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长沙晚报
2019-08-29 9:29
■青山闲人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王阳明全集·外集二·月夜二首》
今译:千百年来流传的圣学,是最值得珍惜的;能够将之发扬光大,也不辜负男儿一生的光阴了。
诗言志。
这两句诗,就体现了阳明先生一生的志向追求!
阳明先生30年宦海生涯,基本上是两种状态:一是有事时“成雄”,以为国为民做实际工作为主,但时间很短,前前后后加起来不过10年左右。
二是无事时“成圣”,以教育学生、传播圣学为主,且时间很长,前前后后加起来有20多年。
自1521年秋退隐归田后,阳明先生又开启了一段悠闲自得的“神仙”日子。至于闲适到什么程度,有他自己写的诗为证,如“百战归来白发新,青山从此作闲人”“一雨秋凉入夜新,池边孤月倍精神”“山中仅有闲风月,何日扁舟更越溪”“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等等。
在这段悠闲的岁月里,阳明先生的思想和思悟却一刻也没有闲着,特别是作为圣学使者、良知教主,他对自己创建的以“良知”为核心的心学,作了系统的归纳和提炼,以期更通俗、更简易、更容易让人理解和信奉。
如第一首:“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这是告诉人们,每个人都具备圣人的基因,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孔子”,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良知之根。
如第二首:“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这是告诉人们,追求圣人之学,最好的捷径就是从“良知”入手。圣人之道其实并不难,平坦得如大路一般。
如第三首:“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是告诉人们,良知之学,不假外求。万变不离其心!只要把良知作为心中的定盘针,不管遇到多少名、利、权、色的诱惑,都能守住本心。
如第四首:“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这是告诉人们,良知的最大特点,是无声无味,无影无形,却又无处不在。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守着金碗讨饭吃。把自己最大的精神财富“良知”抛掉了,却又像乞丐一样捧着饭钵到处去乞求。
如第五首:“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无他知。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这是告诉人们,良知是独一无二的,这世上每个人都有良知,可又有几个人能知道自己的良知,守住自己的良知?
如第六首:“知得良知却是谁,自家痛痒自家知。若将痛痒从人问,痛痒何须更问为。”这是告诉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是不是循良知而动,你自己一定知道,无须他人提醒。这就好像你身上有一处痒,究竟痒到何种程度,你自己一定知晓。故致良知,关键在一“诚”字,最怕的是自欺欺人。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阳明全集·续编一·教条示龙场诸生》
今译:志向不立,天下没有可以成就的事业。
自1508年春天到龙场后,阳明先生很快就将这一“绝境”变成了“神仙之境”,不仅与当地的群众打成了一片,成为鱼水关系;而且吸引了本地及周边地区的一大批青年粉丝,一起游山玩水,一起饮酒弹琴,一起吟诗作对,一起放歌纵舞,一起静坐修身,一起研讨圣人之学,正所谓“讲习有真乐,谈笑无俗流。 缅怀风沂兴,千载相为谋”。
随着汇集到龙冈书院的青年学子越来越多,阳明先生便自然而然地担起院长的责任。既为书院,便得有学规,可究竟以什么作为学规呢?思来想去,阳明先生提炼出了八个字,即“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在“立志”篇中,阳明先生首先就来了一声棒喝:“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这一论断,实质上是将立志的重要性推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他看来,志向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就像舵对于船的重要性一样,就像马嚼子对于骑马之人的重要性一样。一个无志之人,就像一艘在汪洋大海里的无舵之船,随风飘荡,随波沉浮,最终靠不了岸,最终会遭于倾覆。
反之,一个人如果立定了志向呢?那就是“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从这个意义上说,阳明心学,首先就是一门立志之学。而阳明先生的一生呢?其实就是做了两件事:一是督责自己立志;二是引导他人立志。
作者简介
青山闲人,湖南衡阳人氏,自幼好书画,喜文学,爱读历史,趣悟哲学,曾著有《三千年中国改革成败得失》《老子的答案》《高明的力量——中庸心解》。潜心研究阳明心学数载,于昆仑山下、三江源头悟其精髓,从阳明全集中精选出其中165句嘉言,形成了《王阳明——心学语录的天人之境》一书。该书以深入浅出之风格,以通俗易懂之语言,以阳明先生亲身实践之故事,进行解读印证,以使更多的人觉悟良知之学,实践良知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