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传一刻】第159期:黄利兴-脉诊特征与规范操作(上)

 凡凡人人人 2017-10-31



讲者简介


黄利兴,男,中医诊断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研究所名医传承室主任。1998年攻读硕士学位,为刘英锋教授的首传弟子,毕业留校后,又师承名老中医伍炳彩、陈瑞春教授。


临床工作:一直坚守純正的中医辨证,注重以经典理论为指导从事中医大内科临床,对儿科与呼吸系统疾病尤有心得,中医疗效突出,近年来年门诊量在五千人次以上。


教学工作:对中医四诊的正规操作与综合应用较有研究,对闻诊与脉诊尤有心得,先后开设《中医鉴别诊断学》、《四诊技能实训》、《中医治法与方剂》中医创新课程等,受到学生热烈好评。


科研工作:先后担任中医研究所信息研究室及名医传承室主任,对中医特色病历的设计与脉诊操作的规范有深入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篇,主篇著作2部,先后参与主持国家、省级厅级课题10余项,获得科研获奖成果2项。曾获得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荣誉称号。


中医家推荐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脉诊谈不上最重要,甚至作为四诊之末。但可以这么说,脉诊是最有中医特色的,患者来看中医,一伸手就是要让医生把脉。只是大多数医生总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感慨,临床上脉诊的应用有些边缘化,甚至是形同虚设。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对脉象变化特征的体系认识不清和切脉操作手法的不够规范。江西中医药大学在中医四诊的正规操作与综合应用有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黄利兴老师主讲切脉技能规范,将为大家讲授脉诊的心法和手法,相信只要用心体悟、勤加练习,假以时日都可以做到“心中了了,指下可明”。


 温馨提示:本文约17852字,阅读大概需30分钟。宜泡一壶清茶,慢品。



▽ 讲稿实录 ▽


谢谢主持人的介绍,下面我们就开始授课。


我看了一下,今天来了很多学生和同行,大家在这个领域可能都有比较好的研究,所以我说的不一定正确,但是代表了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切脉技能规范其实并不是我的研究成果,而是我们江西中医药大学在姚荷生先生的指导下以及我们原来中诊教研室老师做的课题的一些成果,我只是在这里汇报一下。


在讲正式问题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第一,脉诊在中医四诊中应该是什么地位?第二,脉诊的应用现状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实际情况呢?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回忆。



一、脉诊的地位与现状


其实,脉诊在中医四诊中的地位目前我觉得在我们中医界似乎有两种极端。有一种极端是认为脉诊太重要了。我刚刚说治咳嗽,70%的咳嗽听到声音差不多就可以处方;也有很多医生说我在临床上靠把脉100%的病或者说80%的病或者60%的病就可以处方,这就把脉诊的作用过分扩大了。也有部分医生,我听说有些医生没有时间把脉,就直接说脉诊在临床上没什么用,可把可不把。


那么,脉诊在中医四诊中应该是一个什么地位呢?我个人觉得第一个,脉诊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重要,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病都必须把,或者说在望闻问切四诊中,脉诊谈不上最重要。我个人认为,脉诊只是四诊之一,而且我们中医还把它放在四诊之末。这里的“之末”不是说它的重要性排在最后,而是说它最后进行。但不管怎么说,脉诊只是获取信息手段的一种。第二个,虽然说脉诊只是四诊之一,却是中医最有特色的两大常规之一。所以说患者来看中医,医生必须要做两大常规,一个是看舌头,一个是把脉。如果你没有看舌或者没有把脉,就开始开处方,患者一般是会觉得很迷惑的,“这个医生连脉都没把他就开方了呢?”这说明很多患者对我们中医的脉诊都抱有很大希望当然从我们中医来说,脉诊确实有一定价值,所以把两句话结合在一起,我觉得脉诊在中医四诊的地位应该说是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作用,但不是说凭脉就可以断病。我们在座的最少都是大三以上,我们学《中医诊断学》的时候强调四诊合参,我觉得这句话应该是正确的,过分夸大或者过分否定,都是不客观的评价。


关于脉诊的应用现状,我也观察了一下,刚刚说了,我们中医界有两种人,一种是把脉诊的作用过分夸大的人,但在我的实际观察中又没看到他怎么在临床上应用。相反,很多临床的中医生都有一个现状,就是把脉诊的应用说浅了,有点边缘化,有些甚至是形同虚设。我们在座的学生在医院里面抄方也好,跟老师也好,应该有点体会,对很多医生来说临床上只有三个脉:弦脉、缓脉和滑脉,或者说有些医生把脉确实就是一个形式,因为没有这个形式患者不信我觉得导致我们当前脉诊应用不够理想的原因主要有四个。第一个是方法的问题,我觉得是对脉象变化特征的体系认识不清,导致我们自身对脉象的体系难以做到心中了了。第二个是应用的问题,我们很多医生切脉的操作手法不够规范,难免指下难明。就是说一方面心中不了了,一方面指下又摸不出来。那么,你在临床上会慢慢地发现这个体会不清楚,就会自然地把脉诊的作用放下了。第三个问题是脉证合参的候病规则,这个很复杂。把出来的脉跟临床疾病是一个什么关系呢?我经常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对应关系。他们不是一一对应的,脉象可能反映的是患者的素体情况,疾病的症状又能反映当前的情况,所以,脉跟证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如果你完全拎不清楚的话,你把出来的脉利用起来就会感到困难。最后一个问题是脉象诊病的实际价值。就是说,感觉在临床上对把脉的感受不深,感觉没有什么用,所以我们不少中医认为,脉诊在临床上没有什么价值。我在临床上,包括我的一些大学同学,他们很多在县级医院工作,回来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他们都说这个脉好像很难把,包括原来我一些同学在读大学的时候,成绩也挺好,学习也很认真,但是他说他在临床上不爱把脉。他说书上的二十八脉我也背得出来,但是我到临床上一把,发现很多脉都不像,慢慢地他就没信心了,不知道是啥脉,也不知道它啥意义,慢慢地放弃了。所以,今天下午的讲座我也会希望借助我们江西中医药大学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给大家一个启示。


