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琴之知识丨泡桐与古琴

 醉了山人 2017-10-29

  四五月间,泡桐花开,高大的树上满是肆意怒放的花,尽情挥洒着淡紫色。远远望去,像云又像雾,在大片绿色远树的衬托下,雄伟而美丽。等到桐花落去,褪尽繁华,硕大的树叶很快罩满树冠,泡桐又会回复平凡身姿。



  泡桐,房前屋后常见的树种,中国百姓再熟悉不过的了。泡桐成材快,俗话说“三年成林,五年成材”,七八年的泡桐就能长到水桶粗了。泡桐的木材并不名贵,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轻便稳定又耐腐,箱柜、抽屉、风箱没有它是不能的。泡桐的实用价值,除了体现在灶头床前外,还常常被制成各种乐器的声板,由于它优越的声学品质,也被人叫做“琴桐”。


  对于它的名字,很少见有人称之为 “泡桐”,各地百姓更愿意称它“梧桐”。有一句俗话“家有梧桐树,凤凰自然来”,话中的梧桐,指的就是泡桐。虽然几乎全国的百姓都称它为“梧桐”,可是植物学家却说它不是“梧桐”,是泡桐。所谓的“梧桐”是指另外一种绿色树皮的青桐。


  古人的分类与植物学家们不同,《尔雅》中是这样说的:皮青而泽,结实如荚的是“梧”,也叫青桐;皮灰白、开花而不结实,可以做琴瑟的是“桐”,也称为梧桐,梧与桐是同类而略有不同。《尔雅》中所说的“梧”就是植物学家所指的青桐;“桐”“梧桐”,就是植物学家所指的“泡桐”。


  把“梧”和“桐”分的不太清楚的,似乎不仅仅有百姓,还有古琴书谱的编撰者们。翻开历代琴谱中有关斫琴的部分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作者都试图把梧和桐分清楚,都在辩说“此梧非彼桐”,“此桐可用,彼桐不可用”等等。相互查对发现,他们的说法并不一致,甚至有矛盾之处。由此看来,梧与桐的问题对于古代人也是很纠结。



  提笔著书者们的纠结,并未影响手拿斧头的斫琴师们。对于斫琴选材,梧和桐是必须分清楚的。青桐木质坚实,泡桐木质疏松,其声学性能大不相同。古琴面板必须符合“轻松脆滑”四个标准,泡桐木恰恰都具备。如果有哪位斫琴师弄错的话,他大概就要饿肚子了。今天,我们通过研究各地博物馆里的琴可以知道,那些古代藏琴多数是泡桐所制,声响效果上佳。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泡桐都可以用来制琴。那些水肥充足,生长过快的泡桐,木质过于松软是不可用的。相反,那些生长在山上,缺水少肥,营养不良,生长缓慢的桐木反而是最佳材料。除了产地外,品种也很重要,在众多品种中最佳的莫过于楸叶桐,它因叶小如楸树叶而得名,其木材硬度较高,纹理顺直,是斫琴良材。



  “面桐底梓”,是古人选材的标准,由于琴曲风格和琴弦变换的缘故,自清代以后,用泡桐制作古琴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选用杉木制琴已经成为普遍。


  在艺术家眼中,梧和桐也许不必分得很清楚。清代琴家庄臻凤谱写了一首古琴曲《梧叶舞秋风》,乐曲通过写秋风萧索、梧叶凋零之景,抒发对世态炎凉的感怀,更是表达对生命的赞美。琴音响起,当思绪随着树叶在秋风中飘舞时,谁还在乎它是梧还是桐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