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求学的方便法门

 精有 2017-10-30



吴、曾③两生至,备道道通恳切为道之意,殊慰相④念。若道通,真可谓笃信好学者矣。忧病⑤中会⑥不能与两生细论,然两生亦自有志向肯用功者,每见辄觉有进,在区区诚不能无负于两生之远来,在两生则亦庶几无负其远来之意矣。临别,以此册致道通意,请书数语。荒愦无可言者,辄以道通来书中所问数节,略下转语。奉酬草草,殊不详细,两生当亦自能口悉也。

来云书:“日用功夫只是立志,近来于先生诲言,时时体验,愈益明白。然于朋友不能一时相离。若得朋友讲习,则此志才精健阔大,才有生意。若三五日不得朋友相讲,便觉微弱,遇事便会困,亦时会忘。乃今无朋友相讲之日,还只静坐,或看书,或游衍经行⑦。凡寓目措身,悉取以培养此志,颇觉意思和适。然终不如朋友讲聚,精神流动,生意更多也。离群索居⑧之人,当更有何法以处之?”

此段足验道通日用功夫所得。工夫大略亦只是如此用。只要无间断,到得纯熟后,意思又自不同矣。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今好色之人,未尝病于困忘,只是一真切耳。自家痛痒,自家须会知得,自家须会搔摩得。既自知得痛痒,自家须不能不搔摩得,佛家谓之方便法门。非是自家调停斟酌,他人总难与力,亦更无别法可设也。

 

①周道通。名冲,号静庵。常州之宜兴(江苏)人。正德庚午(一五一○)举人。累任知县而卒,年四十七。阳明讲学于越(一五二四正月),先生往受业焉(见《年谱》)继又从于湛甘泉(参看二○一条)。当时王、湛二家门人互相长短,先生独疏通其旨。事迹见《明儒学案》卷二十五(页四下)。“周”,诸本作“问”,误。

②异本《全书》题下有“甲申”二字,即嘉靖三年(一五二四)。是年先生五十三岁,在越。然是年正月,道通方受业。书中有云春间再承教益。可知此书必在甲申以后。

③吴、曾。不详。

④相。南本、施本、俞本均作“想”。

⑤忧病。嘉靖元年二月,阳明之父龙山公卒。故嘉靖三年尚在守三年之丧之中。

⑥会。应作“曾”。

⑦游衍经行。逍遥散步之意。

⑧离群索居。语出《礼记·檀弓》卷上,第三十五节。



【译文】

吴氏、曾氏二位后生到来,详细谈了你恳切追求大道的意愿,我感到欣慰,并且十分想念你。像你这般,真可称得上笃信好学的人了。只是现在我正为父守丧,未曾和他们二人细谈。然而,他们两人也极有志向,是肯用功的人,每次见面,都能感到他们的进步。就我来说,也做不到不辜负两位后生远来求学之意,就两位后生方面而言,大致也能做到不负于其远来求学之意。两后生将要告别之际,我用这几张信纸,写几句问候你的话,他们又请求多写几句与学习相关的话;我荒疏昏聩,也没什么可说的,就以你来信中所问的几个问题,略做下解答。草草成书,很不详细,所幸两位后生可以当面口头解释给你。

来信说:“日常的工夫只在立志上做,近来对于先生这般的教诲,时时体验,更加明了了,但是和朋友不能有一时的相离。如果有朋友互相切磋践习,那么心中向学之志才精健阔大,才有兴兴向荣的意思。若是有段时间不和朋友相互切磋践习,便觉得向学之志变弱,遇到事情就会产生困惑,也时时会忘记向学之志。现在没有朋友相互切磋的日子,我就只是静坐,或者看看书,或者散散步。凡是看在眼,触于身的,全用来培养向学之志,也颇觉得蛮舒服的。但终究不如朋友聚汇切磋时那般精神活泼、生机勃勃,离群索居的人,应该用什么办法来培养向学之志呢?”

这一段足以验证你平日用功的收获。功夫大致也就是如此下,只要不间断,等到纯熟以后,心中所得又自然不同了。

大体上说,我辈求学,最吃紧的关键点,只是立志。所谓的“困”病和“忘”病,也只是志向欠真切。现今好色的人,未尝因为困惑或者遗忘而导致不好色,只是因为“好”得真切啊!自己身上的痛痒,自己必定晓得,自己也必定可以抓挠抚摸到,既然知道自己的痛痒,自己也一定不会不能抓挠抚摸到。

佛家对此的说法称之为“方便法门”,所以还必须自己调整斟酌,他人总难以使上力的,也没有别的办法可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