反应指标升高;但血培养、真菌培养阴性;病原学检查阴性。淋巴结活检提示T细胞增生为著的淋巴组织增生;骨髓穿刺提示感染性骨髓象;腹部超声提示脾大。

 

与心肌损伤有关的各项检查指标基本正常。请多科会诊,考虑患者青年女性,发热、咽痛、皮疹、淋巴结肿大及脾大等表现,血象中白细胞、血小板、CRP明显升高,血沉增快,铁蛋白升高,ANA<1:80,且患者经长时间足量联合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应用激素后体温、血象明显消退,符合成人Still病的表现,而成人Still病少见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报道。

 

伴随患者尖端扭转型室速出现的另一特点为心电图QT间期延长,QT间期延长的原因:先天性长QT综合征?获得性长QT综合征?药物、心肌疾病、代谢异常因素?单一药物作用?多种药物协同作用?

 

反复追问,患者否认家族猝死病史;患者母亲及父亲心电图QTc正常;进一步完善长QT综合征基因检测,显示患者及其父亲均有两个位点基因杂合突变(KCNH2、AKAP9),但结合临床特点不足以诊断先天性长QT综合征;而此两个位点基因的杂合突变,可能导致患者获得性长QT综合征的易感性增加。

 

该患者发热后先后应用希舒美、阿奇霉素、伏立康唑、盐酸莫西沙星抗炎,这些药物均有QT间期延长的作用;通过影响心肌细胞的单个或多个离子通道、离子泵或离子间的交换,使得心肌复极延长,且从药代动力学方面,希舒美半衰期可长达79小时,伏立康唑药代动力学呈非线性代谢,其代谢速度随血药浓度增加而减慢,二者具有协同作用,导致患者QT间期延长,引发尖端扭转型室速。

 

修正诊断:心律失常,获得性长QT综合征,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 心功能II级(NYHA分级);成人Still病;贫血;低白蛋白血症。



心得体会



获得性长QT综合征常常伴发尖端扭转型室速或室颤,是临床所见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应警惕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同时应用一种以上延长QT间期药物、女性、高龄、各种基础心脏病、低钾低镁、心动过缓,必要时应进行基因的筛查。

 

临床应高度重视药物可能导致的获得性长QT综合征,最终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同时应当关注获得性长QT综合征的易感人群,做出预判。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脏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