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以载道,字以载情,写书法要心中有笔

 明远小筑 2017-10-28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书法则是此载体之魂兮所系。并非世界上所有文字都能称书法的,唯独汉字,延绵数千年,涵泳深沉,法度谨严,书家辈出,光焰璀璨,东瀛的学者,更尊称中国书法为“书道”,由“法”抬高到“道”,且是旁人的评说,值得我们自己来掂量和深思了。

蔡襄《虚堂诗帖》

上周一档电视节目,转播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翰墨精品,其中一幅是被誉为行书三绝之一的苏东坡的“寒食诗”帖,在现代的光电特技手段的展示下,荧幕上字形的神采,被晕染、扩大,毫发毕露地拉近到了人们的眼底,像梦幻似的,消失了时间、境地的间隔,悄悄地把我们带到了苏公的身边,看着他操觚落墨,精美的用笔,隽逸的风神,让人陶醉,但与平时整饬典雅的风格,稍有不同,笔势纵放,恣情驱驰,在着墨稍丰的苏字特点下,些些有点漫不经心,有点苦涩,不在意书,似在倾诉,像“苇”、“纸”等字的收笔也收不住,随它去吧,栖迟迷茫的心情隐隐纸上。前人说“文以载道”,东坡的法书是“字”以载“情”,你如不信,深入读,仔细看,在这样极致凄美的感染下,泪水会涌动的。

苏公书是至高无上的,高处不胜寒的,虽然晋有“兰亭”、唐有“祭侄稿”,但兰亭碑刻漫漶,今天看不真切,所以宋时黄庭坚早就告诉我们:“兰亭虽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为准”。而“祭侄稿”风尚雄浑悲凉,与“寒食”的萧索苍茫,同样是美,情趣稍异。苏公天资卓绝,学际天人,书法气韵凌霄,又融贯了王、颜、李(北海)、杨(凝式)、蔡(襄)等的精髓,而“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东坡)”,越出“书贵瘦硬方通神(杜甫)”的格局,开拓了丰腴散逸、清新华滋的书法新境界,九百年后沈尹默先生与之心通,用墨稍丰的特征,在尹默先生雍容雅致的法书中得到了体现。苏公是唯美的,他的字就是一幅画,所以调皮的米芾说:“苏轼画字”。

本人业医,一生痴迷书法,又懒散,临帖不多,学会了陆俨少先生教我的“心写”方法:手写心不写,不是自己的字;要心中有笔,眼中看,手比画,心里写,烙印在脑,夜里睏在床上要背得出。多读古人法帖,学会心写,受益在气韵,可以避俗。书法“卷”气最难,落俗却易,字一落俗,便不可药救,正如黄庭坚所说“不可医也”。古人墨迹中,我偏爱苏、黄、米、蔡,而苏是主帅。北京有位专家说“蔡”是蔡京,恕我不敢苟同,我认定是蔡襄,襄是北宋影响最大的书家,欧阳修说:“今世君谟(襄)独步当世”;苏东坡也说“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这是什么分量的话呀,他要努力、认真写才能逼近蔡襄,因此公论推称为“本朝第一”。襄的墨迹,今零星可见,是一种“淳淡婉美”的传统古典美,当年而能“卓冠一时”,并非虚说。不足处在少出新意,与苏、黄、米的卓荦光芒相较,稍稍暗淡,后人不序年齿,屈居三家之后,也在情理当中。至于蔡京的字,摒去人品,但以书论,颇形寒俭,只能是二流书家。

宋四家之后,我少爱赵(孟頫),老好董(其昌),两贤极备古雅,生、熟各擅风流。六十年来,身心由动而静,由医文律艺,而归宿到今之所好,只在书法两字,欧阳修说:“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是我的心里话,兹特捡出,与大家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