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國歷代書法名家

 老刘tdrhg 2017-10-27 发布于山西

 

秦漢時期

曹喜         左伯       梁鵠【hú】       師宜官      劉德升     

崔瑗【yuàn】 蕭何            程邈【miǎo】             胡毋敬       蔡邕【yōng】     張芝       李斯             鐘繇  

 

魏晉南北朝時期

蕭子雲      王僧虔【qián】      蕭思話      孔琳之    羊欣    

楊羲      桓玄      謝尚      郗【xī】曇    郗愔【yīn】         

郗鑒       庾【yǔ】翼       庾懌【yì】       王廙【yì】      

王徽【huī】之              王薈       衛恒       索靖       衛瓘【guàn】       蘇建

皇象      鐘會      韋誕       胡昭       衛【xiàn】峴    

顧愷【kǎi】之       智永       王獻之       王羲之

 

隋唐時期

張彥遠       張懷瓘【guàn】       李鶚【è】       王文秉       韓秀榮     

竇泉       顧誡奢       劉昇       梁昇卿       盧藏用     

李潮       蔡有鄰      史維則       韓擇木       唐玄度     

袁滋       瞿【qú】會問       李靈省       王遒【qiú】        李陽冰      徐浩       蘇靈芝       鍾紹京       鄔彤       陸柬之      王知敬       敬客       王行滿       趙模       歐陽通      歐陽詢       李邕       孫過庭       彥修       懷素      張旭       薛稷【jì】       虞世南       顏真卿       柳公權    褚遂良       楊凝式 

 

兩宋時期

白玉蟾       韓絳【jiàng】       張即之       吳說     薛紹彭釋夢英       杜綬       李建中      蔡襄       黃庭堅      

蘇軾       米芾【fú】       趙佶【jí】(徽宗)  

 

遼夏金元時期

康裏巎【náo】巎       饒介       姚遂       班維志    郭天錫

趙奕       趙雍       管道姬       釋溥【pǔ】光       張雨     

吳叡【ruì】     周伯琦     泰不華    吾丘衍     楊維楨【zhēn】

鄧文原       柯九思      鮮于樞       趙孟頫【fǔ】

 

明清時期

祝枝山       憨山       陳獻章       蔡羽       沈度

沈粲       孫慎行       解縉【jìn】       查士標       巴慰祖

鄭簠【fǔ】     李鱓【shàn】       梁巘【yǎn】     錢灃【fēng】       陳憲章   楊聾石     陳撰       陳白沙   沈曾植       楊守敬

翁同龢       徐三庚    吳大澂【chéng】    楊沂孫      吳熙載

張裕釗【zhāo】       吳昌碩       趙之謙       何紹基       奚岡    黃易     蔣仁    張廷濟     錢泳       錢大昕【xīn】

孫星衍       包世臣       伊秉綬       鄧石如       郭尚先

鐵保      錢澧【lǐ】    永瑆【xīng】     翁方綱       梁同書

王文治       劉墉【yōng】       孔繼涑【sù】     汪士鋐【hóng】       何焯【zhuō】        姜宸英       笪【dá】重光       陳奕禧       高士奇       沈荃【quán】

宋曹       宋玨【jué】       趙宦光      傅山      王鐸【duó】

倪元璐       黃道周       米萬鐘       張瑞圖       邢侗

文嘉     文彭       陳淳       王寵       張駿

張弼【bì】       吳寬       杜環       詹希元       祝允明

宋廣     宋璲【suì】       宋克     石濤      黃慎

華喦【yán】       弘仁       仇【qiú】英     唐寅【yín】      文征明           沈周      

 

曹喜

東漢扶風平陵人。字仲則。漢章帝時為密書郎。工篆隸,尤以創懸針垂露之法著名。晉衛恒《書勢》雲:“曹喜善篆,少異于(李)斯,而亦稱善,鄲淳師焉。”北魏江式《論書表》稱曹喜篆法“甚精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雲:“曹喜書如經論道人,可絕。”唐張懷瑾《書斷》卷中曰:“曹喜”篆隸之工,名天下。”又曰:曹喜“善懸針垂露之法,後世行之。其小篆。隸書入妙品。張懷罐《書估》列曹喜書為第等,與邯鄲淳。劉德升等同列。宋僧夢英《十八體亦雲:“懸針。垂露,曹喜所作。懸針篆者,拙其勢,有若針之懸鋒芒。垂露篆者,以書表章奏事,謂其點綴如輕露。”

