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分娩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国13家医院的回顾性调查

 休斯敦馆 2017-10-25 发布于河南

住院分娩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国13家医院的回顾性调查

中国城市多中心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调查协作组

【目的】 了解我国住院分娩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发病率、病死率、并发症特点和发病高危因素,以及产前应用地塞米松对早产儿RDS的发病率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收集国内13家医院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住院分娩的、胎龄≥24~<37周的全部早产儿。分析这些早产儿的一般情况、围产期因素、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死亡情况等。根据是否发生RDS,将研究对象分为RDS组和非RDS组;根据产前是否应用地塞米松,又将研究对象分为地塞米松组和非地塞米松组,分别分析RDS发病率、病死率、主要并发症、发病高危因素及产前应用地塞米松的效果。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及二项分布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多因素分析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研究期间,活产新生儿共62 880例,其中早产儿6 017例,早产儿发生率为9.6%。6 017例早产儿平均胎龄为(34.4±2.2)周,平均出生体重为(2 258.3±584.5)g。其中≥28~<32周的极早产儿747例(12.4%),<28周的超早产儿56例(0.9%)。(2)6 017例早产儿中,969例(16.1%)发生RDS。早产儿胎龄越小,RDS发病率越高(χ2=1 532.619,P=0.000)。RDS早产儿病死率为6.4%(62/969),高于非RDS早产儿的0.4%(22/5 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957,P=0.000)。早产儿出生体重越低,RDS发病率越高(χ2=882.979,P=0.000)。出生体重≥1 000 g的早产儿中,RDS早产儿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RDS早产儿(P值均<0.05)。(3)6 017例早产儿中,入院早产儿4 409例(73.3%)。未入院早产儿1 608例,其中胎龄≥32~<37周者1 424例(88.6%)。入院患儿中,RDS患儿主要并发症发病率明显高于非RDS早产儿(P值均<0.01)。(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胎龄<33周、出生体重<2 500 g、身长<40 cm、新生儿窒息、孕母产前发热是早产儿RDS发病的危险因素。在胎龄<33周的早产儿中,男性、胎龄<28周、身长<40 cm、新生儿窒息和产次≥2次是RDS发病的高危因素,产前应用地塞米松是保护因素;在胎龄≥33周的早产儿中,身长<40 cm、胎次≥2次、新生儿窒息、剖宫产、胎盘早剥、前置胎盘、母体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是RDS发病的高危因素,辅助生殖技术妊娠为保护因素。(5)6 017例早产儿中,共2 606例(43.3%)应用了地塞米松;其中,在803例胎龄<32周早产儿中,共438例(54.5%)应用了地塞米松。胎龄≥29~<33周时,应用地塞米松的早产儿的RDS发病率均低于相应胎龄未应用者(P值均<0.05)。住院治疗的862例RDS患儿中,应用地塞米松者共414例,其生后1和5 min的Apgar评分≤7分的比例均低于未用地塞米松者(共448例);应用地塞米松者剖宫产、母亲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比例均高于未用地塞米松者(P值均<0.05)。胎龄<33周时,应用地塞米松的早产儿的RDS发病率、重度RDS发病率、需要使用2剂以上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比例低于未应用地塞米松者;总住院时间、总吸氧时间长于未应用地塞米松组者。胎龄≥33周的早产儿中,应用地塞米松者的RDS发病率高于未应用地塞米松者,总住院时间长于未应用地塞米松者(P值均<0.05)。


【结论】 本研究早产儿发生率与既往报道大致相同,存活率明显提高。RDS患儿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胎龄<33周的早产儿RDS发病高危因素多为自身因素,产前地塞米松能有效减少RDS的发病率,并可改善预后;胎龄≥33周的早产儿RDS发病高危因素则多为围产期病理因素,产前地塞米松预防RDS作用不明显。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婴儿,早产;发病率;回顾性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