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茶

 hhkjs 2017-10-23

吃茶

                                          

   在我们老家是把喝茶说成吃茶的,可能南方人大都有把什么都说成“吃”的习惯的,如吃茶、吃酒、吃烟等等。

   我喜欢吃茶,尤其是近几年更是茶不离口,不管是上班还是休息,不管是在家还是出差,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到国外,都离不开茶。我有晚上睡前必吃上一杯茶的习惯。曾经听人说睡前吃茶让人兴奋会睡不着觉,可我是睡前不吃茶觉就睡不着。每天到家不管多晚,如果在外没有吃过茶,洗漱前必须先泡好一杯茶,等洗漱好了躺在床上,一边看电视或看报纸,一边吃茶。我想,每天的生活就应该是在这样热雾袅绕的境况下过去的,否则就有点失落。我还有边吃酒边吃茶的习惯,如果我请别人吃饭就会既点酒也点茶,如果别人请我吃饭,即使主人不点茶我也有自带的茶,有不适宜自己带茶的场合,那回家再补上,不管多晚。

   现在的人讲究养生。妻子就经常为这事唠叨,说专家讲的吃酒以后不能吃茶,我就不大相信,总认为酒、茶是一家,是不能分的。我不是不相信有专家,但我坚信专家的话不一定都是真理,不仅医学专家们(包括院士)对自己所得之病也束手无策,连黎磊石都要跳楼,况且还有那么多营养学的专家们还活不过一些山夫村姑?所以,有时我只能相信我自己的感觉。因为诸多报纸上公布的那些长寿老人,就没有一个是这方面的专家。有人说我这是谬论、奇谈怪论,但我依然我行我素——酒后吃茶。而且每天我只要出门以后有半天在外办事或不去办公室,都会随身带一个杯子,开车时放在车上,视则悦目,闻则养心,吃则活脉络,否则就觉得缺了精神。

   有时我就怀疑我是痴?是病?最终我说是痴,痴茶,或茶痴。为了这痴,我也不知道丢了多少只杯子。我这人忘性大,人走杯丢,丢了买,买了丢,不计其数;塑料的、橡胶的,玻璃的、陶瓷的、不锈钢的,不计其类;磁化保健的、药用长寿的、纳米杀菌的,负离子的、抗氧化的、平衡酸碱的,不计其效。我现在经常带在身边的是一只“特百惠”的硬塑茶杯,也不知道具备什么功效,我常带它主要是密封性能好,拧上盖子不漏水,而且不易碎。我也不知道吃了多少种茶,乌龙、毛峰、瓜片、碧螺春、铁观音、竹叶青。远的有台湾的高山乌龙,近的有安溪白茶,更近的还有南京本地产的一种名不见经传的陆郎龙毫。但我还是喜吃杭州的龙井,南京的雨花,溧阳的白茶,黄山的猴魁。只是这些茶贵得离谱,偶尔尝之皆可,常吃则有点吃不消。所以,这几年我常吃的就是宜兴阳羡山里产的一种“雪芽”,图的是便宜,讲究的是口感,更重要的是环保,初听名号还有点诗意——“雪芽双井散神仙”(苏轼)。记得父亲生前一年四季只吃一种名叫“立顿”的袋装红茶,英国产(不知真假),我偶尔也品尝一些红茶,比如祁门红茶、云南普洱。最早在北方的时候,我也吃过茉莉花茶,但我闻着茉莉花香,就觉得我吃的不是茶,吃的是茉莉花。上世纪末,在酒店里还时兴过一段时间的八宝茶,一个盖碗,里面有些不知名的茶叶,配以冰糖、枸杞等辅料,服务生拎着一只铜制的长嘴壶,隔着一张桌子,开水在半空中划开一道漂亮的弧线射将过来,就像发射航天器一样,能准确地将水“发射”到每个客人面前的茶碗里。我认为那既不是吃茶,也算不上茶道,就像为酒桌上助兴的一道表演。所以,平时我不大吃这些茶,还是好吃绿茶。