讲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江西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大家姚荷生先生,他是我特别崇拜的一个人。我是九二年进中医药大学,姚老当时是我们江西中医药大学名誉院长,坐在台上做了一个讲话,讲的什么内容我忘了,但是印象中坐在台上。姚老非常严谨,所以我们省内的以前对也他不了解,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发表很多正式的东西,但是其实他写了很多的东西没有发表。所以现在他的儿子姚梅龄老师在把他的一些东西整理出来,我觉得如果他的东西能够面世,对我们中医学会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今天下午的内容主要是两块,一个是介绍脉诊心法,其次是脉诊的操作。



二、脉诊的方法


讲这个之前,我也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在座的都是学中医的,我们可以叫内行了,我们有句话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座的各位,如果我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去考核一下别人的脉诊水平,你们一般从哪里着手?就是你怎么判断别人的脉诊水平?如果让你来当考官的话,你怎么来看门道?如果说你连考官都不知道该怎么当,你在脉诊方面肯定还谈不上是行家。我们说认识一个东西,它的好坏你都判断不了,那你可能很容易上当。


现在脉诊在中医很热门,我也听说有些人的脉诊水平非常高,一把脉,什么病都知道,也不用说了也不用看了,非常神奇。你脚上长了个疤,甚至哪里结了个疤痕,他一把脉,就说你右脚踝上长了个疤痕。我没这个水平,但是我想了半天,我作为行家,我来判断,我应不应该相信这个人有这种水平呢?我的逻辑学的知识告诉我,这个是不太可能的。为什么?你说你把脉就知道他是什么病,大家说,这个病是个西医的名字对不对?如果你都知道他西医的名字的话,那我就在想,西医每年都在产生的新病种,他们都认识了很多新的病名对不对?假如一个人的患的病西医都还没认识,你把脉把得出来吗?比如说2003年SARS还没有出来之前,如果一个发热的人他得的是这病,你通过把脉你能说:“哦,这个是SARS病引起的。”那怎么可能?再说我们中国古代,我们的先贤很多西医病名听都没听过,你不可能借助古人的经验啊。如果靠你自己的摸索,你要把西医上万个病种的脉象特征都摸出来需要多少年啊!我不相信有这样的神仙,这样的天才。连张仲景自己都说“多闻多识,知之次也”,应该没有这样的人。


所以说,怎么样判断一个医生水平的高低呢?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第一个,他对脉象特征的理解。如果你连脉象特征有哪些都不知道,你说你会把脉,我觉得很难令人信服。关于脉象特征有几种说法,比如说我们最早的一个特征就是大家在大学学的,常见的病脉28种,加上生理的平脉共29种,那些怪脉、脉先不说,是不是我们记住了28种、29种脉象的特征就够了呢?其实这肯定是不够的。我上课的时候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也可以说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脉象。我们在座的各位每个人都长得不一样,讲话声音也不一样。我再说得细点,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脉都有区别。所以说,29种其实不够。那么不管,如果你宣称你的脉诊水平特别高,那我现在请教你,你对脉象特征怎么理解?我觉得这是最基本的,一定要。所以我在跟本科生上课的时候也说,我们学了把脉的人跟没学的人区别在哪里?你们可以回去做个试验,找一个没学过医的人来把脉,叫他说感觉,他一定会怎么说?有些人粗心一点说,哎,有跳动;如果细心一点的人会说,哎,这个脉还有点力,或者是跳得比较慢、比较快。他最多说到这里就说不下去了,因为他脑袋里面没有这个(脉象)特征的框架,他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辨别),所以只能说有跳动或者有什么。但是我们学了的就不一样,我们就会说这个脉是浮还是沉、是弦还是缓、是弦还是濡、是滑还是涩,我们就会注意到这些特征。所以如果你连特征都不知道,我很难相信你会把脉。这是第一个。如果你心里知道脉诊的特征以后,第二个问题就来了,怎么样从手上把它摸出来。如果你记得特别清楚,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滑脉如珠走盘,浮脉如水漂木,沉脉如石沉水,但是你手下把不出来,那也没用。所以我经常说即使你把包括主病都记得很清楚,但是你摸不出来,那也没有价值。所以,我觉得第二个,判断一个医生脉诊水平的高低,就是看你把脉的操作是不是规范。如果你把脉的操作都不规范,我很难相信你能够把这个脉象的特征摸出来,你连脉象特征都摸不出来,你说你脉诊水平高,也就那样吧。所以,我们今天下午重要的就是跟大家介绍这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脉象应该有哪些特征,一个是我们怎么样正确获取这些特征。我上课的时候我说定关特别重要,大家想想一个医生如果在临床上定关都定得不准,你说寸脉主什么、关脉主什么、尺脉主什么还有意义吗?所以说规范的操作是我们判断脉诊水平高低的第二个标准。如果这两个都做好了,我们脑袋里面知道脉象有哪些特征,而且能够通过正确的操作把它获取出来,我觉得我们的脉诊水平已经有了一个基础。判断一个医生水平高低的第三步是什么呢?我觉得这是最难的。就是说你把出来的这个脉象特征,它有什么临床意义?它跟患者的症状是什么关系?这一个其实是最复杂的,也需要我们最长时间来摸索的。我可以说这句话,到目前为止,第三步没有任何一个人做得非常好,因为这里面太复杂了。我们只能接近真理,我们了解的并不多。