 

左伯

左伯字子邑,東萊人,特工八分,名與毛弘等列,小異於邯鄲淳。已擅名漢末,又甚能作紙。漢興,有紙代簡。至和帝時,蔡倫工為之,而子邑尤得其妙。故蕭子良答王僧虔書雲:“子邑之紙,妍妙輝光;仲將之墨,一點如漆;伯英之筆,窮聲盡思。”妙物遠矣,邈不可追。(出《書斷》)

 

梁鵠

梁鵠字孟皇,安定烏氏人。少好書,受法于師宜官。以善八分書知名,舉孝廉為郎,亦在鴻都門下,遷選部郎。靈帝重之。魏武甚愛其書,常懸帳中,又以釘壁,以為勝宜官也。于時邯鄲淳亦得次仲法,淳宜為小字,鵠宜為大字,不如鵠之用筆盡勢也。(出《書斷》)

大魏天人:

 

師宜官

師宜官,南陽人。靈帝好書,征天下工書於鴻都門者數百人。八分稱宜官為最,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甚矜能而性嗜酒,或時空至酒家,因書其壁以售之,觀者雲集。酤酒多售,則鏟滅之。後為袁術將钜鹿耿球碑。術所立,宜官書也。(出《書斷》)

宜官書,如鵰翅未息,翩翩自逝。(出袁昂《書評》)

 

劉德升

劉德升字君嗣,潁川人。桓、靈世以造行書擅名。即以草剏,亦甚妍美。風流婉約,獨步當時。胡昭、鐘繇,並師其法。世謂鐘繇善行狎書是也。而胡書體肥,鐘書體瘦,亦各有君嗣之美也。(出《書斷》)

 

崔瑗

崔瑗字子玉,安平人。曾祖蒙,父駰。子玉官至濟北相,文章蓋世,善章草書。師于杜度,媚趣過之,點畫精微,神變無礙,利金百練,美玉天姿,可謂冰寒于水也。袁昂雲:“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王隱謂之“草賢”,章草入神,小篆入妙。(出《書斷》)

崔瑗賢女帖部分

 

蕭何

前漢蕭何善篆籀。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題其額。觀者如流,何使禿筆書。(出羊欣《筆陣圖》)

前漢時的蕭何擅長書寫大篆。前殿建成後,慎思了三個月,為的是給它題書匾額。書成後,來觀看題書的人如流水。蕭何是使用禿筆題寫的匾額。

 

程邈

唐張懷瓘《書斷》中說:“按隸書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程邈為縣裏小官,因罪入獄,他整理了隸書3000字上奏,秦始皇認為很好,赦其罪,並封為禦史。

既是:相傳秦朝有一個叫程邈的徒隸,因為得罪了秦始皇,被關在監獄裏。程邈看到當時獄官的麼牌用篆書寫很麻煩,就作了改革,化繁為簡,化圓為方,又創立一種新的字體。秦始皇看了很欣賞,不僅赦了他的罪,還封他為禦史,並將這種字體規定在官獄中應用。因為程邈是個徒隸,起初又專供隸役應用,所以把這一書體稱之為隸書。這個故事可能有很大附會的成分。實際上正像書法的產生一樣,隸書也是靠日積月累許多人共同創造的,程邈所作的大概是整理工作。

書法上稱秦隸為“古隸”,漢隸為“今隸”。1975年12月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竹簡千餘枚,上為墨書秦隸。從考古發掘出來的材料來看,戰國和秦代一些木牌和竹簡上的文字,已有簡化篆體,減少筆劃,字形轉為方扁,用筆有波勢的傾向。這是隸書的萌芽。西漢時,書法中隸體的成分進一步增加。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畫《老子甲本》已有了明顯的隸意。

 

胡毋敬

秦櫟陽獄吏,後為太史令。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序》雲:“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也。”;北魏王愔《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漢,吳五十九人,中有胡毋敬。唐張懷瓘《書斷》卷中《妙品》亦謂胡毋敬“博識古今文字,亦與程邈、李斯省改大篆,著《博學篇》七章,覃思舊章,博采眾訓。”對創造小篆作出一定的貢獻。作品無考。

 

蔡邕(132-192)

東漢文學家、書法家。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初為司徒橋玄屬官,出補平河長。靈帝時召任郎中,校書於東觀,遷議郎。後因彈劫宦官,遭誣陷,流放朔方。遇赦後, 不敢歸裏,亡命江湖十餘載。獻帝時,董卓專權,強令邕人都為侍御史,拜左中郎將。遷都 長安後,封高陽鄉候。董卓遭誅後,他亦被捕,死於獄中。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

