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条古老的黄氏家族文化河流奔流不息

 369蓝田书院 2017-10-24


  • 【黄氏家训】

    崇孝悌 睦宗族 敬宗祖 明礼让 务本业 端士品 隆师道 和乡邻 修坟墓 畏法律 戒非为 戒犯上 戒争讼 戒异端 尚节俭 尊老爱幼 戒轻谱。

    【黄氏图腾】


    黄姓图腾,黄字的初文(最原始的本字),是一个象形字,中间的环状物,当系佩之体,即双珩之所合成,也就是璧,上面是用来缠系玉佩的佩衿,古代称“复”;上面的一横是玉衡,下面是二系垂。中间的璧,古代又叫“璜”。从字形上看,黄字像上古先民们身上经常佩戴的玉佩,它就是“璜”字的初文。可见,“黄”的最原始意思是指佩玉,在商、周青铜器文中,凡言赏赐佩玉,均用“黄”字。

    【黄氏部分宗祠】

      玉州区南江街道岭塘村硃砂莊祠堂,门口的“大夫第”牌匾据说为清朝同治帝所赐。

    清代至民国,玉林城区有两座宗祠,分别为黄氏大宗祠、黄左泉祠;此外,现有南江街道岭塘村硃砂莊客家黄氏宗祠、博白黄氏宗祠、博白县文地镇玉峰公纪念堂(即璐公祠,亦称园陂祠堂)、北流市西埌镇三星堂、清湾镇白米黄氏宗祠、平政镇坡腰黄氏宗祠、新丰镇昇东黄公宗祠等。

    【黄姓主要宗支分布情况及迁徙路线】

    黄氏在玉林的出现,可追溯到汉代时期。据《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载:“下郦侯左将黄同,以故瓯骆左将斩西瓯于王,功侯。”(古西瓯之地即今广西南部贵港、玉林等地),如此看来,在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玉林就出现了黄姓。后来东汉伏波将军平定南越时,黄万定将领随其南下,途经南流江上游,这也是史载玉林出现黄姓的史实,对岭南的开发有着一定的贡献。

    根据玉林黄氏各宗支谱记,黄氏族人大量移居鬱(玉)林还是明、清两代,尤以清康熙至光绪为最,亦有少量是民国时代迁徙来玉的,主要来自广东、江西、福建、区内桂西等地。现存谱记最早来玉林的是南宋举人黄鼎从广东化州到博白任教谕,为博白黄氏最早的入博始祖,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如今黄鼎后裔开枝散叶,子孙绵延,主要分布在博白文地镇、宁潭镇、陆川良田镇等周边地区,部分外迁浦北、容县、贵港、钦州等地方。

    玉州区南桥黄氏,是最早迁入玉州区的黄姓宗支之一。据其族谱记载,在明朝靖难之役中,当朝宰相黄子澄弟弟黄子渊(隐名黄胤)从江西分宜逃难来到玉林,定居于南流江畔的南桥。孙辈3人均中举。至今有30多个宗支,后裔有10万人左右,分布在玉州区、玉东新区、福绵区、兴业县、桂平麻垌等地。此外,玉州区分界桥头村客家黄氏,是清乾隆十年从梅州迁鬱林州(玉林),建成颇具特色的客家黄氏府第式围屋(即硃砂垌客家围屋)聚族而居,本支后来分迁北流市、贵港市等地,人口二万多,本地族人逾万。

    容县黄氏主要在明清时代迁入,主流群体经南雄珠玑巷之后,从广东各地进入容县定居繁衍生息。目前容县境内人口约9万,15个乡镇均有分布。其中,黎村镇珊萃黄氏清早期从博白迁入,杨村黄氏于明代万历年间从广东三水屯兵于此而繁衍后代。这两支的后裔都涌现出近现代极为显赫的人物,为玉林黄氏增添了荣光。