01

脉诊心法——脉象的特征体系


关于脉诊的方法,我个人觉得主要是两个方法,心法和手法。


那么下面,我就跟大家介绍第一个,脉诊心法。什么叫脉诊心法?其实就是说,脉象变化的特征应该有哪些。我们原来五版教材是不谈脉象特征的,我们谈脉象特征就是谈28种病脉,加上生理脉象。到了七版以后的教材,好像我们在座的各位这个中诊教材,里面有一节就是关于脉象特征的。但是我们的教材的特征写的比较简单,而且老师上课一般不会重点介绍。但是我个人认为,正确地认识脉象特征,是我们学脉的第一步。所以,我今天就把我们江西中医药大学在这一块领域的特征跟大家做个介绍。任何东西我们都不能说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我们江西中医药大学对脉诊的研究成果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我们中医脉诊的发展,真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是越来越优秀的。我们都知道在《黄帝内经》里面开始有对脉的一些认识,一直到了西晋王叔和写了我们中医脉学的第一本专著《脉经》。其实《脉经》的水平不代表中医脉学的最高水平,相反,姚荷生原来也评价过,说《脉经》其实是误导了中医学脉学的发展。因为《脉经》把病脉归纳为了24种,然后我们很多医生就在它的基础之上,有些,比如说李时珍在《濒湖脉学》里面提出27种病脉。姚老先生说过,用多少种脉这样其实是不合理的。刚刚说过,我们在座的每一位的脉都不一样,你没有必要都命名,那怎么办呢?到了清代我们的脉学开始有科学的思维,其中,我觉得周学海是一个很有科学头脑的医家。他在《重订诊家直诀》里面提到:“夫脉有四科,位、数、形、势而已,……盖求明脉里者,须先将位、数、形、势四字讲得真切,便于百脉无所不赅,不必立二十八脉之名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脉象的特征就是四大特征,位、数、形、势。如果我们把这四大特征搞清楚了,所有的脉象我都可以用这个来归纳,不必再拘泥28个脉象。就好像我认识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一样,如果我来记你们名字的话,随着你们人数的增多,我肯定记不下来,那么我可以对人进行分类,比如我们在座的同学,我可以根据每个人的身高、体重、性别、年龄这些特征进行分类。所以我觉得掌握了周学海的这一套,我们就真的可以做到执简驭繁。


我们接着看周学海怎么说。他说,“位数形势者,正脉之提纲也。位即三部九侯也,数以纪其多寡也,挺立于指下而静者,形也,起伏于指下而动者,势也”。然后又说“微甚兼独者,变脉之提纲,即体察形势之权衡也”。最后他说“位数形势四者为经,更纬之以微甚兼独,百病之虚实寒热,全从此八字上分合剖析”。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医对于脉象特征的第一次最科学的论述。所以,我们江西中医药大学姚荷生先生肯定也是看到了这段话,然后把周学海的内容再具体化、细节化。下面我就把这方面的内容跟大家做一个介绍。


我们先来看脉象特征的基本要素。大家把手伸出来我们看,虽然我们古人形容这个地方叫什么?叫方寸之地。因为我们把脉的长度用同身寸量法总共就是两寸不到,那么这个方寸之地有哪些特征呢?其实,无非是位、数、形、势四大主要特征。姚荷生先生认为这个“数”不仅仅表示快慢,还有节律是否整齐。我们中医不是讲究“息”吗?所以姚老他说“位、息、形、势”,这个是正纲


任何一个脉象,都一定有位置,比如是在左寸还是在右寸,是在寸还是在尺。任何一个脉一定有它的息,也就是说有它的快慢和节律,也有它的形,大小、长短、势、强弱、紧松等。有人说我们中医是个模糊数学,确实,有了质的不同,我们还得有量的不同吧,比如说,快到什么程度,大到什么程度。所以我们中医就有微甚,微甚就是一个量的指标,兼独是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位、数、形、势是一个什么关系?我们把它叫做一个辅纲。我们任何一个脉象,都逃不出位息形势、微甚兼独这些特点。


下面我们就把这些内容跟大家独自做一个介绍。先来看脉位,其中包括了上下、左右、浅深,脉形包括大小、长短、曲直,脉息包括快慢、齐乱、缓急,脉势包括强弱、软硬、利滞,下面我们来逐一做一个介绍。


1
脉位的特征

我们先来看脉位。我刚才说了,任何一个脉,都一定有一个位置,位置包括上下、左右、浅深。什么叫“上下”呢?我们把手举起来的时候,脉的位置就有上下了。其中,寸为上,尺为下。中医为什么要分上下?因为我们认为它跟气血升降有关。所以生理上它跟升降有关,病理上能够反映病位的上下。比如说,寸脉的异常,寸脉在上部,它反映人体胸膈以上的病变;尺部反映腰脐以下病变;关部候膈脐之间的病变,这一个特征在临床上其实用的非常多的。我原来跟我们学校现在的国医大师伍炳彩教授求学,伍老把脉就特别注意上下。如果他把到患者的寸脉浮,他一定会问患者最近有没有感冒、有没有头痛、有没有喉咙痛。寸脉如果浮起来,那说明寸脉异常。寸脉异常,它就往往说明了上部有病变。相反,如果他把到尺脉浮,就说明下部有问题所以他就喜欢问患者是不是有腰以下不适,比方说是不是痔疮、脚气、小便不利这些症状,我跟着他门诊的时候发现这个准确率是很高的。所以我在临床中把脉也经常这样问,如果把到患者的寸脉明显浮,我就问他你最近是不是有感冒。不少患者说他当时是感冒了,鼻塞、头痛;有些患者说他没感冒啊,第二次来就诊的时候说,“医生,上次我回去以后就发现我感冒了。”所以说这个在临床上确实有一定的价值。


下面我们再来看左右。左右是指左手跟右手。我们中医认为,左右在生理上它能够反映气血的偏注,在病理上能够反映病位的偏侧。我们中医认为,左边的病变脉象一般出现在左边,右边的病变脉象一般出现在右边,中间的病变一般如实的反映在两个手。在《金匮要略》的《五藏风寒积聚篇》,里面讲到积病的一个脉象,张仲景说得非常对,他说,“积在左,脉出左;积在右,脉出右;积在中央,脉出两旁”,说的就是这个。另外,我们中医还有个特点,我们认为我们人身的气血的左右是有所偏向的,我们中医认为一般左侧侧重候血,右侧侧重于候气,这个等下我们讲到脏腑的病理关系的时候还会讲到。所以,这里的左右主要是指左手跟右手。


