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里的七夕节

 杏坛归客 2017-10-29

  凡看过《红楼梦》的读者,都会深刻感受到,艺术大师曹公特别注重对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的描绘,书中对清乾隆时代风土人情的精湛描写,全面、真实地记录了存在于清中叶社会中活生生的民俗风貌。《红楼梦》中的岁时风俗描写,涉及到一年中的每个节令,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如元旦吃年酒、元宵花灯、芒种饯花神、中秋赏月、除夕祭宗祠等等。相比这些被浓墨重彩描绘的传统节日,在现代充满了浪漫色彩和爱恋情说的七夕节却没有欢快热闹的描摹,多以暗写呈现。




     七夕,是指夏历七月初七夜。中国古代神话相传,每年七夕,无数只喜鹊搭起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民间称为“鹊桥会”。


     七夕起源甚早,远在我国奴隶社会,便有“七日,初昏,织女正东向”(《夏小正》)的记载。西周《诗经》明确提出了牵牛、织女两星。到了汉代,出现了描写牛郎织女两星的诗歌:“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濯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古诗十九首》)古代社会里有很多情人,分居两地,尝尽别离之苦。人们看到两星隔着天河,老是相对而不能相会,产生了“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牵牛织女之星,各处河汉之旁,七月七日得一会同”的美丽想象。牛郎织女的遭遇引起人们的共鸣,抒发了人们对纯洁爱情和自由美满生活的向往,因而这个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此后经过无数人的口头传承和加工改造,故事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随着牛郎织女传说的不断发展,七夕的有关习俗也在逐步形成。其中一项最有特色的民间风俗,即妇女们于七夕夜,向织女乞求智巧,祈愿形式丰富多样,因而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乞巧节。这个风俗也是我国数千年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的真实反映。



   《红楼梦》最早有关七夕的一出戏,出现在第十八回。这一回,元春省亲,点了四出戏,分别是《豪宴》《乞巧》《仙缘》《离魂》。《乞巧》这一出出自《长生殿》第22折《密誓》。唐玄宗宠信杨贵妃,但马嵬坡兵变中,军士强烈要求处死罪魁杨国忠和杨玉环,唐玄宗不得已让杨玉环上吊自尽。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深切痛悔,日夜思念杨玉环,闻铃肠断,见月伤心,对着杨玉环的雕像痛哭,派方士去海外寻找蓬莱仙山,最终感动了天孙织女,使两人在月宫中最终团圆。而《乞巧》讲的便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七夕之夜在长生殿对着牛郎织女星密誓永不分离,感动了天上的牛郎织女。据脂批暗示,“《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宝玉细想到,大約必是七月,因为瓜果之节,大家都上秋祭的坟,林妹妹有感于心,所以在私室自己奠祭。

     古时,有钱人家过七巧节是非常热闹的。宋朝人刘克庄诗咏到:“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七夕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连指甲也涂上了红色,然后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物品,焚香点烛,奠祭供神。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有刘姥姥为凤姐女儿取名的一段描写:


     凤姐儿道:“这也有理。我想起来,他还没个名字,你就给他起个名字。一则借借你的寿,二则你们是庄家人,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你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的住他。”刘姥姥听说,便想了一想,笑道:“不知他几时生的?”凤姐儿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刘姥姥忙笑道:“这个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儿。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他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 


     中国人认为“七”是个不大好的数字,跟死亡有关,女子逢七就更加不吉利。阴历七月初七又是“乞巧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民间认为这个日子阴气很重,因为所有喜鹊都上天搭桥去了,所以人间无喜气。这天出生的孩子多半长大后也是忧多喜少,凤姐甚是担心她的身体和前途,因而才有此说。而刘姥姥虽然是个农村里不识字的老大娘,但由于民间文化的传承,她非常熟悉有关传统风俗的由来。她取的“巧哥儿”一名是以民间七夕“乞巧”这一活动为依据的。她这“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暗合了凤姐的心意。贾府败落后,刘姥姥一家救了巧姐,让巧姐逢凶化吉。她最后的命运,应该是嫁了刘姥姥的外孙板儿,虽然住在荒村野店,每天还得纺绩谋生,但与她的姐姐们相比还是好多了。



    明清时乞巧之风仍很盛行。民间有女人家,以盆水置日下,以小针投在水盆中,针浮水面,再看水底日影,如“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则显得巧,否则未得,便是“丢针儿”。第七十八回贾宝玉祭奠晴雯的《芙蓉女儿诔》中,有一联“楼空鳷鹊,徒悬七夕之针;带断鸳鸯,谁续五丝之缕”与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的”的情节相映。宝玉的雀金裘被烧了一个洞,能工巧匠们没有一个敢揽这个补雀金裘的话,病中的晴雯却揽了。且看


      晴雯先将里子拆开,用茶杯口大的一个竹弓钉牢在背面,再将破口四边用金刀刮的散松松的,然后用针纫了两条,分出经纬,亦如界线之法,先界出地子后,依本衣之纹来回织补。补两针,又看看,织补两针......刚刚补完,又用小牙刷慢慢的剔出绒毛来。麝月道:“这就很好,若不留心,再看不出的。”


    宝玉的祭文提到了七夕和女子纺织用的针,以示晴雯善织,聪明灵巧,寄予对晴雯的赞扬和思念之情。



    虽然曹雪芹并没有直接描写七夕节,却用了很多曲笔、闲笔,使得七夕节在《红楼梦》中成为一个若隐若现的节日。为什么曹雪芹不像其他节日那样直接来描绘呢?大概真像凤姐所说,“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在古人的观点里,“七”不吉利,因此在曹雪芹的笔下,七夕也就显得较为隐晦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