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学文化|大罕论数学诗和现代数学诗(7)

 悠悠昭阳客 2017-10-29
王方汉,笔名大罕,湖北省武汉市人,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全国初等数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从事高中数学教学三十余载。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数学论文三百余篇,编著数学书数本,其论文曾获全国一等奖
结语
数学工作者以其“职业习惯”情不自禁地把数学感悟、数学情感、数学观点融入诗中,就成为数学诗。要广义地理解数学诗,不应误为数学工作者写的诗就是数学诗,误为讲数学原理(概念、法则等)的诗才算数学诗,误为数学符号垒砌在一起就成数学诗。
诗的分类,不以起什么作用为准,不以作者的身份为准。

写诗终归是个人的一种需求,不悱不发。给人家看,人家受到感染,觉得写得好,就算是好诗。

写数学诗的人,一般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和文学修养。写数学诗是在写一种文化。所以,数学诗应归于文化,也就是数学文化。有这样一种现象:数学家写数学诗时,偏爱古体格律诗。其实,这与他们从事的职业和受到的教育有密切的关系。

抽象的数学概念,其定义必须是准确和精炼的,多一字不行,少一字也不行。例如函数极限的定义如下:∀ε>0, ∃δ>0,当0<><><ε,>这个定义宛如诗一样的优美!可是它不是诗。

长期与“ε-δ”等语言打交道的人们,加上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很深,而格律诗与数学语言在要求上异曲同工,不仅讲究对仗和平仄,还要用字精当,蕴含丰厚,可想而知,他们写起诗来会什么样子?当然首选古体诗了!这也许就是数学家们喜欢古体诗“这一口”的缘故。

然而,我们必须指出的是,数学诗决不仅仅局限于古体诗这一种类型。实际上,现代数学诗更符合时代潮流,更能吸引大众的目光,更为新时代的人们所喜闻乐见,所以更值得推崇和提倡。
附录一、《数与形的感悟》
大罕
《爱情》
爱的思念
爱的缠绵
爱的躲藏与虚掩
至纯的爱
就像罗巴切夫几何的平行线
在无穷远处才有交点

《生活》
生活把你压扁
但你总是那么的圆
只是改变了离心率
成为椭圆

《得与失》
人生的得与失
就像有理数的加法
代数之和
等于零

《成长》
前途 光明
道路 曲折
就像一条折线

《重心》
把握你自己
好比找到了
三角形的重心

《风景》
数学的国度
处处有风景
河流
湖泊
高山
险峰
只有深入其境
才能领略
附录二:《简评李尚志一首数学诗及数学诗的特点》大罕
原诗:
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张[1] (李尚志[2])
一角三分本等闲,尺规限制设难关。
几何顽石横千载,代数神威越九天。
步步登攀皆是二,层层寻觅杳无三。[3]
黄泉碧落求真諦,加减乘除谈笑间。
注:
[1} 这些诗都是为湖南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高中教材写的“章头诗”,每一章前面写一首,以概括这一章的主要内容的思想或方法。
[2] 李尚志,数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
[3] 尺规作图只能将数域不断作二次扩张,永远也不能包含不可约三次方程的根。这是证明三等分角不可尺规作图的关键。
评论:
此诗为七律,对仗工整,押韵合仄,可见作者有相当的古诗词功底。但纵观全诗,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张,似乎什么也没说。个别词语似可推敲,例如黄泉一词。
诗的长处在于抒情,短于论述科学道理。数学诗莫不如此。真正的数学诗,是从事数学工作的人,用意识流的方式,巧妙地借用数学里的概念和法则,自然地写自然的景,或抒自然人的情。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数学诗,就像现代的打油诗一首,诗的成分少,打趣的成分多。有的则既有趣味又有意境。

著名《孙子算经》中有一道“物不知其数”问题。这个算题原文为:“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程大位在《算法统宗》中以诗的形式写出了解法:“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这里数学诗打趣的成分居多。

又如,宋代理学家邵康《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有人把它归于数学诗。此诗妙在顺序嵌进十个自然数,层层递进,寥寥数语,描绘出一幅恬静淡雅的田园景色,勾起人们不尽的情思和神往。此诗属于既有趣味又有意境的上乘之作。
本文列举的李尚志的诗,既有说理的成分,又显得雅趣,应为佳作。数学诗的注释是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本诗没有注释3就让人云里雾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