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满四合院》热播背后的真相!

 耽读斋 2017-10-23


最近北京台热播的一部《情满四合院》

让好多北京人又重温了一次属于北京人特有的生活。

胡同里的点点滴滴,都是北京人内心最暖的记忆,

看完每集,都会觉得自己老了!

那些景儿,那些人,那些事儿,

会让每个北京人记起曾是这“院儿”里的孩子......



尤其当看到1:1还原60年代四合院的样子,

还有那熟悉的街道,

一到了下雪天整个院子就如时光倒流,

瞬间到了六十年代的北京。

以至于演员方子哥第一次看到场景时感到无比震撼。    



正如剧中扮演“傻柱”的何冰说:

“我们很多演员都是北京人,都没呆过别的地儿,

我们操着熟悉的口音,做着熟悉的事儿,

我们没有在演戏,我们就是在生活。”



这就像我们饿时吃的饭,冷时穿的衣,

餐时喝的酒,干渴燥热痛饮的酸梅汤。

这其实是我们曾经最有味道的生活。



每个四合院里都有着北京人特有的人情味儿

北京人以前很少搬家,几代人都住在一个院子里,

虽然不是每个院子里都有

“一大爷、二大爷、三大爷”

但是这“大爷”在北京的院子里绝对数一数二!



甭管是张大爷还是李大爷,

你得比对你爸还要尊敬他们,

因为你爸打小儿都是他们看着长大的。

兹要是犯浑,当着你爸的面儿,他们也能揍你!



那时候房顶挨房顶,只要爬上去,

就能横扫好几个院子,黑枣、海棠、大石榴。

然后冷不丁儿被院儿里大爷用蒲扇指着:

“嘿!又爬姆们家屋顶,下切(下去)!

告儿你妈切!



不过,当你被你妈拿着笤帚疙瘩揍你的时候,

也总是他们出手相救!谁家打架了,都有邻居拉架 ,

中午家大人回不来 ,去哪个邻居家都管饭 ,

出门钥匙都交给他们,也放心!



哪怕像“棒梗”把傻柱家的白菜心都给偷吃了一样,

不会说他,因为他是为妹妹们!

还有傻柱每次从厂里带回的剩菜剩饭,留给棒梗

照顾聋老太太一样,充满了大院儿里特有的人情味儿。



当然也有大妈大婶,趴窗户根儿传闲话,

这是她们的主要工作,像三大爷三大妈那种。

但是您也放心,院里人出门不锁门也不会丢东西,

稍微瞅着脸生的进个院儿都盘问个够!


北京的四合院里无处不在的规矩

凡事“讲究长幼尊卑,讲究礼让三先,讲究面儿”,

小到那怕茶壶嘴儿要是冲着人了,

您可能就要挨呲儿了!



像有一集,二大爷的儿子要煎药,

找邻居药锅,还劲儿劲儿的要人家给拿出来,

最后怎么样,吃了个闭门羹。

从没听说过要药锅,说借的,

这药锅您要是想用,要自己去取,

您用完了,也别给人家还回去,

没这的规矩。



老北京四合院自古有“院儿里的事儿,

院儿里的人管”,是大敬大,是小敬小,

这也都辈分分明,

虽说没有正式文字,也没有专门组织监督执行,

但生活在一个院子里都要自觉按老规矩办。


像一大爷二大爷三大爷,主着院儿里的事儿,

谁家修个房,有个红白喜事儿,只讲究互相帮忙,

靠的是情分,不用主人主动说,大家都会主动帮忙,

这是也院儿里不成文的规矩。



像一大爷那样的,赶上唐山地震了,

张罗人指挥盖地震棚儿,

谁家有事儿第一个到现场,最后一个走,

张罗前张罗后的,谁能不服他?!!



街坊们相处多年,都很熟悉,

谁家的老谁工作了,谁家的老谁结婚了,

院里的大事小事都熟知。


每家每户对孩子的教育

从小打架,上来就先互揽责任,

大人之间细语和声,

还真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儿,

睡醒一觉,第二天又和好了,

你说你大人之间还叫的哪门子劲儿呢!

四合院儿里为什么总是那么和谐?

这就是老北京为人之道!



但四合院里,孩子有没有教养,

先看他是否孝顺父母,是不是实诚,

没了孝顺,在这院子里你都不好混,

没人搭理,像二大爷三大爷的孩子那样的,

绝对院里没人待见。



相反,孝顺的,像傻柱那样的,

邻居待你比一家人还要亲,

给困难的老人和孩子留些零用钱,

成为老人们传说的佳话。



曾经生活的琐碎被的那么让人怀念

那时候儿,一到晚么晌儿,

院儿里街坊就你家一个菜我家俩菜,

凑一块儿堆儿,

街坊叔叔大爷们光着膀子支个铜锅儿,

喝着五星儿啤酒或者二锅头,

不着四六地满天满地地侃大山,

有人说,那时候北京没有外地人,

其实不然,那时候北京也有外地人。

没有现在这么多是真的。

在那个北京人比外地人多的年代,

我们都从来没听见过“北京人歧视外地人”的说法,

而现如今,到经常听见某些人这么说了!

是因为我们的院子拆了,听见的更多了?

还是原本这句话,就是个子虚乌有的命题呢?



还有熟悉的京片子

最让人舒服的就是听着京片子,

因为现在生活中能找个北京人聊天儿真的是太难了,

像剧中经常出现的,'胡邹白咧”、“谢谢您了!

“麻烦您了”、“劳驾”这都是时常挂嘴边的。太亲切了~

还有好多俗语“韭菜插葱苗里,真以为自己是根儿葱”

“我这人吃葱吃蒜不吃(姜)将!”



还有剧里出现的

暖瓶 、茶缸子、 大铝盆、 炉子、

 自制的门帘。 大杂院 、老槐树 、

一个个物件、 一件件吃食。


每一个场景, 都是脑海深处令人魂牵梦绕的记忆。

哪怕是当初那些爱扯家长嚼舌根,

记忆里“小脚侦缉队”的大妈们,

再想起来也是那么亲切可爱。

因为这些都是挥之不去也再回不去的

那个属于北京人的北京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