   为了吃茶我就怕外出旅游,外出旅游为了吃茶我也曾经颇费周折。外国人没有吃茶的习惯,而且很少吃热水,但在国外只要有热水的地方,如咖啡厅或华人饭店,若去讨得一杯泡茶的热水,还真不是什么难事。最怕的就是在国内旅游,要想加点泡茶的热水,不仅要掏空腰包购物,还要忍气吞声看主人的脸色。去年在黄山,加一杯白开水10块钱,真的没商量。

   为什么我们老家把喝茶不说是“喝”,而说是“吃”,我的理解还不仅仅是方言的习惯,可能是含有“品”的意思的。大口大口的“喝”,就像饮水,仅仅是为了解渴;“吃”则不同,如果把茶当饭那样去“吃”,那是一定要吃出味道、吃出韵味的。要让吃茶吃出味道和韵味,就必须具备三个要素:茶叶、杯子和水。

   我国是个生产茶叶的大国,也是茶叶品种最多的国家,龙井、普洱等都可以算得上是享誉全球的上乘茗品,而且各地还有各地的名茶,就像南京的雨花茶,那是南京在茶界的一块金字招牌。只是现在好茶如云,也不再是普通的消费品。

   最好的茶应当摘采在雨水之后、清明之前,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明前茶”。通常这种茶每斤都在千元、甚至万元以上,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吃得起的,主要用作礼品了。我送给你,你送给他,送到最后一个人,可能还不是一个喜吃茶、会吃茶的人,关键是“明前茶”最后成了“明后茶”、“隔年茶”了,甚至还把它当废品给扔了。生活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人,一边拿茶招待朋友,一边“重申”:“这可是新茶,真正的明前龙井,平时我可是舍不得吃的”,此话是真的,但此茶叶也真的从“明前”开始,在冰箱里沉睡一年多了。正因为茶叶由普通消费品变成了奢侈品,也使得当今的茶品市场鱼目混珠、好劣难辨了。

   我吃茶前必洗茶。我洗茶不是第一次就把茶叶泡开后再将水倒掉,而是即冲即倒。“洗茶”,是茶道规范,更是吃茶前的一道工序,据说最早起源于北宋,主要是洗去“表面杂质”,“诱发茶香、茶味”(《中国茶叶大辞典》)。可见洗茶的功能主要有二:从卫生角度考虑,是去污;从茶艺角度分析,为醒茶。有人说这样做科学,也有人说这样做没有必要,而我还是认为茶叶吃前洗总比不洗好。毕竟茶叶在生长、制作、运输、储藏、销售过程中,难免被污染,尤其是现在污染无处不在的情况下,“洗茶”至少能够减少残留在茶叶表面的污染物。我曾经在电视里看少林寺的和尚们种茶,他们种的茶不加修剪,不施肥料,不求产量,任其自由生长,茶树的根部长满了青苔,树丫枝头的只只嫩芽也不是伸手可摘的,要借助梯子,那摘采下来的茶叶,才是真正的取天地之气、吸日月精华、少有污染的茶的上品,只是这种茶叶不可能流入民间。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吃茶也一样,好茶必须配好壶。每种茶都各有特点,各地产的茶还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不同特点或特色的茶,就要用不同特点或特色的茶具。《茶具十咏》中讲茶具有十大件,《云溪友议》则讲茶具有“二十四种”。而平常我们使用的茶具,除壶外,无外乎或杯、或碗、或碟也。那么,何种茶用壶,或用杯、用碗、用碟,是讲究“搭配”的,而且还要视情形、场合而定。有的茶重“啜”,就适宜用紫砂壶,如乌龙茶;有的重“味”,在用壶泡过之后,再倒入杯中饮用,如花茶;有的重“韵”,就需要用有盖的壶、碗或杯,如大宗红茶或绿茶;有的不仅重“韵”,还重“赏”,而玻璃茶杯就最适宜,如龙井、毛峰、碧螺春等。

