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学家弄懂虚数i的几何意义花了200多年,而我们只花了一节课!

 宣城华厦图书馆 2017-10-23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如今对于有点数学基础的人来说,都知道复数是实数的扩展,实数加上虚数就组成了完整的二维数——复数。

虚数的几何意义:虚数是垂直于实轴的另外一维数的,和实数组成二维数,称作复数,并定义-1的二次根号正值为虚数单位,用i表示。

数学家弄懂虚数i的几何意义花了200多年,而我们只花了一节课!

虚数单位的定义

然而,你不知道的是,在中学课堂,我们把虚数单位垂直实轴立起来,或许老师只花了一句话,但虚数的历史却花了数学家200多年。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细数,那些不同寻常的数学故事。

虚数的第一次出现,应该要从三次方程的解法讲起。

缺项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最早是费罗(Scipione del Ferro,1465-1526)得到,后来1535年丰塔纳(Niccolo Fontana,1500-1557)也独立得到了这个公式,但两人都没有发表,而是当作一项优势技能,去挑战其他数学家,以此来获得荣誉和奖金,这在我们现在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后来,数学家卡尔丹(1501-1576)有幸得知丰塔纳得到了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于是卡尔达诺去请求丰塔纳告知三次方程的解法,在卡尔丹的多次请求下,丰塔纳告诉了他求解公式,但并未传授他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要求他发誓严守三次方程解法的秘密。

后来,卡尔丹有幸看到了费罗的遗稿,他觉得自己再也没有必要受誓约限制了,因为费罗才是第一个发现缺项三次方程求根公式的人,于是他在1545卡尔丹发表了自己的著作《大衍术》,也称《大术》,在书中卡尔丹把求解推广到了一般三次方程,并发表了著名的缺项三次方程求根公式,这个公式就是著名的——卡尔丹公式。(后来丰塔纳觉得自己被欺骗了,于是对卡尔丹发起了狂风暴雨般的诉讼,告他剽窃)

历史留给后人评判,我们来看他的缺项三次方程求根公式:

数学家弄懂虚数i的几何意义花了200多年,而我们只花了一节课!

卡尔丹的缺项三次方程求根公式

我们把缺少2次项的三次方程叫做缺项三次方程,对于一般三次方程,我们只需要做变量替换(x=y-a/3)就可以把一般方程变成缺项方程,这将大大化解我们的求解难度。

如果我们对三次方程稍作研究,很容易发现三次方程必定有一个实数解(三次方程的曲线必定穿过横坐标),而卡尔丹公式就给出了这个解,另外两个解可以利用长除法化解成二次方程。

但是卡尔丹公式里面,隐藏着一条恶龙:因为一方面,这个公式得到的,肯定是三次方程的一个解;另一方面,两个二次根号下面却有可能得到一个负值。

在十六世纪,对负数开根号对数学家来说是不可能的,他们会随手把这个结果扔进垃圾桶,认为是不可约的情况。

几十年来,数学家都琢磨不透卡尔丹公式中出现的负数开根号的问题,直到1572年,意大利工程师邦贝利(Rafacl Bombelli,1526-1572)首次尝试去解释卡尔丹公式里面“恶龙”的真正机制,这让他名垂青史,他出版的《代数学》中,他例举了这个方程:

x^3-15x+4=0;

稍微琢磨一下,我们就能得到x=4是方程的一个解,利用长除法,很容易解出另外两个根x=-2±√3。(站在我们现在的角度,三个根都是实数。)

那么带入卡尔丹公式会怎样呢!

数学家弄懂虚数i的几何意义花了200多年,而我们只花了一节课!

带入求根

出现了负数的开根号,对于当时的数学家来说就是噩梦,会认为此方程不可约。但邦贝利那伟大的洞察力,看出了这个怪异的表达式后面的真正面目。(在我们现在看来,其实就是两个共轭复数相加,但我们是站在“后世诸葛亮”的角度)

邦贝利巧妙地利用待定系数的办法,把上面等式化解成:

数学家弄懂虚数i的几何意义花了200多年,而我们只花了一节课!

邦贝利得到的结果

至此,卡尔丹公式给出了不可约情况下的正确解:x=4;

这可是个了不起的发现,对负数的开根号,居然可以加入运算,并且最终得到了一个正确结果,这对当时的数学家来说,无疑是发现了个“金矿”。

但这时的数学家,还是没有弄明白负数开根号的几何意义,因为要知道,笛卡尔(1596-1650)还没发明坐标系前,数学的全部几乎就是几何学,任何数学概念,只有找到几何意义,数学家们才能理解。

数学家弄懂虚数i的几何意义花了200多年,而我们只花了一节课!

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

然而虚数开根号几何意义,数学家们又探索了100多年,期间无数大数学家,牛顿,莱布尼茨,笛卡尔,甚至是欧拉这样的大数学家,也没能解开虚数的真正意义(虚数一词是笛卡尔发明的,用“i”表示是欧拉发明的)。

有人会说,欧拉不是发现了著名的欧拉等式:

数学家弄懂虚数i的几何意义花了200多年,而我们只花了一节课!

欧拉恒等式

难道他也没弄明白,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是的,欧拉也没弄明白虚数“i”的几何意义。

如果你去了解欧拉推导欧拉恒等式的历史,你会知道欧拉是从正余弦的级数展开推导出来的,并非是从虚数i的几何意义推导而来,但这并不影响他对虚数的使用。

直到欧拉(1707-1783)去世后十多年,这个问题突然被挪威的一名工程师韦塞尔(Caspar Wessel,1745-1818)解决了,1799年韦塞尔得到丹麦皇家科学院的支持,在院刊上发表了一篇非科学院院士撰写的论文《论方向的解析表示:一个尝试》。

论文中,韦塞尔正式把虚数当作二维数,表示成a+bi的形式,并提出了重要的复平面概念和辐角概念。至此,虚数正式登上数学的大舞台,为50年后的黎曼创立复变函数打下了重要基础。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点惊叹,在没有复平面的概念下,韦塞尔前面的人,比如欧拉等人居然能把虚数使用得如此顺手,而我们花了一节课,就作为常识的知识,历史居然花了200多年,真是不可思议!!!看到这里,你是否有什么想法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