    陆川县黄氏宗支大多自称宋代福建邵武人黄峭之后,且大部分是明清时期自福建、广东或江西迁来。

    北流市黄氏明清时期主要从广东迁入,分布于各个乡镇。

    【黄氏渊源】

    得姓始祖——陆终后裔南陆公像。

    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

    ①远祖可追溯到帝舜时代的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伯益因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其后裔中有黄氏者,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

    ②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少昊金天氏后裔台骀,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

    ③远祖可追溯到远古掌火之官吴回(祝融)之子陆终。陆终后裔在周代时,被封于黄地,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以国名为氏,称黄姓。

    【黄氏宗支家谱】

    1.玉林黄氏通谱:由玉林黄氏通谱编委会编写,内容涵盖黄胤家族后裔各宗支家谱及部分县市乡镇主要黄氏宗支族谱。

    2.黄载玄谱:玉州区南江镇围棋塘黄氏族谱,系明嘉靖十年辛卯岁(公元1531年)由始祖黄胤四世玄孙黄载玄为三世祖黄纲(左泉)墓陵重修碣志立序,手抄本。

    3.黄日隆谱:兴业县城隍镇大里村黄氏族谱;由黄日隆于清乾隆二十年重修黄纲(左泉)墓陵修谱所撰,兴业县城隍镇大里村黄业敷据民国已未八年和乙亥二十年遗谱抄于民国戊子三十年。

    4.黄氏族谱:由黄统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以南流谱为蓝本编写,现由州珮晓阳祠黄氏族人收藏。

    【语言习俗】

    玉林市黄姓语言有二:一是桂东南粤语方言,二是客家话。

    【家族名人】

    黄文金(1831—1864年),博白县文地镇山文村人,属柏珊公支系。素有大志,骁勇过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洪秀全创办的拜上帝会传播到博白,黄文金带领家人文玉、文英等亲属加入拜上帝会。1850年7月,黄文金率众2000余人,与陆川绿茵村赖九率领的数百会众汇合于山猪浪。1851年1月11日,黄文金参加了金田村的起义誓师大会。其所率的义军全部编为太平军。此后,黄文金挥师北上,转战湖南,挺进湖北,攻夺武汉,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黄文金屡建战功,受封为堵王。1864年7月天京陷落,黄文金留守的湖州城最终沦陷,黄文金因创伤不治逝世。

    黄绍竑(1895—1966)

    黄绍竑(1895—1966年),字季宽,容县黎村镇珊萃村人,新桂系三巨头排第二位,国民党中将加上将军衔,是民国著名爱国将领。黄绍竑以政治谋略见长,他与李宗仁、白崇禧一起击败曾经不可一世的旧桂系军阀陆荣廷等,平定广西,开创了新桂系,成为一名政坛风云人物。无论是在北伐战争还是抗日战争中,他战功显赫,声名卓著。他曾任广西、浙江、湖北等省省主席,国民党政府内政部长、交通部长等职,他非常重视教育,是广西大学的创始人。新中国成立后,黄绍竑曾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务院政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民革中央和平解决台湾委员会副主任。生前著有《五十自述》。

    黄旭初(1892—1975)

    黄旭初(1892—1975年),容县杨村镇东华村人,为民国时期政治人物,“新桂系”首领之一。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黄旭初弃文从武,赴柳州参加革命军。之后还参加过护法战争、北伐战争,屡建战功。他先后在谭浩明部、李宗仁部、国民党中央任要职,1931年起,连任广西省主席19年,不但勤政爱民,大力发展广西教育,还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响应“国共合作”号召,坚持对日作战,参加昆仑关保卫战、桂林保卫战。著有《我的母亲》等。

    黄嘉谷(1902—1930年),又名黄家菊,革命烈士,贫苦农民家庭出身,北流市清湾镇白米村(即今中龙村)人,中学毕业后于1925年秋就读广州国民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后被党派回玉林开展革命活动,任中共北流县委书记,1930年被敌人逮捕,同年英勇就义,年仅28岁。

