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胆汁返流性胃炎诊治四法

 昵称34414477 2017-10-23

  胆汁返流性胃炎是指因幽门功能丧失或关闭不全使胆汁返流入胃所引起的上腹部胀满、疼痛、呕吐胆汁、口苦甚至体重减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常见于胃切除、胃肠吻合术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属中医胃脘痛、胃痞、泛酸等范畴。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之间密切相关,故本病病位虽在胃,但其发病与肝、脾、胆、肠等脏俯关系十分密切,笔者在临证中依据本病不同的临床主症结合与其相关的脏腑,分别运用疏肝降逆、健脾补中、清胆和胃,导滞通腑四法治疗,疗效满意,现不揣浅陋,简述如下。

  1、疏肝降逆法

  本法适用于胆汁返流性胃炎以胃脘胀痛,牵引两胁为临床主症者。盖肝为将军之官,罢极之本,其性刚烈,主疏泄。若忧思郁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气壅滞而上逆则发为本病,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之论。

  因本型常由情志不遂而诱发,临证时除见胃脘胀满疼痛,嗳气呃逆,泛吐酸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等胃气失和之表现外,同时或平时可伴心情不舒,闷闷不乐或烦躁易怒,胸胁牵痛,脉弦等肝失条达之症,治疗当用疏肝降逆为法,方选柴胡疏肝散合丁香散加减,药用柴胡10g,香附10g,广木香10g,甘松10g,佛手6g,蒲公英30g,柿蒂15g,姜半夏10g,川楝子10g,延胡索12g,川芎6g。若兼口苦、烦躁易怒者加焦山栀10g,黄芩10g,胃中嘈杂、泛吐酸水者加煅瓦锣子20g,乌贼骨15g,失眠少寐者加夜交藤30g。

  2、健脾补中法

  本法适用于胆汁返流性胃炎以胃脘部痞满不适为临床主症者。《证治汇外·痞满》指出:“大抵心下痞闷,必是脾胃受亏,浊气痰浊,不能运化为患”。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同居中洲,互为表里,一升一降,共同完成饮食的受纳消化与吸收。若素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饥饱不匀,饮食失节,或久病手术,病后失养均可致脾胃虚弱,健运失职,痰浊内生,气机不利而生本病。本类患者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痞满不适,食后加重,四肢倦怠乏力,纳谷不香,面色无华,少气懒言,晨起喉间不适,甚或呕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弱。

  治疗当投健脾补中之法,方用四君子汤合旋复代赭汤化裁,药用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黄芪15g,炙甘草6g,制半夏10g,旋复花(包煎)10g,陈皮6g。气滞明显者加佛手10g,川楝子10g,伴胃脘隐痛者加延胡索10g,伴泛酸者加煅瓦锣子30g,晨起呕恶甚者加柿蒂15g。

  3、清胆和胃法

  本法适用于胆汁返流性胃炎以胃脘部灼热、呕吐酸苦水为临床主症者。胆为“中精之腑”,内藏胆汁,附于肝。肝气疏泄,胆汁正常排泄,则脾胃升降有序,受纳运化称职。若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胆气郁滞,郁而化热;或饮食不节,湿热内蕴,熏灼肝胆;或手术创伤,胆之通道失常,胆汁郁而结热,均可致胆热内生,胆汁排泄不循常道,上逆于胃而生本病。故《灵枢·四时气》言:“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临床症见胃脘灼热,烧灼心胸,口干而苦,泛吐酸苦水,纳呆恶心,胁肋隐痛,舌质偏红,苔薄黄或腻,脉弦或数。

  治以清胆和胃为法,方选蒿芩清胆汤合萸连丸加减,药用黄芩15g,黄连6g,焦山栀10g,竹如10g,枳壳10g,制半夏10g,吴茱萸2g,茯苓15g,陈皮5g,柿蒂15g,乌贼骨15g。若胃脘痛明显加延胡索12g,伴喉疼痛者加玉蝶3g,生甘草6g,纳呆、苔黄腻者加制苍术15g。

  4、导滞通腑法

  本法适用于胆汁返流性胃炎以大便秘结为临床主症者。《素问·灵兰秘典论》言:“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胆汁的正常排泄不仅依赖于肝气疏泄,脾胃升降,笔者认为还与大肠的传导变化相关。大肠的传导变化是胃主通降功能的延续,而大肠传化失常又可导致脾胃升降失职,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若过食肥甘辛辣,腑热内生;或邪热郁肺,肺热移肠;或肝脾气郁,或喜坐少动,均可使肠腑热积气滞,传化失常,胃气上逆,胆汁不循常道而发为本病。

  本类患者以大便秘结为临床主症,常伴腹胀满,腹鸣攻窜,嗳气泛酸,舌质暗红,苔黄糙,脉沉弦或沉实有力等症。治疗则以导滞通腑为法,方选小承气汤加味,药用生大黄(后入)10g,枳实10g,枳壳12g,川朴10g,制半夏10g,乌贼骨15g,蒲公英30g,生甘草6g。若伴脘腹疼痛者加延胡索12g,九香虫6g,粪便燥结难下者加麻仁15g,瓜娄仁15g,腹中攻窜甚者加生白芍15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