下面,脉位的第三个特点是一个浅深的概念,其实这个是一个最重要的概念。浅深是把手平放以后,按照中医的习惯,我们一般把它分为三层:浮、中、沉,包括教材讲到脉象,浮取、中取、沉取。那么为什么中医要把它分层呢?因为它跟气血出入有关联。中医认为邪正斗争如果在表,脉就会浮起来;如果说邪正斗争在里,脉就会沉下去。所以说,在生理上,脉的浅深反映气血的出入;在病理上,它能够反映病位的表里。如果说脉象浮起来,说明病势在表,正邪斗争在表;如果脉象沉下去,说明病位在里,正邪斗争在里。这也就是我们《伤寒论》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关于它的一个归经的问题有一个争议。《伤寒论》讲到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我们原来的《伤寒论》教材认为,这一条原文讲的是太阳、少阴同病对不对?表里同病。但是姚荷生先生认为这不是太阳跟少阴同病,他认为就是少阴的病。因为脉沉,说明少阴阳气不足无力抗邪,所以说要用附子、细辛温里,再用麻黄来透少阴之表。我觉得这种分析是比较符合,否则的话,你说太阳跟少阴同病,那少阴在里,可是患者他没有里证,没有下利清谷、脉微欲绝啊。所以,这跟脉诊的浅深有一定关系。所以在临床上有时候有些脉比较沉,如果它开始往外走,这肯定是好的现象,说明病势向外。


讲到这里,我也说一下我们姚老的另外一个观点。我们刚刚说了,把脉一般分为浮、中、沉三部,姚老认为三部是不够的,至少要分五部,即浮、中、沉、微浮、微沉,就是说你要把它分为五个层次来体会,这样才能够基本上满足临床的需要如果想要更细一点,姚老说你可以分七层。多数情况下,像我可能也就能够做到分五层的这种水平。


讲到脉位以后,这里其实有一个大家最熟悉的内容,就是我们寸口跟脏腑是一个什么对应关系呢?其实我们中医认为寸口跟脏腑的对应关系就是根据脉位来的。刚刚说了,脉位有上下、左右,如果把上下跟左右合在一起,我们就有左上、左中、左下、右上、右中、右下六个位置。那么,两个手分别分为寸、关、尺,它们跟脏腑是一个什么对应关系呢?如果我们只是学到教材的水平,那我们认为左寸关尺对应的是心肝肾,右手对应的是肺脾命门。很多人学脉就学到这个水平,然后居然他就能够在临床上一把脉就开始对别人的心肝肾肺脾命门做出判断。其实,这是不够的,因为我们这里只讲五脏的对应,那六腑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对应呢?古籍上关于五脏的对应历代以来争议不大,但是关于六腑的对应就有争议了,比如说大肠。有些人说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大肠应该在右寸的地方,所以大肠的问题应该在右上腹来反映。但是,也有人根据我们中医上候上、下候下的原理,大肠在下面,所以他认为在大肠应该在右尺这个地方反映出来。所以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医籍,是有不同的论述的。既然我们古代的中医认识都不统一,那就说明其实大家关于大肠病变在脉象上到底怎么表现还不太清楚。同样小肠也是这个问题,你说是在左寸还是在右尺呢?


在这里我们姚老总结了三句话,我觉得比我们原来总结的更好。第一句,就五脏而言,叫“左手心肝肾水,右手肺脾命火”。第二句叫“腑器上下相应,腑经表里相从”这句话什么意思?我们江西中医药大学喜欢讲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中每一个脏除了对应的它的六经腑,还对应它六经的经脉。所以,按照上下相应的对应方法,如果说是大肠自己结构的问题,它出了异常,脉应该在尺部反映出来。相反,如果大肠经脉的问题呢?它应该反映应该在右寸。这里我们再举个例子,就是小肠。如果是小肠自己的问题,根据这个原则,腑器上下相应,那小肠应该在尺部。但如果是小肠经自己的问题呢?那应该在左寸。再举个例子,我们说说胆,位置正好是居中吧?它位于脐、膈之间,所以从上下相应来看它也应该在关,但是如果从腑经来说呢,它也在关。所以,历代医家对胆的论述其实就没有矛盾了,大家都认为肝胆都是在左关为主。第三句话叫“三焦分配三部,左右同步相属”什么意思呢?姚老他们对三焦的认识跟历代有点不同。我们认为三焦是一个腑,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有形的六腑之一,而不是一个分布的概念。那么对三焦腑而言,它就分配三部,也就是说上焦的病变对应的是寸,中焦的病位对应的是关,下焦对应的是尺,叫“三焦分配三部”。“左右同步相属”就是说三焦的病变一般同时反应在两边的脉上。比如上焦有问题,它两个寸同时出现异常;中焦有问题,它两个关同时出现异常。


好了,今天讲到这个对应关系以后,我觉得对大家应该有点启发。也就是说,我们的寸关尺跟脏腑的对应是非常复杂的,一个右寸可能反映肺,也可能反映大肠,也可能反映上焦。那你们还会相信一个医生一把脉就能判断人家心肝肾吗?他难道不可能是腑或者三焦的问题吗?所以,我们中医为什么要强调四诊合参,因为生命现象太复杂了,单纯靠一诊就能够了解疾病的全程全貌,这个太不可靠。


我经常说,医生也就是修理工。其他的修电器的,人家修的是物,我们修的是人。世界上还有任何一个东西的结构比人、比生命现象更复杂吗?目前没有。所以说,其实我们做的这个修理工作可以说是难度最大的修理工作。这要求我们都应该努力学习,让自己能修好的、能解决的问题更多。如果你们喜欢看古代的《笑林广记》,其实不要说我们近代有些人反中医,其实古代很多人也反中医。《笑林广记》里面就有很多嘲笑医生的段子,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个段子就是说阎王派小鬼到好多镇上去遍访名医,小鬼说我怎么知道哪个医生名气比较大、水平比较高?阎王说你去找找,他附近冤魂最少的应该就是水平最高的吧。小鬼果然发现一个医生面前冤魂很少,过去一问,医生刚开业。当然这是批评我们段子。我觉得这应该给我们一个鞭策,因为我们学医确实不容易,谁都有误诊误治的患者,所以我们只能说,尽量做到比较少地误诊。医学学无止境,越学越谦虚,我相信这个。好,脉位就介绍到这里。


讲到脉位我再说一句,就是我们很多患者,对中医比较感兴趣,他们也知道 “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门”,然后把手一摆,哎,医生,你把把我心肝肾、肺脾命门怎么样。其实,我一般不随便发表这种脏腑对应关系的观点,因为我个人觉得这个太复杂了。


