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行合一太极拳(20)--太极拳推手探索

 矛盾道一 2017-10-30


太极拳推手也是也是太极劲的实践和检验,通过盘手达到揉的作用,通过压劲,达到腰腿的承受能力和内劲内功的增长,通过不懈追求达到听劲、化劲发劲的完整一致。通过细微的感知达到知已知彼形成反射式动作,而且此动作是具有太极意识的反射反应。通过积累切实达到松、沉、整、巧、柔的滔滔连绵之意劲。这样才算登上了太极拳殿堂的太极人了。

太极拳里常说的“四两拨千斤”这既是形容,也有实践的方向,这里具备的是巧、实、整、绵、势。

巧劲不是凭空得来的,是通过无数的熟练,磨合,反复,细微推敲而练就的,其中腰腿功夫,细微的感知能力,得机得势的反应速度是缺少不了的。

这里的“实”是平时练功的实,动作琢磨的实,基本功的实。

对整的理解就是不要片面,劲的整合,人的各方面整体配合,技术的整合,整体分析利用都包含其中。

绵就是绵绵不断,这不仅是对劲的要求,也是意识反应的要求。以柔克刚的本质就要求以绵锦不断的连续劲势来克敌制胜。

 势,就是拳势,气势,得机得势,此乃胜势,不可挡矣。具有摧枯拉朽的作用。

怎样取得势,这是拳的精华,劲的结晶,是意志、品格、综合能力的反映,决不是“作”出来的,也不可能装出来的。假的和空的东西毕竟是骗人的。

“粘连粘随'是太极推手极力推崇的,也是太极拳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练的实际,千锤百练而得到的,说起来是皮肤感知,实际也是经验经历所得,俱有前馈和反馈的作用,也就是感知——预判——反映的过程。

听劲的另一方面所俱备的是松柔,松柔的本质就是去呆,去滞,去丢顶。唯有松柔才能听得清听得准,听得准听得清才能有效粘连沾粘随。有效粘连沾粘随才有可能发挥太极拳手法,身法,步伐的作用。眼到,意到,身到,步到,手到才是太极味道。

“引劲落空'是太极推手的制胜法宝,也体现了不丢不顶的太极原理,同时也是四两拨千斤的具体实践。也是连续劲的把握,听劲的分寸,得机得势的应用,这是太极拳功夫的切实体现。也是内劲,整劲,内功的表达。此中所表达的是“己不觉用力而彼却受千斤之力'的感受。

引进落空的具体用法包括“引进'“引劲”“拔根”“喂劲”“化空”。

从太极拳架到太极拳推手,不仅是对拳路拳架的实践运用,也是劲路发挥的实践。通过推手训练使我们能感知对手的劲路,引化对手的劲力,施展我方的发劲。在推手训练上使我们技艺越来越精湛,进而对太极拳的理解也得到提高,使太极拳的人群从老爷爷老奶奶更多地转向低龄化, 这样太极拳就有了发展的希望。

对于太极拳中的“松、沉、整劲”谈谈我个人的体会;首先太极拳的松是建立在柔沉的基础上的,没有柔沉实际上不会有真松。此中的松是“掤”的实质,掤在太极拳中是首劲,是处处有掤,掤在处处的劲法。掤的关健在粘,此时的粘是不丢不顶的粘,是缚手缚脚的粘其中颇有化、引的意味,使对方始终借不到力得不到支点,其中有“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奥妙,之中的奥妙是功夫的反映,是长期揉捏的结果,是反射性质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单松不柔是泄劲,单柔无掤是废劲。有人体会有轻劲我则感受不到,因为掤劲是遇强掤劲沉,遇弱则掤劲松的感受是虚实的把握。

沉劲是内劲内功的表达,是长期演练的结果,来不得假,弄不了玄。是松柔的实质内容。松肩沉肘,松腰沉胯是其基本功夫。

整劲是发放引化的关健,是协调一致所暴发的力量,具有脆、猛的特点,尤其是在引空后的整劲发放是技术上有难度的动作,有击于一点,发放一片的特症。是手、眼、身、法、步一致的集中体现。有些推手疏于这点会给技击带来瓶颈。毕竟听劲,摸劲,引化劲,发劲是推手的整体。

松沉整劲的练习是由推手过渡到技打的必经之路。

化即是打,打即是化是太极拳的阴阳结合典范,只化不打非太极,只打不化硬太极,化打结合真太极。这是太极真谛所在,也是我们练太极拳的努力方向。除此之外到不了太极拳“柛明”阶段。

太极拳的巧劲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巧而巧”第二阶段“化腐朽为神奇”阶段。为巧而巧仍有人工雕琢之意味,只有到了第二阶段才有“愈练愈精”得心应手之举。这也许就是“神明”了。但愿天下有志于太极拳之道的同仁志士能向这个目标进发。

走出有太极意味的技打之道是我们练太极拳人士梦寐以求的追求。是今不如昔,还是失传的原因现代科技,训练手段充实其中,而不是神玄之道。虚幻之想。

太极拳从拳架到劲路到拳理到劲势都有其内在规律和科学体系的支撑。至于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以及和其他延伸当另谋新篇。不一而足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武贵卿老师和张玉老师是上海滩杨式太极推手的典型代表。代表了四正四偶的推手流派,其推手由四正定步推手,四正活步推手,四正四偶大履组成。机缘使我们俩兄弟投在了武老师名下,在学习太极拳拳架以后就跟着老师练习推手。对于什么是推手有了一定的实践和感悟。

