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球花是种什么花?瓷器上的皮球花纹

 李伟军koct1ijk 2017-10-23


   
        沈从文先生1948年之后不再写小说,而是转向了文物研究,很有点像清代文字狱大兴而小学(古文字学)大盛,也是一种无奈。对文学界,或是一大损失,对沈从文先生,就未必了。


        沈先生古物研究最大的成就,自然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但对古代的工艺美术,所涉甚广。这倒未必是沈先生兴趣广泛,古代工艺美术各个门类,相互影响借鉴,是常事,更是必然,专研一项不及其余,就很难把问题搞透,容易失于狭隘。服饰与陶瓷,是古人生活最重要最广泛的部分,相互的影响,当然更多。比如沈先生的《花花朵朵坛坛罐罐》一书中,《谈皮球花》一文,就是个很好的例证。这篇文章谈皮球花纹,少不了说到陶瓷,但只是个配角,匆匆而过。


        我最早见到皮球花纹,是在一件斗彩的瓷器上,第一个感觉竟然是:这一定是件日本瓷器。的确,散点式的圆形装饰方法,在日本装饰中极为流行,以至于我们常常以为这是典型的“日式”,一如和服。


        

清雍正 斗彩团花纹罐(故宫博物院藏)

斗彩团花纹罐,高17.2cm,口径8.4cm,足径7.8cm

罐直口,微敞,短颈,圆肩,肩下渐瘦,圈足。罐外满绘不规则团花,俗称皮球花纹饰。罐里外施釉。底足无款识。

斗彩瓷自明代创烧以来,至清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雍正时又引入了珐琅彩和金彩,形成了斗彩加金彩、斗彩加珐琅彩的新工艺,斗彩瓷在原有的红、黄、绿、紫、赭色之外,又增添了粉红、胭脂、藕荷、玫瑰、湖水绿等多种颜色,更显得富丽堂皇,美丽娇艳。


不过,这种装饰方法非但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古代-据说最早可以在3000年前的青铜器上找到充分的例证,一直到清末民初,也常见于印花布和陶瓷的装饰。不过,流行的程度,显然不及日本。


  

        所谓皮球花,不是指某一种特别的花卉,其实是一种变形的装饰方法,把各种花卉纹样,统一变成圆形的样子,像一个一个色彩缤纷的小皮球。有的聚在一处,有的天各一方。因为皮球花的说法显得过于通俗,而纹样的特点只是圆圆的一团,所以又被叫做团花:花团锦簇,多几分文雅。当然,其实圆形的装饰常常都可以用团来称号,比如团龙团凤,但却不会叫皮球龙皮球凤。陶瓷之外,最著名的是团扇。而团扇都不限于正圆形。

清雍正 斗彩皮球花盌 (2005年春香港苏富比)


        在陶瓷上,皮球花的运用比较晚,明代中晚期的青花瓷上虽然已经看到,但真正引人注目,却是在雍正时期的斗彩(沈先生还把斗彩写作“豆彩”)。


        

雍正斗彩的皮球花纹大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趋于写实,只是把写实的花卉纹统一成圆形。而另一类,就完全的抽象化。不知道的,都看不出是花了,到后来,何者对应何种花,甚至无迹可寻,成了一种符号。无论何者,雍正斗彩皮球花纹最精彩之处,在于虽然花样百出,色彩众多,却非但不喧闹,还显得娴静素雅。色彩众多却不但不热闹繁乱,还能显得素雅,这完全要得益于斗彩这种装饰方法。因为每一个色块,都是先要以青花勾线,所有的颜色都在青花的约束之下,相互之间,不直接起冲突,而青花的颜色本身又能够将他们协调在一起。就广泛应用的皮球花纹而言,斗彩,无疑是最精彩的。

清雍正 斗彩皮球花碗 (1996年春北京瀚海)


        不过,斗彩本身仍有其局限。虽然斗彩本身只是一种装饰手法,釉上所填的彩既可以是五彩,也可以是粉彩,甚至可以是珐琅彩。但清代以前,珐琅彩粉彩尚未诞生,所能运用的只有五彩,甚至在雍正时期,也没有运用珐琅彩和粉彩用于斗彩的装饰。而五彩虽然色彩强烈,但很难区分色阶,色彩的变化,显然远不及后起之秀的粉彩。