2
脉息的特征

下面来看看第二个,脉息。脉息是脉的一个动特征,具体来说,包括快慢、齐乱、缓急我们逐一介绍一下。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快慢。这个简单,快慢就是指脉搏跳动的频率。中医认为,脉搏跳动的频率跟气血的动静有关。我们中医有句话叫“血得热则行,血得寒则凝”,所以中医认为脉搏的快慢跟寒热有关。如果有热,它就会加速,如果有寒,它就会变慢。所以我们中医有句话叫“脉迟为寒,脉疾为热”。但是在这里,这句话很有问题。


讲到数脉,你不能说这个脉跳得比较快就是一个数脉了。如果一个患者的脉跳一分钟100次,你能不能就在病历上写脉数或者数脉呢?脉数可以,但不能写数脉。因为脉数只是说明它的快慢特征是有问题的,但是你讲数脉就不对了。因为一旦你讲数脉,它指的就是热证。但是脉数不一定是热证,脉数我只能说他是有热,但是这个热是正气的热还是邪气的热?那未必。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只要人发烧,他的心跳都会加快,除非你是窦性心动过缓的人,正常的人烧到39℃以上肯定心跳过快。那你能不能说心跳快的人都是热证呢?那不行。那怎么判断呢?


讲到这里我要跟大家说,我们原来有一批西学中的医生,他们很多人在这个地方犯这个错误。他们把脉把到病人的脉跳得快,他就认为是热证,然后就用苦寒药,结果就不会治感冒发烧了。所以,我这里说的热,大家注意,可能是邪热,那就要清热,也可能是正气卫阳郁遏在里面的热,那你用发汗药吗?发汗药散寒的。你们想想张仲景的麻黄汤证心跳会不会快?患者恶寒发热心跳会不会快?应该快的。但张仲景为什么不说快而说紧呢?这个我们留在以后再讲。


第二个,这个稍微难一点,齐乱。齐乱是什么意思?就是脉跳动整齐的程度。正常的心跳节律应该是比较整齐的。中医认为脉的整齐与否跟什么有关呢?我们认为它跟气血的交接有关。中医认为脉为什么会跳动?是因为宗气鼓动血液运行。所以如果气血的交接正常,脉就是整齐的;相反,如果气血交接失常,脉可能就会出现节律的异常。我这里举两个例子,比如说“数中一止”,就是说脉跳得比较快,时而有个歇止,那我们中医就把它叫数脉,认为这是阳气的阻滞;相反,如果脉“迟中一止”,我们认为这是有阴邪阻滞


讲到这里,大家想想,我们学的二十八脉里面讲到节律异常的脉象有几个?大家可能比较熟悉促脉、结脉、代脉。其实,如果你仔细点就会发现,里面还有一些别的脉也是属于节律异常的。比如说散脉,散似杨花无定踪,其实它也是个节律异常。但是不管怎么说,是不是临床上所有节律异常的脉象都可以用促、结、代来描述呢?是不行的。为什么?你能不能说西医的早搏就一定是我们中医的促脉或者结脉或者代脉?不行。为什么?因为我比较强调逻辑学,我们中医说数中一止为促,迟中一止为结,那我问你,假如说,这个脉不快不慢又时有一止,应该叫什么脉?那也不能叫代脉,代脉其实是偏缓的,而且它止有定数,假如这个人他不快不慢、止无定数呢?说是涩脉也说不过去,我们说涩强调的是脉的流利度,不是强调节律。所以,在这里我就要说一句,我们江西的姚荷生先生,包括伍炳彩教授,我们把到节律异常的脉的时候,不太喜欢用促、结、代来描述,比如说这个脉时有一止,而且脉偏弦,我就直接说这个脉有些止就行了,我不说是促脉,也不说是结脉。否则的话,我是不是应该命名这两个脉象?对于不快不慢时有一止的脉,我当然可以给它命名,但是我觉得没必要,我们就把脉的特征说了就行了。


讲到齐乱,这里我再强调一下,如果说,脉齐乱有异常,那就说明气血的交接异常。所以就是说,脉促跟脉数主病意义是有不同的促也是比较快,数也是比较快,那么它们主病有什么区别呢?数就是一个单独的热,因为血得热则行。但是促,它有歇止,说明有阴邪阻滞,所以有阴邪跟热邪相结合,比如说有寒、有瘀、有湿、有食积,这些东西阻滞导致气血交接异常。


讲到齐乱我们再联系一下生活。其实,我讲什么都可以联系到生活。比如这个齐乱大家想想,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20岁以前的或者25岁以前的年轻人做心电图,多数人都有个什么特点?西医在心电图的结果会写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不齐从我们中医来看是个什么问题呢?是不是脉齐乱有点异常啊?他脉不够整齐,窦性心律不整齐。那提示什么呢?中医认为窦性心律不齐就提示他的气血还不够协调、平稳。所以我们古人说,年轻人戒之在斗。为什么年轻人容易冲动?因为气血不稳,所以情绪就容易失控,容易冲动。到了40岁的时候,就比较沉稳了。为什么沉稳?因为气血比较稳定,所以脉节律比较整齐。


所以,我个人觉得,生理、病理、临床,跟生活都是紧密相关的前面讲的快慢也是我自己悟出来的。我就这么想,正常人的心跳是多少次?按照我们现在的观察一般是75次左右,西医说60-90次都是正常,其实我反对他们固定的这种值,多数人在70-80次之间。我们做任何一个事情都有一个标准,那么我就在想,我们平时判断音乐节奏的快慢是以什么作为标准的?其实有一个潜在的标准,就是你的心率。超过你心率的节奏你就会觉得快,比你心率慢的节律你就会觉得慢。是不是这样的?我们人也是有节奏的动物,希望跟音乐同拍,所以,所以当我们听到比较舒缓的音乐的时候,我们也会把自己的心跳慢慢降下来;相反,听到动感的音乐的时候,我们的心跳也会加速。为什么年轻人喜欢欢快、动感的音乐?因为年轻人气血本来不够稳定,他跟得上。真的,70岁的人还喜欢天天听迪斯科那种节奏的音乐吗?受不了的,因为跟不上。所以我经常说生活中的现象都可以用我们中医得到一个圆满的解释。


下面讲讲第三个,缓急。这个更难一点。缓急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它是指脉搏的传导速度。大家在把脉的时候,脉是不是有起伏?我们就用缓急来描述起伏时间的长短,所以我这里说缓急是脉起伏的传导速度。


