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座侧记|俄罗斯正向帝俄时代回归

 投沙斋 2017-10-25 发布于新疆



法意导言

按照丘吉尔的说法,俄国是“谜中之谜”。曾经,俄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国。而今天,除了普京、石油、战斗民族等标签外,我们似乎对这个近邻越来越陌生。出生于苏联的美国历史学家Michael Khodarkovsky首次到访中国。10月19日,他给法学院的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俄国社会和法律的讲座。他从模式(pattern)变迁的角度,讨论了十月革命前后俄国的变与不变——他认为,今天的俄罗斯又回到了帝俄时期的传统模式,而俄国的未来如何,并不能让人乐观。


 Michael Khodarkovsky教授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目前任教于芝加哥洛约拉大学(Loyola University Chicago)。他深耕俄国历史,著述颇丰,包括《Russia's Steppe Frontier : The Making of a Colonial Empire, 1500-1800》《Where Two Worlds Met : The Russian State and the Kalmyk Nomads, 1600-1771》等。

 

  • 本侧记已经得到主讲人授权公开,但是记录内容未经主讲人审核,如有错讹由记录人负责。




讲座主题


 Russian Society and Law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历史视角下的俄罗斯社会与法律




讲座内容



100年前,俄国的社会民主党制造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不仅改变了俄国,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20世纪。在俄国革命100周年的今天,回首看俄国革命,我们可以试问,它是否改变了、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俄国的历史传统。Khodarkovsky教授试图从模式(pattern)变迁的角度来理解和讲述俄国。


早期俄国的历史


什么是俄国,如何理解它?温斯顿·丘吉尔曾说,俄国是“谜中之谜”(a riddle wrapped up in mystery, inside an enigma)。我们打开欧亚地图,在巨大的俄国版图上地图注意俄国西部的一小片地方,这里是公元8-9世纪俄国起源的地方。令人震惊的是,俄国的崛起是非常晚近的事件。我们可以观察早期俄国所处的地理位置: 它的北部,是大片的草原和冻土;西部,是基督教的欧洲;南部,是拜占庭帝国;东部,是鞑靼人的帝国;而再向东,就到了中国。换言之,俄国处在在各大文明的边缘——这将给后来的俄国人处于“东西方之间”、“欧亚之间”的自我意识和孤立主义提供一个历史的注解。


公元988年,俄国从拜占庭帝国那里接受了东正教,从此,俄国成为一个基督教国家。不过,早期的基辅法并非来自拜占庭,而是来自日尔曼法、习惯法。此时的俄国的主体部分在乌克兰,以其首都基辅为中心。俄国起源于乌克兰,这一事实使得失去乌克兰的俄罗斯面临失去其民族根源的尴尬境地。事实上,在俄国历史上几乎每个主要的历史事件都有争议。基辅是俄国还是乌克兰的,就是其中一例。今天的莫斯科无法控制基辅,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发展走向也非常不同。


蒙古人的统治

 

13世纪,蒙古人控制了俄国,标志性事件为1240年占领了基辅。


数十年后,中国结束了蒙古人的统治,进入明朝,而俄国依然处于金帐汗国的统治之下——蒙古人统治了俄国近250年。蒙古人改变了俄国的天命(destiny),彻底改变了俄国的传统、政治和社会文化,使得俄国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与欧洲国家分道扬镳。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通过蒙古影响到了俄国,中国的政治文化,比如人口普查,通过蒙古人传到了俄国。


游牧民族对核心文明的影响是世界性的现象。对中国而言,北方游牧民族影响之下,中国建造了长城,并确立了自身的主体文明。俄国也建造了类似长城的工事,以形成一个固定的疆域。在抵御游牧民族的过程中,莫斯科公国崛起,俄国的主体意识逐渐形成。


19世纪时,为了解释俄国落后的原因,一些俄国思想家认为,正是蒙古人的统治让俄国落后于西方。


伊凡雷帝

 

1480年,俄国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加快了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设的进程。伊凡三世被称为伊凡雷帝,他是个非常冷血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实现了个人的高度集权。为了实现他的目的,他必须摧毁贵族的势力。俄国的贵族们控制了很多土地,形成对君主权力极大的限制。在西方历史上,贵族一直是对君主权力的制约,俄国则一举摧毁了贵族,实现了彻底的君主专制。


16世纪,伊凡雷帝做了两件重要的事:第一、确立了“沙皇”的称号。伊凡三世自称沙皇(tsar,来自拉丁语“凯撒”的读音),而此前俄国统治者的称呼是大公(prince)。第二,给俄国赋予“第三罗马”的神圣地位。此前,第一罗马是西罗马帝国,亡于日尔曼人;第二罗马是拜占庭帝国,毁于土耳其人。俄国人认为,“第四罗马”永远不会再出现。伊凡雷帝由此创造了一个普世的意识形态,通过这种意识形态,他将成为一个世界统治者(universal ruler)。


农奴制

 

在伊凡雷帝颁布的《1497年法典》中,已经初步确立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到了《1649年法典》,俄国正式在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serfdom)。建立农奴制必须从俄国面临的特殊问题来理解。俄国一直在扩张,不断攫取新的土地,因此,它的土地特别充裕,但人口不够多。为了巩固新得到的土地和提供粮食,必须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农奴制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农奴无法离开土地,这给俄国的扩张提供了基础。在18-19世纪,拥有农奴的数量甚至成为衡量一个俄国人财富的重要方式。