   我喜欢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杯子,在办公室用宜兴产的紫砂杯,工作之余闻着茶香,可以提神醒脑;在家或用白瓷杯,或用玻璃杯,看着杯中茶叶云卷云舒,不仅闲心养目,也顿让神经得以舒展;在外就用便于携带的塑料杯,在车马劳顿的同时,不忘享受品茗消遥的乐趣,还可忽略人生途中偶遇的尴尬。现在,招待客人时兴用一次性的纸杯,讲究一点的是定制的,纸杯上不仅有单位名称、经营项目,还有企业文化,再好点的还配以山水,以及“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的古诗句,不讲究的就是大市场批发来的。有时偶尔在电视里看领导们开会,看着看着就忘了领导在讲什么了,倒关心起领导桌子上使用的茶杯了,当发现领导经常使用的也是老百姓偶尔也会使用的那种真空的水晶杯时,就感到现在的老百姓与领导的距离又近了一些。但是,纸杯也好,便于携带的玻璃的、塑料的杯子也好,其实都不适宜用来泡茶,再好的茶在密封的杯子里捂上半天,最后泡出来的肯定不是茶,而是汤了。况且,那些纸的、或塑料的杯子本身就不卫生,用这些茶具泡茶,再好的茶叶也被糟蹋了。

   泡茶光有好的茶叶、好的茶具还不够,还要有好的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张大复)。那么,用什么水泡茶最好呢?陆羽在《茶经》中说,“水者,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山水,也就是山泉水,泡茶最为上乘,不仅清澈无污染,而且富含矿物质,只是生活中哪来那么多的山泉水?用江河湖泊的水泡茶次之,关键是方便,宋代杨万里《舟泊吴江》诗中就有“自汲松江桥下水,垂虹亭上试新茶”句,但诗人所描绘的渔家就在船边汲水沏茶的情景早已不在了。记得小时候我家房前屋后小池塘里的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现在江河湖泊都已经蓝藻肆虐,污水横流,沟塘里的水哪还敢直接取用?井水属于地下水,少有悬浮物,透明度高,过去人们也常用它来泡茶,而现在许多水井早没了生活功能,有的已经成了文物。古时也有用雨水和雪水泡茶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起》诗“融雪煎香茗”,未品,已感微薰,那是骚人墨客才可享用的浪漫,现代人受用不起,生活就靠自来水。

   物质的极大丰富也为现代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过去用水叫“汲水”,手拎肩挑的,现在哪还要这么费工夫。不过现在虽然经过净化、消毒过的江河湖泊的自来水,方便是方便,但不一定就有以前没有净化、消毒过的小河里的水纯净,而且有的自来水里氯化物味道太浓,上海的自来水就是这样,用来泡茶不好吃,不泡茶就更难吃。毫不夸张地说,“阿拉”南京的自来水口感上比“侬”上海人吃的自来水要好得多。

   茶叶对水温的要求也很苛刻,有的茶叶适宜用煮沸的水泡,有的就不适宜用滚开的水。以前泡茶用的水是用柴或煤来烧,然后灌在热水瓶里。我老家边上以前就是一个叫大成桥的小镇,小镇上就有专门用来烧开水的“老虎灶”,一分钱一瓶水,从早到晚,供不应求。老板还兼营着一家茶馆,遇熟人就在这里唠个嗑,上街的人就在这里歇个脚,吃茶、办事两不误,父亲就是当时这家茶馆的老客。那时不管是在上海,还是在南京,都有这样的“老虎灶”和茶馆。现在“老虎灶”已经销声匿迹了,以前的茶馆变成了现在的茶社或茶庄,也不再是普通百姓能够天天光顾的场所了。前不久听新闻,说是南京城南还有历史上最后一个“老虎灶”要拆迁,引起社会热议。不过,是拆是留对城市生活,尤其对政府形象都不会有太大影响。所以,这件事就不会依百姓意志为转移,政府也不会花气力给它“保护”和“申遗”。现在烧水已经不再用柴或用煤,所以也就不再需要“老虎灶”了。现在用的都是电锅炉,只要不断电,24小时不间断的烧,就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有开水吃。天天吃这样的水是否吃出结石,吃出痴呆来,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只是用这样的水泡茶,哪还有吃茶的韵味?

                                                        2012-3-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