我们看到这边有一个示意图。比如说第一个图,它是一个正常的起伏过程。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图,它的心跳次数和第一个图一样,但是第二个比第一个的起伏时间短一点,我们把这个就叫急;相反,第三个图的心跳次数也是一样,但是它起伏的时间更长,那我们就把它叫做缓。中医认为脉象起伏的时间或者说它的传导速度跟气血的顺逆有关。在临床上一般能够反映病势的缓急。比如说如果病势比较急,传导也比较急;病势比较缓,脉象的传导也比较缓。


在这里稍微要注意下就是缓急跟快慢,其实缓急跟快慢是有联系的。什么联系呢?一般来说,心跳比较快的脉象多数也比较急。既然心跳过快,它的起伏也会相应地加快,所以快的脉象一般都比较急,如果心跳很慢的脉象,一般来说它也会比较缓。所以快慢跟缓急是有联系的,但是它们又不等同。不等同在哪里?快慢强调的是间隙的长短,而缓急强调的是传导速度,也就是说还有部分人,心跳不快但是也可以有缓急的异常。


在这里我也举个例子,我把孕妇的脉的小体会。也有不少孕妇找我看病,我每次都会特意留心她们的脉,看这个孕妇的滑脉跟正常人的滑脉到底在哪里不一样。因为我看儿科的病人很多,儿科的滑脉现在是非常多见的。为什么?因为现在的小孩营养好,所以很多小孩的脉都很滑。除了小孩,很多年轻人的脉也比较滑,我就观察他们跟孕妇的滑脉有什么不一样。我目前的观察得出,孕妇的滑脉稍微带点急,所以我在写孕妇的滑脉的时候有时候写成动滑,跟缓滑略微不同。


到这里,我把脉息的特征介绍完了,包括快慢、齐乱、缓急。


3
脉形的特征

下面讲讲第三个,脉形。这个比较简单,为什么呢?周学海说,“挺立于指下而静者,形也”,也就是说,形是一个比较固化、静态的特征,具体来说呢,主要有三个特征——大小、长短、曲直,我也逐一介绍一下。


现在看第一个,大小。大小是指脉的宽度。中医认为脉的大小跟气血的盛衰有关。如果气血比较充盈,脉就会比较大;相反,如果气血不足,脉就会比较小。所以,在生理上它跟气血的盛衰、充盈有关;在病理上,它跟正邪的盛衰有关。我们一般认为,正盛邪实则脉大,邪衰正伤则脉小。《内经》说,“大则病进,小则病退”,《内经》这里的大小,是个动态的观察,是指脉变大,脉变小,不是说大脉跟小脉。《伤寒论》说:“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这个脉小可能还真的是指一个静态的脉,说病人是快好了。我们学校原来一个计算机老师找到我,他说最近他观察一下我们中医,他说中医其实很像模糊数学,就是说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是有一个相对的标准。比如说,什么叫大?什么叫小?我们单位也有人认为,这个大脉、小脉可以量,比如拿个游标卡尺来,超过了多少毫米它就是大,小于多少毫米它就是小。其实我们中医自古到今没有这种标准,我们靠的是比较。比如我在江西当医生,天天把脉,把到多数人的脉都是那么大,然后把到你的脉比大部分人的都大,那我认为你的脉就是大;相反,我把的那个人的脉比我把的大部分人的都细,那他就是小脉。所以这是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我们在座的人有来自山东的,甚至来自吉林的、长春的,你们那边的人体格要魁梧一点,是不是你们的脉比我们江西人的脉相对来说都要大一点呢?那你们大脉的标准可能比我们的要更宽一点,我们这边人的大脉在你们那边可能还正常,所以标准有一定的地域性。但是,你在哪里从医,你就以哪里的相对标准作为衡量。我个人觉得这样会比较好。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长短。这个也是很容易被误诊的,或者是说,对初学者而言最难理解的一个。什么叫长短?我原来给本科生上课的时候,经常碰到这个问题。有的同学把到寸关尺,他把完了以后,把无名指往下移一点,感觉后面还有跳动,就说,老师,这个脉长。大家想想,那这样把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脉长?不对。中医的长短是一个什么概念?一定要注意,我们在座的很多当医生的一定都把过脉,正常的脉在你指下是什么感觉?我们中医把它形容叫三部满指。什么叫三部满指?就是寸、关、尺三部都在你指下有跳动,但是你不会感觉指头后面还有跳动,就感觉只在你指下有跳动,这个就叫做满指;相反,如果说你感觉你的指头后面还有跳动,那我们就把它叫长。比如说,超过了你食指的前面,就把它叫寸脉长;如果超过了你无名指的后面就叫尺脉长,那就是说一定是在你三个指头不移动的情况下你感觉后面还有跳动。相反,如果你指下感觉不满指,那就叫短。所以长短在临床上一般来说是只针对寸脉跟尺脉的,关脉一般的来说都谈不上长短。关脉它都能满指,所以你很难谈到长短。中医认为脉的跳动是靠气推动的,那么,长短主要是跟什么有关呢?在生理上跟气机的形成有关,在病理上跟阳气的亢卑有关。就是说如果阳气偏亢、阳气条达,脉可能就会偏长;相反,如果阳气被,或者阳气不足,脉可能就会偏短。所以《内经》说:“长则气治,短则气病”,就这个意思。如果脉长,这里的长可能是指正常,不是指它超过寸关尺的范围。就是说如果脉能够条达,说明气治;相反,如果这个脉短、脉的长度不够,那么说明气病,气什么病呢?我们等会儿再说,它可能是气虚,也可能是气郁。这是关于长短的一个判断,在临床上确实容易被误诊和忽视。


下面讲讲第三个,曲直。我目前在别的书上很少看到曲直这个说法,这是姚荷生先生提出来的。他说脉的形状,除了大小、长短,还有一个概念叫曲直。曲直反映的是脉管的一个形状。像我们在座的各位脉都是直的,说明气血的路径是条达的。但是,如果我们看老年病,是不是发现很多老同志的脉不是一条直线,是弯曲的,弯曲说明路径不畅。所以我们经常说,肝阳化风则脉挺直,痰阻经遂则脉道曲。特别是有些同志原来血压比较高,脉比较急的,吃了降压药或者中风以后,这个脉就会变弯曲。中医认为这个“曲”就是因为他的脉道阻滞,也许是有痰,或者是有瘀阻滞了脉道。这个在老年病里面有一定的依据。


