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顺世论

 太阳当空照917 2017-10-23

顺世论(LoUyata)是印度古代的一个主要流行在下层人民中的哲 学派别,是印度历史上三大非正统思想流派之一。在中国古籍中,这个 派别还被意译为“顺世外道”、"世间行”,音译为"路迦耶陀”等。此外, 顺世论还被称为“斫婆伽”(Carvaka)[1)。
一、发展线索和相关文献
顺世论的思想渊源至少可追溯到吠陀时期,甚至可更早。据印度 学者德.恰托巴底亚耶(D.Chatlopadhyaya)研究,顺世论与印度最早的印 度河文明及印度远古的民间信仰有联系。在吠陀中,我们可以看到 一些赞歌对神的存在表示怀疑,这与顺世论后来的无神论倾向是一 致的。
在奥义书中,一些文献里提到的某些理论也与顺世论的观点接近。 如奥义书中的元素论等就与顺世论后来主张的物质元素为万有根本因 的理论类似。这至少说明在当时已有与顺世论观点接近的思想在流 行。
佛教产生前印度新思潮中"六师”之一的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是此 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被视为新思潮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可见顺世论 在当时已有一定影响。
佛教中有不少文献记述或提及了顺世论。除阿含类佛典之外,大 乘佛典也提及了顺世论的内容。一些佛教史料中说,玄奘去印度时,在 那烂陀寺期间,曾有"顺世外道"来与佛教辩论⑷。这显示了在7世纪 时,顺世论在印度思想界还是很活跃的。
在8—13世纪,印度保存的一些印度教等方面的文献(见下)也细 致记述了顺世论的思想。可见在这一时期,顺世论在印度仍为人们所 熟悉。
在19世纪后半期,锡克教中的一派曾有数千人相信与顺世论相同
的主张[5]。
这些情况说明,顺世论在印度历史非常久远,曾长期发展,思想延 续到印度近代。
顺世论在印度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思想派别。它反对印度流行的种 种宗教哲学观念,反对印度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因此,它与 印度古代流行的各种宗教哲学流派严重对立,其传播在古印度极为困 难。这也影响到它的文献的传播。
顺世论本派在古代的完整经典没有流传下来。相传它在公元前7 世纪时有一个经典叫《毗诃跋提经》(ByhaspaU-sOtm),但没有传到后
世[6]。与顺世论有关的资料被保存下来的极少。目前人们了解顺世论 的发展情况和思想观点主要依靠印度其他思想流派对顺世论学说的转 述或批评。现存较多地记载顺世论学说的其他派别的典籍主要有:商 羯罗(Sankara,788-820)的〈摄一切悉檀》(Sarva-siddh^nta-sarjigraha)、摩
陀婆(Madhva,约13世纪)的《摄一切见论〉(Sarvadareana-saAgraha)、克里 希那·弥尸罗(Krsna Misra,约12世纪)的〈觉月初升〉(Prabodha-candro-
daya)、师子贤(Haribhandra Suri,约8世纪)的《六派哲学集成〉 (^a^dareana-samuccaya)等等。此外,佛教等派的典籍中对顺世论的活动
和学说也有不少记载,但多为零散材料,缺少对其系统观点的论述。印 度两大史诗W中也有关于顺世论的一些记载。
二、主要理论
顺世论的理论表现在多方面。其中包括对世界的基础、轮回解脱 和业报因果、意识的来源、获得正确认识的方式、禁欲思想等一系列问 题的分析。以下分别论述:
5.世界的物质基础理论
顺世论与印度绝大多数哲学派别一样,对自然现象产生的根本原 因或基础问题进行了探讨。它关于世界基础的论述是一种元素理论。 顺世论认为,世界最终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成的。除了这四大 元素之外,其他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不仅世间一般的事物是由“四大" 组成的,而且人的身体等也是“四大”结合的产物。
关于顺世论“四大"为世界基本元素的思想,无论是在印度保存的 资料中还是在中国保存的资料中都有记述。如商羯罗的〈摄一切悉 檀〉中说:“根据顺世论者的观点,唯有四元素——地、水、火、风是最终 的本原,不存在其他的可作为本原之物。"w<杂阿含经> 中记载顺世论 认为:"诸众生此世活,死后断坏无所有。四大和合士夫身。命终时,地 归地,水归水,火归火,风归风。