确立了农奴制后,俄国的攫取新领土的速度更快了。到了17世纪末,扩张到东亚的俄国已经和中国接触,以签订《尼布楚条约》为暂时的休止,事在1689年。作为对比,中国的情况和俄国正好相反:中国土地很有限,而人口实在太多了。


现代法律体系的建立

 

早期的俄国法律系统和军事紧密相关。一些司法案件的判断与其说是司法判断,不如说是军事判断(military judges)。


彼得大帝在位时,开始在俄国推进西化运动。彼得大帝认为俄国需要向西方学习,实现现代化。但是,彼得大帝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强大的军事,特别是海军。彼得大帝的西化努力取得了成功,俄国的综合实力逐渐增强。19世纪初击败拿破仑之后,俄国在欧洲的地位上升到了巅峰,并获得了“欧洲宪兵”的地位。不过尽管如此,还是有俄国人批评彼得大帝破坏了俄国的传统。


1835年,俄国大学开始建立法学系。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开启了农奴制改革,逐步废除了农奴制。同时,俄国开始进行司法改革,俄国出现了最早的律师(lawyers),当然他们和西方的律师非常不一样。


俄国司法改革的很多经验来自法国。从法国那里,俄国引入了陪审团、法官选任、法律训练等制度。政府对社会文化多元的容忍提高了,俄国慢慢向更加民主和法治的方向转型。但这一进程到1917年戛然而止了。


即便俄国推进了司法改革,俄国的法律也从来没有扮演过和西方同样的角色:沙皇永远在法律之上,而非王在法下。这种情况延续到了苏联时期。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统治下,法律也没有独立于政府、政党。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国短暂地施行了西方式的民主化改革。不过,Khodarkovsky教授认为,这种民主化改革在普京2000年当选总统之后停滞甚至倒退了。一个例子是,在俄国关于私有产权(private property)的法依然特别有限,苏联时期集体农庄的传统延续了下来:目前,俄国92%的农地属于国家,仅有极为少量的农地有私有产权。


总的来说,俄国正在转向老传统,回到了帝俄时期的老模式(pattern):国家管理一切。最近在俄国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俄国人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伊凡雷帝和斯大林。既然民风如此,热爱专制主义的俄罗斯,未来将会如何呢?



问答


Q、我在美国法学院,发现很少能见到俄国学生来读LLM、JD。是不是因为俄国的法律和西方脱节了呢?

A、在2013年之前还有一些俄国人去美国读法学院。但是在2013之后,去美国读书特别是读法学院的俄国人越来越少了。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从政治上看,俄国和西方之间的敌意增加了。政府不鼓励俄国学生去美国学习那里的法律。第二、俄国的经济不景气,过去的5年,俄国GDP下降了17%。货币贬值,特别是油价下跌的影响下,俄国人很缺钱,难以负担去美国法学院学习的学费。

 

Q、俄国的社会主义还有市场么?

A、严格来说,俄国并没有建立共产主义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到了20世纪70年代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问题。戈尔巴乔夫指知道要改变政治制度,但他认为社会主义是好制度,我们只需要改革它。社会主义带来了普遍的贫困,在人民中已经破产。比如叶利钦就不相信社会主义。不过,西方的民主也在俄国逐渐失去了市场。在199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俄国也经历和大失业,俄国民众遂将民主和混乱(chaos)联系起来。

 

Q、俄国的自治共和国目前处于什么状态?

A 1917年革命之后,各个民族的加盟共和国共同组成了一个苏联。在今日俄国,依然有23个自治共和国。目前,俄国人口中20%是穆斯林,而莫斯科有俄国最大的穆斯林人口比例。据估计,2060年,穆斯林人口甚至将超过俄罗斯人。俄罗斯人试图通过法律来塑造“俄国人”的共同体,但是少数民族未必买账——自治共和国谋求更大的独立,他们想成为自己的主人。即便如此,一些自治共和国还一直得到莫斯科的经济援助。俄国人经常抱怨,为什么要援助这些人?

 

Q、多民族的俄国为什么总是诉诸俄罗斯的民族主义?

A、在历史上,俄帝国曾提出官方民族性,包括东正教、君主专制和民族三个概念。尽管俄帝国包括了很多的民族,但民族性主要体现为俄罗斯人的特性。值得注意的是,半数俄帝国的人口并非俄罗斯人。苏联成立后,一度以共产主义消解了官方民族性,官方强调各民族平等,各加盟共和国享有较高程度的自治。但是二战期间,斯大林认为必须诉诸民族主义才能激发其保卫国家的热情。因此,俄罗斯人的主体性又一次得到了强调。我们看到,对于帝俄时期的民族关系叙事也在斯大林时期发生了变化。过去的说法是,帝俄时期,俄罗斯人是主导民族,压迫着弱小民族。但是斯大林1950年后改变了这一叙事,变成了:其他民族乐于加入由俄罗斯族组成的帝国大家庭。 



主讲人(右):Michael Khodarkovsky 

记录人(左):吴蔽余(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胡海娜

技术编辑:吉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