蔡邕少時師事太傅胡廣,博學多識。通經史,喜好數術、 天文,妙操音律,善鼓琴、繪畫,擅長辭章,精工篆隸,尤以隸書著稱。他善於總結前人用 筆經驗,融會貫通,並形成自己的風格。其書結構嚴整,點畫俯仰,變化自如,有“體法百 變,窮靈盡炒,獨步古今”之譽(唐張懷瓘《書斷》)南朝梁武帝亦稱其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古今書人優劣評》)。

 

漢靈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經本六經文字。蔡邕認為這些經籍中,由於俗儒芽鑿附會,文字誤謬甚多,為了不貽誤後學,而奏請正定這些經文。詔允後,邕親自書丹於碑,命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碑凡46塊,這些碑稱《鴻都石經》,亦稱《熹平石經》。(見下圖)

太學舊址在今洛陽市,碑立太學門前。據說石經立後,每天觀看及摹寫人坐的車,有100O多輛。

相傳又曾於鴻都門,見工匠用掃白粉的帚在牆上寫字,受到啟發 ,歸而創“飛白書”。這種書體,筆劃中絲絲露白,似用枯筆寫成,為一種獨特的書體,唐張懷瓘《書斷》評論蔡邕飛白書時說“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

蔡邕不僅是東漢的大書法家,而且是漢代書法理論的集大成者。傳世書論有《篆勢》、 《筆賦》、《筆論》、《九勢》等,尤其是《筆論》和《九勢》,在中國書論史上佔有重要 地位。其《筆論》開篇就提出“書者,散也”的著名論斷,論述了書法抒發情懷的藝術本質 ,以及書家創作時應有的精神狀態。隨後則論及書法作品應取法、表現大自然中各種生動 、美好的物象,強調書法藝術應講求形象美。《九勢》首先提出了“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的重要思想,揭示了書法美的哲學根據,闡發了漢 字結構本身所蘊含的美感因素。接著,他又闡述了八種運筆規則,要求通過運筆來表現生 動有力的筆勢。故亦有題作《九勢八字訣》的。蔡氏的這些重要思想和觀點,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為中國書法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筆論》和《九勢》都被收入宋代陳思的《書苑菁華》一書,才得以保存流傳至今。

 

蔡邕因負盛名,所以後世把一些碑刻和論著附合成蔡邕名義的偽作也不少。據說其真跡在唐時已經罕見。

《熹平石經》傳為蔡邕所書。碑石共46個,幾經動亂,原碑早已無存。自宋以來,常有殘石出上,據說現已集存8000多字,字體方正,結構謹嚴,是當時通行的標準字體。

 

蔡邕(132~192) 東漢辭賦家、散文家、書法家。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博學多識,擅長辭章,並精通音律。桓帝時,宦官專權,聽說他善於鼓琴,於是奏請天子令陳留太守督促他入京。蔡邕行至偃師,稱疾而歸。靈帝時召拜郎中,校書於東觀,遷議郎。熹平四年(175),曾上奏請求正定《六經》文字,蔡邕自寫經文,刻碑石立於太學門外,世稱"熹平石經"。後因彈劾宦官,被流放朔方。遇赦後,不敢歸鄉里,亡命於今江浙一帶有12年之久。獻帝時董卓強迫他出仕。董卓被誅,邕被捕死於獄中。

 

張芝(字伯英)

敦煌酒泉人。勤學好古,淡於仕進。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時人尊稱 自為"張有道"。好書法,最擅章草。張芝曾臨池學書,池水為黑,家中衣帛書而後練,於此可見其功力之深 。被後人稱讚 "超前絕後,獨步無雙。"尊為"草聖"。 張芝在書壇上,一直享有極高之草聖地位。《書斷》卷中列張之章草、草書為神品,曰:"尤善章草書,生諸杜度、崔璦。龍 豹變,青出於藍。又創於今草,天縱穎異,率意超曠,無惜事非。若清澗長源,流而無限,縈回崖谷,任於造化"。張旭、韋誕、索靖、王羲之父子、張旭、懷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羊欣雲:"張芝、皇象、鐘繇、索靖,時號"書聖",然張勁骨豐肌,德冠諸賢之首,斯為當矣"。