印度古代流行的宗教与哲学一般都设想有一种超自然的东西作为 创造世间万有的因,这种因或是神,或是"梵"等等。顺世论则坚持认 为,世界上没有任何此类因,根本不存在什么主宰者或创造者。一切亊 物都是自然而有的。如 < 摄一切悉檀〉这样记述顺世论的看法:"谁装饰 孔雀?谁使布谷鸟唱歌?这里除了自然而外,不存在其他的原因。 “庙宇、供水房、池塘、井、休息处一类设施的修建,只能受到旅行者的赞 扬,而不会受到其他什么存在者的赞扬。顺世论的这些说法表现出 了一种无神论的思想。印度从古至今是一个普遍信奉神的国度。但无 神论的思想也是存在的,如对神存在的怀疑在吠陀时期就已有了。后 来的一些思想派别中也有主张无神论的,如弥曼差派和早期佛教等。 然而它们仍然信奉其他一些宗教信条。唯独顺世论是不仅主张无神 论,而且也反对其他宗教思想,是印度思想史上较彻底的无神论派别。
6.对轮回解脱和业报因果理论的否定
在印度思想史上,主要的哲学派别中除了顺世论外都主张轮回和 解脱理论。顺世论则明确认为轮回解脱的理论不能成立,天堂地狱根 本不存在,做祭祀毫无意义,社会中流行的宗教派别所提出的种种宗教
义务或要求不过是骗人的把戏。
关于天堂和地狱等的虚假不实性,《摄一切悉檀》中曾这样记述顺 世论的观点没有不同于此世的世界,没有天堂,没有地狱,湿婆的区 域一类地方是由其他思想派别的愚蠢骗子们编造出来的。”[12)在顺世 论看来,所谓天堂和地狱中的生活不过就是人们对现实世界中事情的 描述。如《摄一切悉檀 > 中说:“天堂中的享乐就在于:吃好吃的东西,与 年轻女人在一起,享用精美的衣服、香料、花环、楂香糊等等。地狱 中的痛苦即是由敌人、武器、疾病所造成的麻烦。"(14)
关于轮回和解脱,顺世论也从常识出发加以否定。如 <摄一切见 论》中这样记述其观点:"一旦身体变成灰,它又如何能返回呢?”《摄一 切悉檀 > 中则记述说解脱就是死亡,它是生命的结束。”[15)
与轮回和解脱理论直接相关,印度宗教哲学中长期流行一种"业报 因果"之说,认为人的行为会产生一种力量(业力,亦称法与非法),它将 对自身以后的生存状态产生影响。善行会有善报,恶行会有恶报。这 种观念在吠陀中有所萌发,但明确提出则是在奥义书中。如《歌者奥义 书> 中说:"此世行善者将得善生.·或生为婆罗门,或生为刹帝利,或生为 吠舍。此世行恶者将得恶生:或生为狗,或生为猪,或生为贱民。"n6)后 来的婆罗门教哲学流派、佛教、耆那教等都接受这种观念,认为人应行 善止恶,以避灾趋福。各派对善恶的标准看法有不同。印度宗教哲学 中的主流思想是婆罗门教的观念,它的善恶观念影响最大。在该教看 来,所谓善就是遵守婆罗门教的种种宗教规定,各种姓尽自己应尽的义 务,学习婆罗门教的教义,认识梵我同一;所谓行恶自然是与行善完全 相反。印度各宗教哲学流派都要求人们考虑"业报因果”的作用,约束 自己的行为,获得好的果报。
顺世论坚决反对这种理论,特别反对吠陀时期以来形成的婆罗门 教的种种行为规范,认为这类行为不会有什么业果。在这方面,相关文 献中记述了大量顺世论的言论:
《摄一切见论》中记述顺世论的观点时说:"四种姓、人生阶段等规 定的行为不产生真正的业果。”顺世论的这种说法是对遵守印度种姓制 意义的否定,即认为是否服从种姓制的规定与人们将来的命运没有必 然联系。顺世论的这种说法还否定了遵循吠陀以来形成的人生主要生 活阶段(四行期)的意义,即认为是否按规定过每个阶段的生活并不会 必然影响人们的未来生存形态。
关于祭祀,〈摄一切见论》中这样记述顺世论的观点:“如果光赞(祭 祀)中杀的牲畜自身能上天堂,那么为什么祭祀者不立即奉献出他们自 己的父亲呢?如果祭品能使死去的人饱餐,那么当旅行者要动身时,就 不必准备旅途干粮了。如果天堂中的人可通过我们此处供奉的祭品饱 餐,那么为什么不在屋底下给那些站在屋顶上的人食物呢?"顺世论在 这里对婆罗门教祭祀行为的意义完全作了否定,强调了主持祭祀的婆 罗门祭司的虚伪。它要说明:如果祭祀真能给人们带来好处,婆罗门祭 司应首先将他们的父亲在祭祀时奉献出来。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人们 不可能直接给在旅途中的亲人或在屋顶上的人直接送千粮或食物,因 而祭品也就不可能使所谓天堂中的人得以饱餐。
《摄一切悉檀〉中还描述了顺世论对祭祀等行为的实质的看法:"火 祭、三吠陀、三叉木杖、用灰涂身是那些缺乏智慧和勇气之人的谋生之 道。,·〔丨7〕
顺世论亦明确地否定了一些为得善果的宗教修持的意义。如〈摄 一切悉檀》中说智者不应为那(解脱)费心,只有蠢人才使自己被苦 行、断食等所折磨。” "贞洁和其他一些(宗教)信条是由聪明的弱者 所制定的。"U9)