一,拳架的实践;在经过拳架的习练后,希望在运用上得到练习,于是有了以推手作为练习手段的实践运动。以掤、履、挤、按、採、挒、肘、靠为八法,以前、后、左、右、中为五行的十三势贯彻在定步推手,活步推于,以及大履之中,这就是推手的由来。所以推手不仅局限在定步推手一种形式上,是不断深入,由定到活,由身手到步伐的全面训练手段。在这个基础上再过渡到技打练习是比较有效而且安全的。

二,劲路的实践;拳路不仅是套路的实践,更应该是劲路的不断加强,这种加强从推手中可以不断提升,总结,精练。在与对手推手对抗中,可以不断发现自已缺点,优点,发现自已的缺陷,有了自已努力的方向,会朝某一方面努力的需求,有自已练功的方向,其中就有了多方面劲路的求索。包括手上的,身法上的,腰胯上的,听劲上的,速度上的,力量上的,步伐上的等等。这样就形成了功夫上的积累。

三,虚,实的实践;太极讲阴阳,拳里看虚实,劲里听虚实。这就是内行的门道了,在拳路里看虚实,是对势,式的分辨,理解,认知。劲里的虚实就在推手里感知,提高,收放了。应该说,拳路里认识的虚实和推手劲路里感知的虚实,不是同一层次的,丰富程度也不是一样的。所以仅练拳架不是对太极拳的全面认识和体验。就好比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是需要磨练一样。

四,松紧的实践;仅练拳架所说松紧和推手中所体验的松紧完全不是一回事。很多人不相信这一事实,余认为拳架之松是放下来的,推手之柔是揉捏出来的。揉捏之柔和拳架放松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对掤的把控,对沾连沾随的实施。没有推手实践的松是不完整的松,无论体松还是心松。恕我直言。

五,开阖的实践; 虚实方面的深入在架形上就需要开阖来证明了,推手作为散打的练习手段就不能没有开阖的要求了。不在开阖上严格要求自已实际上是对武术的亵渎,无论步伐架子都必须严格开阖,眼神,神情对开阖都是有要求的,那种漫不经心任意摆架的推手,那种神情散漫的推手实际是对推手的误导。

六,听、化、发劲的全面训练;推手作为技打的练习,不仅需要练习听劲,也要练习化劲,同样发劲必不可少。它们是推手的整体组成部分,把这三方面的劲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都是片面的,甚至有害的。把推手看作“模劲”也许有局限性。

七,对“摸劲”的看法; 摸劲是推手的一部分,体验听劲的灵敏度,对劲与劲之间的关系有一个认识,也是一个互相借劲的过程,过去是高手之间的一种较量,往往是友好的,不伤和气的摸底,甚至在酒席上互用筷子都可以互相摸劲。这是在练到了一定功夫之后的对劲的检验,试想对基本功都不甚了解的人就走向摸劲,究竟对功夫有多大作用,其在实践中能有多少化,多少发。应该说听、化、发才是推手的全部,听化发是立足于基本功——腰腿胯,腰腿胯立足于,力量,速度,柔韧度。这是颠复不破的,别真以为太极拳能意外。太极拳的刚柔是练出来的真功夫,比其它拳要多化功夫,而不是四两拨千斤想象那样轻松。

四正推手在棚履挤按中找差距,找顶劲,磨去呆劲,僵劲,练出化劲,发劲。有时明明听到了对方的来劲不一定能化掉,明明感觉了空挡不一定能发得出来,这是为什么,我想这就是我们练推手所要解决的问题。

八,动态与静态;这里的动态与静态是指实际应战和比划之间的差别,实际是“用与练'的关系。“书到用时方嫌少”拳也是“拳到用时方嫌生”其中有架没练熟的原因,有劲没到位的原因,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之说,决不是轻松之说,其中蕴含多少汗水与坚持,辛劳与刻苦,对手与对练,不是可以偷懒的得来的。巧不是取得来的,是辛勤磨练出来的。由此也会创造出各种练法,被描绘成“秘藉”的也在其中了。

九,较力与较劲;练拳练什么,最终要练出劲,练出一致劲,这种劲是“手眼身法步”“劲势能”的统一而不是什么“夯力”。推手本质也就是较劲,校劲,效劲。实际上现在推手比赛中是处处现较力,顶牛,抱摔。摸索中的推手比赛,还需要规则,理念,方法上的突破,完善,研究,提高。

十,特色与创新;推手作为中国武术的特色,在角斗中发挥所长是无数人士努力的结果,要不同于拳击,等其他博击技术就要创造出自己体系出来,规范出应有的标准出来。余认为立足于“棚、履、挤、按、採、挒、肘、靠”配以前、后、左、右、中的十三势为基础,以沾连沾随,不丢不顶为标准是符合太极原理的,这样也许会走出推手困境,创造出符合中国特色文化的竞赛项目来,在实钱中不断得以提精,提炼,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