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兰生物(SZ002007)$
从5个基本问题,看华兰生物的投资机会与风险 (2017-08-03 20:21:07)转载▼ ![]() 查看原图关于血液制品,大家第一个认知都是人血白蛋白,第二个反应这个应该很难买,典型的卖方市场,生产多少卖多少,怎么会业绩下滑?纵观整个血液制品市场,对比2015业绩,我们发现2016年行业整体呈现快速增长,以上海莱士,华兰生物,博雅生物和天坛生物为例。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可以看到,整体而言血制品市场的收入增长波动非常大从ROE来看,华兰生物5年平均最高,而且稳步上涨,其营业收入增长率虽然不高,但稳定性较好。 关键问题在于华兰生物能否保持这样的增速呢? 近期血液制品股票走势整体不佳,龙头华兰还因业绩下调遭遇跌停,是否意味着行业出现拐点?还是行业政策的变化导致了短期的波动? 感谢圈友John Nash Yu的分享和大家的讨论: 1-华兰生物有三块业务,在短中长期看,这三块业务的重要性是怎么样的?占比最大的血制品业务在未来趋势到底是做那样的? 金焰:年报中说血液制品,单抗,疫苗三架马车,其实只有血液制品有利润和营业额,还是吃老本,和信立泰有点相似 John Nash Yu:大家可以关注下华兰生物在制造成本方面擅长的是白蛋白的生产成本控制(生产成本明显低于国内竞争对手),而不是静丙(略高于竞争对手,差异不大); 那么,假设未来白蛋白增长速度下降,而静丙增长加快的情况下,华兰的净利润增长率可能就不一定那么如意了,同样的20%的销售额增长带来的净利润,与竞争对手比较,白蛋白带来的成本优势更大一点; 公司共有单采血浆站23家,其中广西4家、贵州1家、重庆14家(含6家单采血浆站分站)、河南4家。 依靠内生增长,2016年实现采浆1000多吨,增幅超过40%。 目前公司有11个品种,产品品种、血浆综合利用率居于行业前列,血液制品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2016年公司凝血因子VIII和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行业第一。 2-血制品中最主要的是哪几个产品?市场饱和度怎么样?(可以结合其他国家数据来看,但是千万别以为美国人均用量是我们5年后可以实现的,最好参考国际平均水平或者国际治疗指南平均值) 国际血液制品市场年投浆量 30,000 吨左右,所生产的产品中凝血因子类产品占主导地位,按产值比例计算约占 50%左右,其余为免疫球蛋白和人血白蛋白,约各占 25%的比例。国际市场上凝血因子类产品已经进入用药主流,其次是免疫球蛋白和人血白蛋白; 而在我国,人血白蛋白仍居于主导地位,其次才是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类产品,近几年虽然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但与成熟市场的血液制品市场构成差别仍然很大。 按产值比例计算,我国目前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所占的比例分别约为 50%、42%和 8%。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医疗体系对血液制品的报销比例将直接影响血液制品的消费量。我国医疗体系对血液制品消费报销范围的扩大将为相关产品的销售提供有力支持,该种效应将在未来逐步得到体现。 3-八因子做为国际血制品消耗量的重要产品,在国内用量还较低,到底市场有多大,我们机会有多大?华兰有没有可能研制出重组八因子?大概什么时候? John Nash Yu:今天来分享下我对八因子市场的一些观察和发现;首先目前市场大概8个亿rmb,国产进口金额上各占一半,国产大概2元一个IU,进口4元多一点一个IU,一瓶国产一般是200IU,进口一般250IU;那就意味着国产的实际IU数量是进口的两倍左右;整个中国用掉的IU数大概是3亿个IU;中国市场未来5-10年的潜力应该在14亿IU,平均每个人口按1个IU计算,这个是国际比较认可的一个可以满足需求的量,有些国家的每人口5-8IU不要想了,中国十年内看不到的; 再转换个角度来看,血友病的成因就是缺少八因子,所以补充八因子即可正常生活。