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宋士兵为何宁愿饿死也不吃小米?

 思明居士 2017-10-27 发布于河北

翻阅南宋的史料,忽然间发现这样一则记载,说是宋高宗绍兴末年,金军攻宋失败后撤退,“遗弃粟米山积”,而宋军“多福建、江、浙人,不能食粟,因此日有死者”。

粟,就是今天的小米,主产区在北方,南方部分地区也有,煮米饭口感不是很好,但熬粥的话绝对上品。

这则记录有两个疑问,一是绍兴末年的宋军为何只剩下了南方人?北方南迁的人都去了哪里?二是小米明明可以吃,可为何他们宁愿饿死也不吃?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南宋初期的将领诸如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等,都是北方人,其部下也多是北方的汉子,是当时宋军的主要作战力量。然而到绍兴末年这才过去三十年左右,宋朝大军的兵员咋就都成了南方人呢?其实这一现象跟“绍兴和议”中的一项条款有关。

哪一项条款呢?就是金国人要求南宋归还“北人之在南者”的条款!南宋不敢不从命,立马就将“海州、泗州、涟水在南百姓”齐刷刷划给了人家,之后又写信给金国,“许以所索陕西、河南人次第而遣”。绍兴十四年,高宗、秦桧又“命州县根刷,前后归朝人发还金国。”可金国人还是不满意,于是秦桧又“命尽发前后所得大金、契丹及归朝人五万,还于大金”。

秦桧之所以这么做,除了是满足金国人的需求外,同时更是为了断绝他们后来的归降之心。

另外,当时金国灾荒连连,百姓纷纷逃离,冒死南归,结果也被高宗、秦桧拒之国门外。他们给两国交界的地方官吏下令说:“毋招集流亡,恐致生事。”以至于这些百姓“皆散去饿死,其壮者,北人多买为奴婢。”如此一来,无疑就断绝了宋军精壮兵员的来源,从而导致其战斗力锐减。

而且南宋此举,也让北方的百姓和义军寒心,不敢南来,大大巩固了金国的统治,削弱了南宋的边防。

接着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小米也是粮食,为何南宋士兵宁愿饿死也不吃呢?是因为这些南方的士兵吃不惯吗?还是因为气节的原因,不愿为北方的小米而折腰呢?

其实都不是。在北宋和南宋之交,随着大批北方人的南迁,南方已经有部分地区开始种植小米了。比如“沅、湘间多山,农家惟植粟”;在海南岛,“所产粳不足於食,乃以薯芋杂粟作粥糜以取饱”;南方瑶人“耕山为生,以粟、豆、芋魁充粮”。

以上种种,说明南方人已经不再单纯食用大米了,小米也成了不可替代的主食。

气节的原因就更不存在了。事情的真相是,他们由于长期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早已失去了进取心,实在是吃不下去小米。

王之道曾说过:“吾之将士,比自讲和以来,初无尺寸之劳、毫发之功。二十年间,享其富贵尊荣。黄金白璧,歌童舞女,充知私室,朝游暮宴,其奉养倍侈,有非言之所能尽者,孰肯披甲胄、冒锋镝、奋不顾身以拘国家之急哉?”试问在如此奢侈的生活环境中混日子的官兵,又岂会吃得下小米?

另外,学者何侗谈到当时的军政之弊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为将帅者,不治兵而治财,刻剥之政行,而附摩之思绝,市井之习化,而训练之法坏。二十二年间,被坚执锐之士化为行商坐贾者,不知其几。”简单来说就是,官兵一边在当兵服役,另一边还在做生意,当真是历史奇葩。

吃小米对于这些官兵来说,那绝对是丢脸的事。饿死事小,失面事大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