到这里呢,我也就把脉的形状特征跟大家介绍完了。


4
脉势的特征

下面我们介绍第四个特征——脉势。脉势是指一个趋势。周学海说,“起伏于指下而动者,势也”。具体来说包括强弱、软硬、利滞三个特点。我来介绍一下。


现在看第一个,强弱。强弱就是指脉搏的力度。中医认为脉的力度跟气血的强弱有关。如果说阳气推动有力,脉就比较强;相反,如果阳气推动无力,脉就比较弱。所以,脉的强弱,在生理上跟气血的强弱有关,在病理上,它跟病机的虚实有关。中医有句话叫有力者说明邪气实,无力者说明正气虚。但是在这里我也要多说一句,这个都是指一般情况,不代表特殊情况。特殊情况下有力也可以表示虚的。《金匮要略》说,“脉大为劳”,但是那种是特例,我们这里讲的是常例。


下面讲讲第二个,软硬。脉除了有力度以外,还有一个特点——软硬,就是脉管的软硬度,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紧张度。脉管的紧张度跟什么有关呢?跟气血的刚柔有关。在病理上,它反映了病机的亢抑。如果病机比较亢奋,脉管往往比较紧张;相反,如果病机比较抑郁,这个脉管就比较柔软。所以,比如说在临床上肝气有余的病人,脉就比较紧,或者比较弦,像这个紧、弦,它都是一个比较硬的脉;相反,如果我们的脾气不振,脉就比较软。在这里还要稍微注意下,强弱跟软硬是不同的。强弱反映的是心脏泵力,软硬反映的是血管张力。讲到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我喜欢用现代医学的知识来解释中医的一些现象。现代医学认为,动脉中间是有个肌肉层的,西医把它叫平滑肌。既然动脉中间有肌肉,这个肌肉一定有好多种状态,它是收缩的?紧张的?还是松弛的状态?古人为什么说怒发冲冠呢?人生气的时候整个肌肉都紧张了。相反,为什么舒坦的时候人就觉得很松,因为肌肉放松了其实脉和我们气血的刚柔特别有关系,所以说脉有个紧张度。我把年轻人的脉和小孩的脉,小孩的脉以后你们仔细把一把,小孩的脉基本上都是偏柔软一点,而老年人的脉多数偏硬一点。我们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像自来水管一样,你用了十多年、二十年,它的弹性摸上去是不是会下降?新买的管子摸上去是不是要比较柔软一些?所以说,软硬主要是反映血管的紧张度。其实我个人认为很多疾病其实都是人类自然要得的病,早晚要得。我举个例子,比如说中风,我认为中风就是所有人早晚都要得的病,只要你活得够长,你一定会得。为什么?血管用了这么多年,它的软硬度肯定越来越差,再说脑袋的血管压力又比较大,用的时间长了,早晚有一天要爆裂,就跟我们的自来水管一样。所以说,如果认识到这种状态,将来年纪大了,我们的心态可能会更好一点。所以说,我们为什么都要注意养生,养生就是让疾病晚点到来,但是如果不到来,又不正常,所以我们就不要去追求长生不死了。好了,软硬我们讲到这里。


下面讲讲第三个,利滞。利滞是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血液的流利度和血流的通畅度。中医认为它跟气血的往来有关,在病理上它反映气血是否畅利,这个跟现代医学的研究也是不谋而合的。我们现代医学认为血液的成分很复杂,有血浆,还有血细胞,还有脂类的物质,还有很多复杂的物质,我个人认为血液的成分其实可能跟我们中医脉的利滞有关。我上课的时候打了个比方,比如说一个柔软的水管,如果我让自来水在里面流动,你们用手去感觉,它应该还是比较畅利的,就是在你指下可以感觉到有水在往下流,比较流利。相反,如果我在里面加的不是水而是机油,你们再去感觉,可能会感觉它流得非常滑利,指下你抓不住的。相反,如果水管里面流的是泥浆,你们再去摸什么感觉?是不是就是涩滞的感觉?真的,我就把过这样的涩脉,涩到什么程度?那真的是指下像飞沙走石,感觉有形状的东西在你指下咕噜咕噜流过去,那不就涩了吗?这是典型的涩。所以,这里的利滞主要是指气血的流利度。


好,到这里,我把脉象的特征跟大家介绍完了。大家发现没有,我们讲了位、息、形、势,每一个都有三个特征,总共12个特征,多不多?如果在座的同学以前没有学过,我觉得对你来说已经够多了,你要把它背下来不容易。但是我要反问一句,如果你连这些脉象特征都不知道,你说你把脉能够把出这些特征出来吗?肯定难。你的脉诊水平能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呢?应该也比较难。所以说,脉诊特征非常多,都是客观存在的特征,我们基本上也可以用来反问那些彻底否认中医脉诊的人,因为社会上有不少反中医的同志,他说中医脉诊都是骗人的,脉都是从心脏分出来的两根血管,还分什么左右啊?还谈那么多有什么意义啊?我告诉你,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影响脉象的因素不仅仅是心脏、血管,它的影响因素很多。既然脉有这么多特征,这些特征肯定有意义。所以说脉诊用得好,肯定是有价值的。关于脉象的特征,我就介绍到这里。


5
微甚与兼独

下面我们介绍脉量,也就是说主纲介绍完了,我们介绍一下它的一个辅纲,微甚与兼独。我们先来看微甚,这个比较简单。微甚其实就是一个量,微是指稍微,甚是指甚加。刚刚我们也说了,中医没有一个标准,比如说脉浅,也没办法用尺子来量,比正常浅了多少毫米、多少纳米就算浮呢?深了多少毫米就叫沉呢?没有。中医只有一个模糊的指标。比如说脉浅,我们大致把它分为三层。比如说浮浅,什么叫浮浅呢?脉象稍稍显于皮肤就叫浮浅。还有种脉叫稍浮浅,就是说脉显于皮下肉上,也就是说手指轻轻放在皮上还感觉不到,要贴住皮肤,按到了肉上的时候才感觉得到。还有脉浮甚,脉显于皮肤之上,临床上是有这种脉的,你不用把,病人手一伸出来你就看得到他的脉在在跳动,像这种脉我们可以把它叫浮甚。所以这就是一个量变。有句话叫量变决定了质变。量的不同反映了病邪的轻重。