那么按照流行病学数据,中国在80年代进行过调查,患病率大概是10万分之2.73;那就意味着中国应该有4w左右的病人,里面分轻度,中度,重度(按照体内八因子浓度)各占三分之一左右,轻度基本不需要经常治疗,中度也并不是每个人需要长期治疗,实际治疗人数我们保守计算应该有2w;但是实际上在进行每月治疗的病人只有10000左右;意味着还有一半的病人没有在进行积极治疗,或者在偏僻的地方,或者没有钱,等等,但是这些人5-10年后有很大概率会被诊断和进行治疗; 每个人大概一年用10w IU甚至更多的八因子,这样作为预防性使用,但一点问题都没有,活到80;每年使用约13亿单位,每个单位2-4元,按照3元零售价算,大概40亿,出厂价算的话估计在25-30亿。目前大概零售价算8亿左右吧。 进口重组八因子过去几年的增长率极高,更重要的是,某些城市对进口八因子开始报销了,比如广州基本全部都用进口八因子,就是因为广州政策好,基本自己出的钱极少,所以目前中国八因子市场是每个城市一个政策,只要政策一放开,进口销量暴涨,根本不是30-50%的增长率,而是300%这样的增长率。然而更多的城市,政策不那么给力,所以国产由于报销的优势以及定价大概是进口一半不到,导致国产的也供不应求。 我们的八因子主力:华兰,上海莱士,安徽绿十字花了多少钱去研发,刚刚问了一个资深血友病组织人士,有可能绿十字,正大天晴有可能在2020年前上市重组产品。我相信一旦国产的重组产品上市,国外公司也不会那么快放弃市场,但是他们很可能要降价了。 国外一个成熟的血液制品市场,八因子占血制品30%,中国估计目前才10%以下。 每次成人大概3-4瓶,一周2-3次,标准治疗,一年没有手术的话,注射400-600瓶, 每瓶进口产品1000RMB,一个病人基本就是40W人民币贡献。 所以危险的是在2020年,华兰的三驾马车,血制品主力说不定增长乏力了,血浆站也拓展不出了,生产效率也很难提高,管理成本或许也难以下降,但是单抗假如都没有产出,疫苗也是停滞不前,怎么办? 目前这个阶段,华兰“抢血浆站,开疆拓土策略”我个人比较认可,有血浆站就是有了更多的产量,反正市场还没有饱和,可以继续卖产品,之后在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那么再以后怎么办?问了个专业人士,说假设做短链重组八因子的话,华兰应该也有可能研发出来,但是产能不一定大。另外,从目前信息看,2020年前应该能上市国内基因重组八因子。真心希望华兰专注血制品,放弃疫苗和单抗,想办法融资去买点技术或者找专业团队研发。 4-半年报预告业绩可能0-15%增长,你认为更可能0%还是15%呢? John Nash Yu:在2017q1中,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增长了32.7%,假如要2017h1增长0%的话,那么意味着q2的净利润是需要下跌到一定幅度的才能完成,个人认为这个概率不大,而市场的那个跌停感觉和发布的0-15%中的这个0%很有关联, 毕竟之前的预告利润区间是20-30%,假设是15%的话,其实并没有大幅度的降低。从这个角度来看,市场可能存在一定的误伤;天坛生物的长期战略我其实很认可,专注血制品,放弃其他生意;不像华兰生物还有疫苗业务,单抗的长线布局,疫苗市场有限,中国出生率低,而且卖的都是低价疫苗,加上疫苗生产成本一向很高,赚不到什么钱的;单抗就更不要说了,2020以后的事情,等华兰生物的单抗上市了,需要面对多少的竞争对手,而且相信大部分已经建立了渠道优势,一个傻傻的血制品新手(供不应求市场)进入一个拼刺刀的战场 所以华兰的所谓三驾马车共同前进这个策略我是个人不大相信其成功率和正确性的,还不如把血制品做好才是王道 5-是什么政策影响了白蛋白的整体销售?这个政策的目的是啥?是短期影响还是长期影响? John Nash Yu:主要就是两票制要求下经销商小的被踢出去了,但是理论上不应该影响那么久,公司提前做好准备其实不会影响那么长时间;年报还是季报上说经销商数量好像发生了明显减少。总体来说,产品白蛋白上半年受供货和代理商影响,销售下降,凝血因子和静丙没有行程候补。未来白蛋白竞争还会加剧,华兰生物的应对策略是分销转直销,增加浆站。我觉得Q3白蛋白会恢复增长。 还有可能是因为之前供应紧张,大家都省着用,医院也有规章制度不能乱用,但是后来供应量上来了,医院的制度没有变。