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西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字伯英,善章草,後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桀,成為“今草”,張懷瓘《書斷》稱他“學崔(瑗)、杜(操)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三國魏書家韋誕稱他為“草聖”。晉王羲之對漢、魏書跡,惟推鐘(繇)、張(芝)兩家,認為其餘不足觀。對後世王羲之、王獻之草書影響頗深。

張芝刻苦練習書法的精神,歷史上已傳為佳話。晉衛恒《四體書勢》中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後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後人稱書法為“臨池”,即來源於此。尤善章草,有"草聖"之譽,當時的人珍愛其墨甚至到了"寸紙不遺"的地步。評價相當高,尤以草書為最。

 

李斯(?—前208年)

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張以小篆為標準書體。小篆又稱秦篆,是大篆的對稱,它給人以剛柔並濟,圓渾挺健的感覺,對漢字的規範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根據《太平廣記》引《蒙恬筆經》記載,是楚國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他年輕時,起初在鄉村做管理文書的小官,後來,隨荀卿學習,當任廷尉。在秦始皇統治期間,李斯以傑出的政治遠見和卓越才能,被任命為丞相。

秦統一前,因各諸侯國長期割據分裂,形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著有標準的字體來取代以前流行的異體字,於是便打聽到李斯擅長書法,就把這任務交給他。李斯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整理出一套筆劃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這些新書體後,很滿意,於是就把它定為標準字體,通令全國使用。

當時,人們對小篆的結構不太熟悉,很難寫得稱心如意。李斯就和趙高,胡毋等人寫了《倉頡篇》,《爰曆篇》和《博學篇》等範本,供大家臨摹。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錢江險濤,東下會稽(今紹興),祭過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後來教叫做秦望山),俯瞰東海湧潮後,命丞相李斯手書《會稽銘文》。李斯奉命連夜寫畢後的隔日,他又采嶺石鑴刻,然後立於會稽鵝鼻山山頂(後叫刻石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會稽刻石】。

傳為由李斯書寫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

相關碑帖:

琅琊台刻石

泰山刻石

嶧山刻石

 

鐘繇

三國魏河南長葛人,字元常,官至大傅,故世稱鐘大傅。陳思《書小史》稱其善書,師曹喜、劉德升、蔡邕。

唐代張懷瓘《書斷》稱“其真書絕妙,乃過於師,剛柔備焉。”

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傳說鐘繇在當時書家韋誕住所,見蔡邕真跡,苦求不得,心急槌胸,因而嘔血。太祖曹操拿五靈丹救活了他。韋誕死後,鐘繇密使人盜發其塚,終獲蔡邕手跡,因而領悟到“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始得其筆法精髓。

鐘繇向他兒子鐘會講書法時曾說,我精思學書30年,每逢和友人相談,則畫地廣步探討書法,被子因練字而被劃破,每見大自然萬物,則探索其形象而書之。可見其功力之深。鐘繇的書法,與以後的王羲之並稱“鐘、王”,為後世所宗。

 

蕭子雲

486年生,548年逝世,晉陵郡(今江蘇常州)人。南朝梁書法家。字景喬。官至侍中。工書,小篆、行、草、飛白諸體兼備,意趣飄然,點畫之際若有騫舉,妍妙至極,時流難與比肩。傳子雲筆用胎髮,故纖細不失,其書筆跡健瘦,縈絲索鐵。唐代張懷瓘《書斷》列其隸、飛白書為妙品;小篆、行書、章草、草書為能品。評其真書“少師子敬,晚學元常,及其暮年,筋骨亦備,名蓋當世,舉朝效之。”傳世書跡有草書《千字文》、章草《史孝山出師頌》。見於《淳化閣帖》、《大觀帖》等叢帖。

  南齊宗室。梁太清元年為侍中國子祭酒。善草、行、小篆,並創小篆飛白。師承鍾繇、王羲之,筆力勁駿,意趣飄然。歐陽詢評其飛白曰:“張烏巾冠世,其後逸少、子敬,又稱絕妙,然飛而不白。蕭子雲輕濃得中,如蟬翼掩素,遊霧崩雲,可得而語。嘗飛白大書‘蕭’字,李約得之,建一室曰‘蕭齋’。”又評其正草書:“少師子敬,晚學無常; 及其暮年, 筋骨亦備, 名蓋當世, 舉朝效之。”太清中,候景寇逼,宮城失守,子雲外逃,餓死於顯靈寺僧房。著有《五十二體書》一卷。

傳世作品有章草〈月儀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