    黄征信,北流镇印塘村城东组人,舰艇动力装置专家。1953年由国家派往苏联留学,1958年毕业于苏联高级海军工程学院,1962年回国后长期组织及参与海军舰艇动力的设计和研制工作。其主持的舰艇动力科研项目曾获全国科学大奖。

    黄玉润,玉州区玉城街道北辰社区人,是玉州区古定小学一名优秀人民教师,1986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黄墁,博白县文地人,现是玉林市公安局玉州分局刑侦大队一名80后女法医。2017年成为党的十九大党代表,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基层公安民警、广西最美警察等荣誉称号。

  • 本姓人自评

    黄姓为中华民族历史最悠久之姓氏之一,发端于4700多年前之帝舜时代,本氏族曾先后建立过三个古黄国,即潢川黄国、汾川黄国、汉水黄国。虽先后被楚、晋强邻所灭,被迫迁徏荆楚腹地及蛮荒地带,但饱含屈辱之黄氏子孙并没有沉沦,他们血液里流淌着顽强不屈、奋发进取之因子,黄歇在战国七雄争霸中首先崛起,成为合众纵横之楚国名相,开申之祖;西汉黄霸列为治平教化第一之循吏;称列东汉天下文章第一之黄宪;三国争雄中暮勇冠军黄忠、黄盖;历史二十四孝典范人物占两席之东汉黄香、北宋黄庭坚;宋代江西修水双井村黄氏中48位进士,列中华进士第一村,其中黄元吉一门十进士;宋代江西丰城有黄惟寅八子八尚书、黄得礼父子状元、黄均九子十尚书;宋代有伟大书法家、诗词成就名并苏东坡的黄庭坚;元代有著名画家黄公望、纱织发明家黄道婆;明代有宁死不屈之忠臣黄子澄;清代有著名外交家黄遵宪;民初有辛亥革命第一元勋黄兴;有井岗山红军游击战开山鼻祖黄公略;当代有九下九上敢于直言、坚持真理之大将军黄克诚;有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两弹一氢元勋黄纬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科技报国拼命三郎、地球物理科学家黄大年……历史苍桑之雨露,浇灌出了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并继续激励其子孙前行之精忠报国、孝悌家风、儒学立身、耕读传家、修身立德、风正行远、奋发进取、开拓图强之黄氏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还具强大生命力。(玉林市农业委员会处级干部、玉林市收藏协会理事、收藏家黄业昆)

    【专家点评】

    姓氏是族群的符号标志,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演进的历史,姓氏文化有着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中华民族团结、富强的凝聚力和精神纽带,它蕴含着民族文明进取精神。

    孝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维系国家昌盛的文化精神支柱,治理家国之根本。圣人孔子至理名言:“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矣!”对“孝”进行了高度概括,把孝道视为为人处世之准则。而在中华姓氏大家族中的黄姓,以其孝悌传世著称的“家风”“家训”,则是公认的中华传统孝道的典范之一。

    在中国“二十四孝”中,就有东汉黄香、宋代黄庭坚等黄姓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孝道故事皆是世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楷模。黄氏的孝道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黄姓的孝道观,具有鲜明的积极性、进取性和革命性。它的中心思想是:在家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和家睦邻。在外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恳工作,奋力进取,忠心报国。就是要族人孝悌、诚实、守法、勤俭、拼搏,兴家创业,报效国家。

    黄姓能够保留先人传导下来的文化,是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的,是在整个家族发展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观念形态,也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与自然作斗争的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与智慧的积淀,是人类社会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精神力量。(玉林市姓氏文化研究院院长 黄继军)

  • 一条古老的黄氏文化河流奔流不息

    黄姓是中国百家姓里的大姓,在玉林也是大姓之一。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16年底,玉林市辖区黄姓户籍人口为471057人,是玉林市人口第四大姓。在了解姓氏文化过程中,犹如走进历史的长河,你从哪里来,又源源奔向哪里。记者在走访、查阅资料中,发现黄氏的优良传统、氏族文化颇具特色,精忠爱国、孝悌家风、儒学立身、耕读传家、修身立德、风正行远、奋发进取、开拓图强等黄氏文化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黄氏后人,即使散居海内外各地,但是千百年来世代相传,成为黄姓族人的特点。玉林黄姓人,在玉林这方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地谱写传承着氏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开枝散叶。