个人认为不像长期的,白蛋白整体还在增长,大概率可能增速放缓。 John Nash Yu总结:个人感觉目前华兰生物唯一的看点是血浆站的资源的进一步扩张和利用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比如华兰生物的白蛋白的成本低是不是因为长期积累的工艺改进?未来有木有可能降低静丙的成本?降低八因子的成本?单位血浆产量有木有增加的空间?)你怎么看呢? @价值发现 @gdlz ----------------------------------- 大视野价值发现 理财大视野(www.)是一个聚焦价值投资的理财社区,我们的投资理念是注重基本面分析,安全边际,好公司,好价格。我们专注于提供盈利能力、股息率、财报可视化、历史估值等基本面数据和图表。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MzM5NjIwMQ==&mid=2247483753&idx=1&sn=327b31e3e758f09b8fc6d344198ebbc7&chksm=eb22b9efdc5530f92e515c9989cd714cc838afdb52e957313ebb5059cb5382a8a4a5eb939191#rd==&mid=2247483753&idx=1&sn=327b31e3e758f09b8fc6d344198ebbc7&chksm=eb22b9efdc5530f92e515c9989cd714cc838afdb52e957313ebb5059cb5382a8a4a5eb939191#rd … 飞鸟向东是大海: 华兰生物(SZ002007)倒地装死已久,天坛生物和华兰生物基本上仓位没有变化,忍不住出来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华兰生物产品线是非常完善的,白蛋白是所有血液制品厂家中都能生产的品种,2016年度采浆量增长幅度很大,又受到进口的影响,还有就是两票制,白蛋白的冲击是最大的,目前从华兰生物和天坛生物的调研中,其实都透露出想要国家限制白蛋白进口的想法,主要是希望国家能够检验标准都一样,主要是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生产标准,检验标准,采集标准都是不一样的,国内的价格贵是因为生产本高,而且我相信,国内的比国外的质量要更可靠一些。两票制是造成目前华兰生物业绩不及预期的最主要的短期原因。一些小的经销商没有了资格继续销售,必须把存货卖掉,而且不能继续进货,从华兰生物的客户变成了竞争对手,华兰生物的分销占比约70%,所以影响很大,如果大的有资质的经销商是华兰生物的主要销货渠道的话,华兰的销售会受到大经销商的限制和影响,为了自己掌控销售渠道,所以华兰要加大自己的营销队伍建设,为了销售费用会大增,董秘认为2018年会超过一个亿,其实目前销售费用占比是很低的,有很大的扩张空间(公司自年初已增加100多血制品销售人员,后续小型经销商失去资质后也考虑收编为销售人员)。产品结构也是为了变化的主要方向,目前白蛋白约40%,球蛋白(静丙+肌丙+三个特免)40%左右,凝血因子10%以上,很快产品结构将出现变化,公司凝血因子产能有所提升,6月批签发增加约50%。凝血因子供需关系更为紧张,并且终端医院对已有产品忠诚度较高,新进产能短时难以产生影响。今年公司的凝血因子生产工艺升级,有效改善以往因效价、活性、储存、运输等问题导致的凝血因子提取失败的问题,凝血因子产能有所提升。目前公司的八因子和PCC市占率均为第一,且6月份批签发增长50%左右。此外,纤维蛋白原批签发亦有大幅增长。未来凝血因子在公司收入结构中占比有望提高至1/3,也就是说,凝血类产品将会占收入比30%,这个很重要。 另外就是单抗,单抗的主要负责人是安董的大女儿安文琪,也是未来最有可能接班的人。学历是博士研究生,专业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单抗目前仍是市场最看好的生物药品,目前研发竞争激烈,估计未来也是竞争激烈,也充分说明各大制药企业对单抗市场的看好。所以现在加强销售队伍建设正当时,另外疫苗,狂犬疫苗有望今年底或明年初上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