清乾隆 豆青釉粉彩皮球花碗 (一对)(2015年秋 北京古天一拍卖)

碗,撇口,弧壁,圈足,造型秀美。内壁白釉,外壁豆青釉上绘皮球花纹。胎质洁白、细腻,釉质莹润亮洁,温润如玉。所绘皮球花形状各异,呈雪花状、菊瓣形、四叶梅花形、团螭形、月华锦形、西莲形、璇玑形等,变化多端,无一雷同。纹饰布局疏密有致,或两两成对,或三者成簇。颜色更是缤纷绚丽,将粉红、淡黄、翠绿、天蓝、褚褐、墨黑、纯金、珊瑚红、玫瑰紫、松茸绿、胭脂红、玻璃白等颜色发挥到极致,于莹润的豆青釉色映衬之下,绽放出一份华丽而含蓄之美。

皮球花纹清代比较流行,雍正、乾隆两朝的皮球花精细活泼。皮球花又称为小团花,是一种不规则的呈放射状或旋转式圆形纹样。皮球花通常多个聚在一起,疏密有致,其基本图案,是圆圈内作旋回云纹或放射式分裂花纹,这种纹样在明清时期多运用于织绣和瓷器等方面。这件皮球花粉彩碗设色典雅明快,组合布局自由、活泼,有疏有密,有分有合,有叠有散,有大有小,整个画面既饱满,又疏朗,即瑰丽多彩,又秀丽清逸,散点式构图错落有致。


清道光 粉彩皮球花碗(2011年秋 中国嘉德)

皮球花为雍正朝创制的新纹饰,是清宫御用的尊贵装饰,以不规则的布局与丰富的色彩来传达一份别致而清新的华贵美感。道光皇帝崇尚清雅脱俗,对雍正御瓷颇为仰慕,因此在道光一朝官窑烧造之中,道光皇帝多次表明其追求清新淡雅反感繁缛俗艳之意,从而铸就道光御瓷清雅含蓄之一面,本品的出现正是这份美学思想的反映,可证雍正时期的品位对道光御瓷影响之深。本品形制隽巧可爱,胎质细腻洁白,釉面温润如玉。外壁粉彩纹饰色彩妍丽,画工精湛细致。所绘皮球花形状各异,呈雪花状、菊瓣形、四叶梅花形、团螭形、月华锦形、西莲形、璇玑形等,变化多端,无一雷同。纹饰布局疏密有致,或两两成对,或三者成簇。颜色更是缤纷绚丽,将粉红、淡黄、翠绿、天蓝、褚褐、墨黑、纯金、珊瑚红、玫瑰紫、松茸绿、胭脂红、玻璃白等颜色发挥到极致,于莹润的釉色映衬之下,绽放出一份华丽而含蓄之美,静穆地传述着“色与空”、“动与静”的禅家之道。


民国 粉彩皮球花碗 (一对)(2012年北京保利 第十八期精品拍卖)


清光绪 霁蓝釉描金皮球花赏瓶(2012年夏 广州华艺)

口微敞,细长颈,圆肩鼓腹,圜底圈足。通体施霁蓝釉,釉色明艳均匀,釉面润透。颈部、腹部遍饰描金皮球花,布局匀称,线条细腻流畅。蓝色釉面上洒满金花,金彩艳丽,尽显祥瑞吉庆,透出皇家富贵之气,底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子双行楷书款。霁蓝釉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明、清习称“霁蓝”。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后人称其为“霁青”,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其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做为郊坛和陈设用瓷。

此种赏瓶器形为赏赐之用,是雍正朝出现的一种新型瓷器品种,据《清档》(雍正记事杂录)载:“雍正八年十月奉命再将赏用瓷瓶烧造些来”,久而久之称“赏瓶”,此种造型历代均有烧造,成为传统的官窑瓷器品种。此赏瓶皮球花纹饰最早源自日本,为舶来装饰点缀,其金彩保存相对艳丽,为光绪官窑佳品。

来源:广州文物商店旧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