    精忠报国、孝悌无双世代流芳

    黄氏族人精忠报国、孝悌无双的理念,成为黄姓族人的优良传统,也是黄姓族人的特色。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无数的黄氏先贤,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辅佐朝廷政府,扶助君王国主,为国家的统一发展和强盛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古有黄歇一族兴起为楚国分忧解难;黄霸辅佐刘邦消灭暴秦,建立了汉朝,成为汉之开国大元帅。明代有忠君爱国宰相黄子澄(江西分宜人),反分裂、谋统一的爱国行为和他的矢志不移、威武不屈、清廉刚正、赤胆忠心的高尚情操为世人所敬仰。在中国近、现代史中,黄氏子孙精忠报国的人物也有很多,有辅佐孙中山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著名将领黄兴,也有在抗日战争中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大量工作的、从清末举人到新中国的副总理黄炎培;民国时期更是有容县黄绍竑和黄旭初两位著名爱国将军,他们积极抵抗日本侵略、保卫国家,分别主政广西期间,做出了很多有利于广西发展的政绩。

    除了精忠报国,孝悌文化更是黄氏族人的特色优良传统。记者在翻阅历史资料、玉林黄氏族谱中发现,在黄氏家训、族规中,都把孝悌放在首位。“孝”就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悌”就是敬爱兄弟姐妹、朋友。黄氏的孝悌文化源远流长,在《二十四孝图》中,东汉黄香和宋朝黄庭坚均作为孝子入列,成为中国传统孝道的典范和代表。黄姓人世代传承、发扬这一美德,孝道文化也就成为了黄姓文化的特色之一。

    据史料记载,东汉黄香在母亲去世后,平时帮助父亲操持农活、料理家务外,冬天还为父亲暖和被子,夏天为父亲扇凉席子,驱赶蚊虫,对父亲十分尽心尽孝,也感动了邻里乡亲。后人将黄香以“黄香扇枕”名列《二十四孝图》。在《三字经》里,人们更是把黄香当作中国孝子的第一典范,写道:“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宋朝黄庭坚也是一个孝子典范。母亲患病多年,他始终坚持昼夜探望母亲。即使他身为朝廷的大官、文化名人,仍然亲自每天给母亲端屎倒尿,洗涤便溺器物。母亲去世后,他结庐墓下,为母亲守孝。后人尊他为传统孝道的代表,列入《二十四孝图》中。

    在近代,民国时期容县军界名人黄旭初也是出了名的孝子。他待父兄以孝悌,对乡里平易近人。白崇禧有一首对联赞他:家道尊爱遵鲤训,国事忠洁尚奉公。还称他为:广西孝子,黄香在世。有“孝子省长”之称。

    奋发进取、开拓图强的精神

    翻开一本本厚重的族谱,既是黄姓人不断迁徙、繁衍的故事,也是黄姓人奋发进取的开拓奋斗史。黄姓人既不安于现状,又处变不惊,他们志在四方,不恋故土,积极向外发展,勇于创业,适应能力强,这些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千百年来激励着黄氏子孙。

    黄姓的起源,由于黄国被灭而以国为姓,即使黄姓人流落四方,他们却奋发进取,重创家业,到战国以春申君黄歇为代表的黄族兴起,再到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一批批黄姓人勇往闽粤开基立业,他们随乡入俗,适应能力强,发展壮大成为当地的大姓,后来子孙又大批东渡台湾,打退荷兰殖民者,建设宝岛,成为台湾的第三大姓,都是黄姓人开拓进取精神的体现。

