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叠篆”神印,获奖作品必备!!

 伯乐书香小屋 2017-10-23

         什么样的篆印叫九叠篆呢?篆刻印鉴用的篆字别体是九叠篆,这种工艺始见于宋代。这种篆刻别体的最大特点集中在笔划处,给人的第一直观感觉是笔划折叠均匀,笔划布局呈正方形,填满了印面。折叠多寡,则是根据笔划繁简而定,有多到十叠以上者,九为数之终。九叠,形容其折叠之多,用九叠篆形式刻制官印,以朱文的凸出九叠笔划特征,九叠篆盛行于宋、元、明,一直延续至今。

兰亭奖、国展奖必备神器——九叠篆

(“内府图书之印”)

皇帝率先垂范,当然上行下效,大臣们也开始玩收藏,玩鉴赏,他们也有了自己的鉴藏印,最有名的就是大书法家米芾,据说他一个人就有印章超过一百方以上。

关于米芾,印章史上还需要多说两句:

米芾当然是书法大家,沙孟海的《印学史》上说,他还很有可能是文人刻印的第一人,至少沙孟海大师认为文人篆刻不提米芾是不合适的。仅故宫藏的禇遂良摹《兰亭》的米芾跋,他就连续用了“米黻之印”“米姓之印”“米芾之印”“米芾”“米芾之印”“米芾”“祝融之后”这么多印。



(米芾盖的章)

但不管米芾盖再多的章,从李世民到米芾,从唐至宋,这些印章大多还只是鉴藏印,其作用还是鉴定书画作品真伪以及确定收藏所有权的印,跟书画作品本身没有关系,也就是说,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只有鉴藏印,而没有文人或书画家的落款印,在那个时期,就算再著名的画家如吴道子、书法家如欧阳询,诗人如李白,词人如苏轼,大家画完了画,写完了字,作完了诗词也只是落款署名,并不盖落款章,盖款章是后来的事。



 

故宫有一册宋徽宗的草书千文拓本,政和四年所书,与辽博墨迹本不同,写得偏瘦些,首次发表于《名帖善本》一书,颇值得研究。


该拓本集宋人书、宋刻、宋拓于一身,极为难得。政和四年五月十二日(1114年6月16日),赵佶祀于方丘(祭地,在宫城外十四里),此前一日,在祭坛斋宫内的厚德殿赵佶出此卷付强渊明以赐礼仪院,又请蔡京题于卷首并上石,石嵌于太清楼下壁间,高宗时使臣入东京与金和议时仍在壁间,不知现在是否还沉没在开封地下。


卷末“宣和殿书”并花押并御书之宝九叠印,卷后蔡京跋,已不全。


至今,许多投展的书画作品也经常会有九叠印的身影,有了它的点缀,会更受评委喜爱,以下是使用了九叠印的兰亭奖、国奖获奖作品:


十一届国展获奖第一名张志庆

四届兰亭奖二等奖潘文志

四届兰亭奖二等奖李锐

四届兰亭奖三等奖张红杰

十一届全国获奖王道国

十一届国展获奖汪敦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