顺世论认为人们的幸福和痛苦与业力无关。< 摄一切悉檀》中记述 说:"不应根据幸福和痛苦来设想有法与非法的存在,人是由于自然而 幸福或痛苦的,不存在其他的原因。
顺世论这种对因果业报、天堂地狱、祭祀修持等宗教理论的否定与 其主张"四大"是世界唯一根本因的思想是一致的。
7.意识来源于物质的思想
顺世论认为,人的意识与人的身体是不能分开的,身体存在,意识 才存在,身体毁灭了,意识也就消失了。人的身体是由“四大”结合生成 的,因此,意识归裉结底来源于物质元素。尽管个别的元素本身并不具 有意识,但当这些元素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即组成人的身体)时,意 识就表现出来了。《摄一切见论> 中在记述顺世论的这方面观点时说: “在此派中,地等四元素是本原,仅仅当元素构成身体时,意识才从它们 中产生。这就如同使人醉的力量是从某些制酒用的配料的混合中发展 出来的一样。当那些构成身体的元素解体时,意识也立即消失。”〈摄一 切悉檀〉中说:"在无精神性的元素的变化中所发现的意识之产生,就如 同红颜色从槟榔子和石灰的结合中产生的情况一样。”[2n
印度的不少宗教派别认为,人之所以有意识,是由于有一个精神主 体——阿特曼(Atman,即我或灵魂)。人死后我(灵魂)走了,躯体也就 死了,无意识了。对于这种流行的观点,顺世论是不赞同的。它反对有 一个主宰或控制意识的独立实体的观点,反对意识是我的属性的说法。 认为身体如果解体了,那么意识也就不会存在。不存在能升天、能轮回 的我。在顺世论看来,如果一定要说有我存在,这我将亦是由"四大”和 合而生的。那种作为宗教实体或意识主体的我是不存在的。若一定要 说有我(灵魂),那么它就不过是人的身体。《摄一切悉檀 > 中记载顺世 论认为:“灵魂(阿特曼)不过就是身体。它由以下一些短语表明的特性 所描绘我胖’、‘我年轻’、‘我长大了’、‘我老了’等等。它不是什么不 同于那身体的东西。”印度主张无我论的不止顺世论一家。佛教也 主张无我论。顺世论的无我论与佛教的无我论有相同处,也有重要差 别。佛教虽然讲无我,但却并不反对轮回与解脱的理论,顺世论讲无 我,则是在否定轮回解脱的理论基础上讲的。因此,顺世论的无我论是 彻底的无我论。而佛教在后来的发展中或提出变相的有我论,或在做 了一些限定后又讲在一定范围内的有我论。
顺世论对意识与物质关系问题的分析是很有理论思维水平的,接 近于现代科学对意识来源问题的解释。但在古代印度,一般的印度哲 学派别是不接受这种解释的。印度历史上较为流行的这方面观念是婆 罗门教的阿特曼理论和大乘佛教中的唯识理论。
4·感觉是正确认识唯一来源的观念
顺世论特别重视人的感觉(现量)在认识中所起的作用,根据大多 数记述顺世论思想的材料,顺世论认为人正确认识的唯一来源就是由 感官所获得的感觉。《摄一切见论》在记述顺世论时说:“此派认为感觉
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并不认可推理等认识方式。”《摄一切悉檀》中也说:
“唯有可被知觉之物存在,不可知觉之物不存在。因为它从未被感知
过。,,〔23〕
在强调感觉的重要性时,顺世论也分析了其他的认识方式。它重 点分析了推理(比量)。顺世论认为它是不可信的,因为推理所依据的 事物间的必然相随关系(普遍性前提)是不可能完全被人所感知(获得) 的气
顺世论在分析推理所需的普遍性前提时还论及了证言(圣言量)和 类比(譬喻量)。它认为证言是靠不住的,因为证言自身依赖于对一种 语言形态标记的承认,这种语言是一种老人在儿童出现时所使用的那 种语言。顺世论认为类比也不能获得普遍性前提的知识,因为类比的 目的是产生另外一种联系的知识,即名称和某种被那样称呼的事物之 间的关系[~。
总之,根据《摄一切见论》和《摄一切悉檀>等文献,顺世论认为推理 等认识方式是不可信的,只有感觉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可靠来源。但并 不是所有记述顺世论思想的文献都这样记载,也有一些材料记述说顺 世论并非不加区别地否定一切推理,它所否定的仅是那些关于来世等 事物的推理(26)。
1.对禁欲主义的否定