    后唐福建邵武黄峭(俗称峭山公)送18个儿子外出创业的壮举,更是黄氏开拓精神最典型和最完善的体现。他的21个儿子,除留3个祖妈的长子侍奉外,其余十八个分赴各地开基创业。他郑重告诫:“池内之鱼,远逊云间之鹤。好男儿不必恋此一方故土,而应志在四方,放眼天下!”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如今峭山公子孙遍布中华大地及海外各地,把黄氏族性的种子,传播全世界。

    民国时期容县军界名人黄绍竑、黄旭初,从小就接受西式教育,培养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从一名小军官,一步一步强大,成为一名将军,黄绍竑分别在广西、浙江、湖北任省主席,黄旭初主政广西19年,他们的成长历程无不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以诗认宗、不恋故土的独特文化

    记者查阅多种资料显示,黄姓氏族中流传着一首“认宗诗”,这是“一组特殊的文化密码”。黄氏族人在认亲时只要背诵出“认宗诗”,无论在国内外任何地方,便可认祖归宗,亲如家人,不但可得到关照,而且还可“升堂入室”,常常受到非同寻常的浓情厚谊的接待。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黄姓的认宗诗,就是峭山公在送十八子各寻他乡开创家业时,亲自吟送的八句诗,作为日后认亲的凭证。在玉林相当一部分黄氏族谱中,都载有这首诗,但由于年代久远,各地辗转传抄,文字有一些差别,但内容大体相同。

    黄姓族人中流传的“认宗诗”:

    骏马匆匆出异乡,任从随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当荐祖宗香。

    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认宗诗的意思是,十八个儿子都到外面闯荡,要适应外面的环境,成家立业,但不要忘记上一辈的嘱咐,不要忘记祖宗,要记得开枝散叶。以后发展起来了,待到根深叶茂的时候,你们兄弟要记得团结帮助,无论去到哪里,都是同出一个祖宗,要将黄氏发扬光大。

    儒学立身、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

    “以兴学为乐,以耕读为本,以知识为荣。”黄姓氏族对人才的尊敬,对知识的重视,在世代中不断传承。在走访中,就可以感受到玉林黄氏族人崇文重教的浓厚氛围,人才辈出,重视文化建设,推进教育发展。

    黄旭初父亲黄人光,是晚清秀才,曾任广西同正县(现扶绥县)县长。黄人光以设塾授徒为业,黄旭初从小耳濡目染跟随其父读书,对国学有相当基础。而黄绍竑家族为容县望族,父亲黄玉梁为举人,儒学立身,重视教育,特地从广州聘请名师到珊萃村教子弟,同时在自家的“万松山房”设立学馆,自任馆长。双黄深受父辈影响,将儒学立身、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在他们后来的政治业绩中,他们对教育都非常重视。

    黄绍竑主政广西时,教育萎靡不振、他便大力振兴教育,召开全省第一次教育会议,恢复原有学校,充实经费,扩建学校,举办教育行政人员养成所,考虑到当时广西省没有大学,他更是力排众议,亲手创办了广西大学,聘请马君武博士任校长,改变了广西落后的教育面貌,大力培养人才,促进广西经济发展。而黄旭初在接任广西省主席后,就大力普及国民基础教育,改进中等教育,扩充高等教育,积极培养人才。他曾公布“国民基础教育六年计划”,规定每村(街)设国民基础学校一所,并设立分校;每乡镇设中心国民基础学校一所,并设立分校。还要求各县陆续创办国民中学,培养有文化有生产技术的青年,这在当时全国是独有的。他还亲任广西大学校长,把广西大学发展推上新一个台阶。

    在北流市新圩镇梧村,有一座颖川山庄文化园,这是黄氏族人黄恒荣自费150多万元积蓄在自家宅基地建设起来的,现在已成为广西第一个个人投资建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北流市北流镇城东黄氏族人,如今人数为190人,在国民党时期黄氏8兄弟均是普通小商贩,但是十分重视子女教育,舍得花钱请私塾老师上门教书讲课,供子女读书。从民国至今,该族人才辈出,37个本科生、6个一级教授,11个高级工程师、正科级11个,副厅级4个,博士5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