在社会伦理思想方面,顺世论也与一般的印度哲学传统观念不同。 它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幸福生活。印度许多宗教哲 学派别都认为,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充满了痛苦,即便是一时的幸福或 快乐也总是伴随着痛苦并不能持久,人应摆脱这种世界,不应追求这种 世界中的享乐。顺世论反对这些派别的观点,认为只有蠢人才因为快 乐与痛苦相关联就不追求快乐。〈摄一切见论>中这样记载顺世论的主 张人的唯一目的就是通过感官的快乐来进行享受。不能因为享受总 与某种痛苦混杂在一起就说它们不能称为人的目的。因为我们的智慧 就是尽可能地享受纯粹的快乐,并避幵必然伴随着它的痛苦。这正如 想得到鱼的人得到的是带鱗和刺的鱼,他把可取的鱼的部分尽量取走 后才作罢;或如一个想得到稻米的人得到的是带壳的稻米,他把可取的 米的部分尽量取走后才作罢。因此,对我们来说,不应因为害怕痛苦而 拒绝快乐。……当生命还存在时,让人快乐地生活!即使欠债,也要吃 酥油。”
顺世论的这方面的思想被许多人贬称为"享乐主义”。不管其他派 别对它的思想的转述是否准确,顺世论的倾向性还是很明显的,即强调 人应追求幸福生活或世间快乐。这在古印度思想界是不多见的。印度 宗教哲学派别大多也谈要追求幸福,但这些派别的所谓幸福主要指的 是宗教上追求的最高境界的幸福,其手法主要是所谓智慧解脱,即通过 认识事物的不实本质,消除人的无知或无明,使人放弃对外物或世俗享 乐的追逐,这样就能避幵由于追求不到享乐等而带来的痛苦,也能由于 停止相关的行为而消除业力,不再轮回。顺世论强调的幸福则是世俗 的幸福。这和此派坚定地反对各种宗教学说有直接关系。既然来世不 存在,因果报应和轮回解脱的理论不能成立,那么,人们在世界上努力 追求幸福生活当然是合乎道德的或应当的。
由于顺世论在印度是一个与历代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相对立的派 别,因此,它几千年来一直受到压制,虽然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但相对于 印度哲学中其他主要流派,它在印度古代历史上的影响还是有限。不 过此派在印度思想史上的地位在总体上说应当加以充分肯定,它毕竟 提出了许多与现代科学极为接近的思想,反映了古代中下层人民群众 的思想观念,使灿烂的古代印度文明更具多样性。
注释
〔1〕一个早期顺世论代表人物的名称。
〔2〕参见德·恰托巴底亚耶著〈顺世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3— 92页。
〔3〕如〈梨俱吠陀>8,89,3中说:"因陀罗神是不存在的。谁曾见过他?那么我们 崇敬谁呢?”
〔4〕参见〈续高僧传 >卷第四。
〔5〕参见金仓圆照著:〈印度哲学史〉,平乐寺书店,1%3年版,第203页。
〔6〕参见 S. Radhaknshnan and C· A. Moore,/! 及ooA: iVi 知,Ox-
ford University, 1957, p. 227 〇
〔7〕即〈罗摩衍那>(lUmliya^a)和〈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
〔8〕《摄一切悉檀〉1。
〔9〕〈杂阿含经〉卷第七。
〔10〕(摄一切悉檀〉5。
〔11〕(摄一切悉檀>13。
〔12〕〈摄一切悉櫝〉8。
〔13〕(摄一切悉檀>9。
〔14〕〈摄一切悉植>10。
〔15〕同上注。
〔16〕〈歌者奥义书>5,10,7。
〔17〕〈摄一切悉檯>14。
〔18〕〈摄一切悉檀>11。
〔19〕〈摄一切悉檀>12。
〔20〕〈摄一切悉檀〉4。
〔21〕〈摄一切悉檀〉7。
〔22〕〈摄一切悉檀>6。
〔23〕〈摄一切悉檀>2。
〔24〕参见〈摄一切见论>〇 〔25〕同上注。
〔26〕参见黄心川著:〈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06页。
主要参考书目
黄心川著:<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汤用彤著:<印度哲学史略>,中华书局,1%8年版。
宇井伯寿著:〈印度哲学史>,岩波书店,1965年版。
宇并伯寿著:〈印度哲学研究〉第二,岩波书店,1932年版。
金仓圆照著:(印度哲学史〉,平乐寺书店,1963年版。
德.恰托巴底亚耶著(顺世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992年版。
S. Radhakrishnan and C. A. Moore, A Source Book in Indian Philosophy, Oxford University, 195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