我们有些医生在临床上描写脉象,就是用几个字,脉弦、脉滑、脉涩、脉浮,如果你描写脉象基本上就用这种语言来表达的话,我觉得你的脉诊水平应该还是存在问题的,为什么?你居然没有量的描述。浮甚、浮浅、稍浮浅是不同的,它们的意义是有区别的,这能够决定你是应该用麻黄汤还是用葱豉汤就够了。我经常说,我们治病跟打仗一样,敌人只来一个人你没必要派一个师过去,敌人派一个师过来你也不能派一个排过去打。我们说杀鸡不能用牛刀,那杀牛你也不能用鸡刀,这是一个道理,所以描述脉象一定要有量的观念。


我再举个例子,比如说脉弦,遇到弦脉如果你就写个脉弦也有问题,因为正常人在春天就应该是弦脉。但是古人是怎么形容的?古人有量的概念。《内经》是怎么形容形容生理之弦的?“如揭长竿末梢”,这句话的意思是,摸到竹子的尾部那一段,虽然有点硬,但还是比较柔软。《内经》怎么形容病理的弦?“如循长竿”,摸到竹子中间来了,这个时候就点硬了。如果再弦一点我们怎么形容?《内经》有句话叫“劲急如新张弓弦者死”,就是如果脉弦到像个拉紧的弓一样,《内经》认为这太弦了,弦到没有了胃气,所以它是死脉。古代还有最弦的脉,怎么形容的?“如循刀刃”,就好像摸在刀刃上一样割手,这个脉肯定也是非常弦的。所以,量反映了病情的轻重。我希望以后我们在描写脉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形容词来描述脉象的量。


下面我们介绍第二个,兼独。兼独讲的是一个关系,一个什么关系呢?第一个是兼夹关系。什么叫兼夹关系?就是说脉象特征的立体组合,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脉象。这句话意思是,任何一个脉象都一定有四个特征——位、息、形、势。无论是什么脉,都有位置、形状、快慢、脉势。所以任何一个脉象都是位、息、形、势的组合,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脉象。我们就把这个叫做兼夹关系,它的位、息、形、势必须是相兼的,不可能单独存在,没有一个只有位置没有脉息的脉,也没有一个只有脉形没有脉势的脉,四者缺一不可。


但是,虽然有兼夹,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它们应该有一些独现关系。这个独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形象之独,一个是部位之独。什么叫形象之独呢?它是指脉象仅仅在某一特征出现异常,就叫形象之独。这里我特别有体会,举个例子,比如说脉但弦,这什么意思?脉但弦是说它的哪个特征出了异常?我们刚刚讲了那12个特征中哪个特征有问题了?其实这个脉但弦就是我们刚刚讲的软硬。这个脉拉的比较紧,它就是这个地方出了异常,但是注意了,它别的特征都正常,什么意思?比如它的脉位不浅不深;它的脉息不快不慢很整齐;它的脉势不大不小,力量适中,它就只有一个异常,那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脉叫弦脉。所以我经常说,当我们说一个脉是弦脉的时候,其实是有丰富的内涵的,它省略了脉位、脉形、脉息的描述。这个形象之独是我们临床当中用的最多的,它就是某一特征出现问题。第二个是部位之独。部位之独就是说寸关尺三部中某一部出现了异常。张景岳有一句话叫“独处藏奸”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如果说三部中某一部出现异常,那就说明这一部可能有问题。我个人认为,在临床上出现部位之独,对应脏腑有疾病的准确性是比较高的。比如有些患者的关脉独弱,那就提示什么呢?我们要看是左关还是右关了。如果右关独弱,一般来说这个人脾胃是比较虚的。比如说右尺独弱,那肯定说明他的肾阳是偏虚的。这个意义还是比较突出的。


这是关于形象之独和部位之独,这里我再举个例子,脉数,比如患者心跳100次,是不是一定有热呢?不一定。但是如果我说这个脉是一个数脉,那我省掉了什么东西?我省掉了它的脉位、脉形和脉势,脉位不浅不深,脉形不大不小,脉势力量是正常的。如果这样的一个脉,大家说它主什么病?那毫无疑问它就主热证,因为它除了脉息别的都正常。这就是一个形象之独。但是,刚刚说了,别的都正常,就是心跳快,我就可以把它叫数脉。但是如果除了心跳快以外,别的特点也有问题,那你不能说它是一个数脉,你只能说它是一个兼夹的脉象,它除了数还有别的特征的异常。


所以讲到这里,我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我前面讲了这么一个多小时,如果大家真的深刻体会了这句话,我可以说,前面一个小时的课你没白听。至少可以说,你也是懂了的。哪句话呢?总而言之,任何一个具体的脉象,都是位息形势在微甚兼独上的特定组合这句话能理解吗?无论你什么脉象,都是位息形势在微甚兼独上的一个特定组合。如果我们把位息形势、微甚兼独这些特征掌握了,是不是可以达到一个化繁为简的作用?用这个方法分析,无论是什么脉,不就都是这些特点的组合吗?当然如果有兴趣的话,你们回去也可以做一个功课,把你们现在学到的28个脉象,都用这个方法去分析一下。


我这里给大家讲一个稍微难点的脉象,比如说紧脉。你们看紧脉哪些特征有问题?脉位和脉形都没有问题,脉势肯定有问题,脉紧张,脉息呢?我觉得有部分紧脉的脉息可能会比较快。如果就快慢而言,紧脉其实是一个跳得比较快的脉,但是张仲景为什么不说脉紧数呢?因为这个脉紧的特征太突出了,以至于他把别的特征就都省掉不写了。就好像我们认人一样,某个人的一个特征太突出了,我们看到他就会想到他这个特征,甚至我们第二次见到他的时候也只记得他的那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所以我经常说,我们用麻黄汤的时候千万不要数心跳,发现病人心跳跳到100次,觉得那是热证,感觉不能用麻黄汤,那就麻烦了,那你这一辈子都用不上麻黄汤了。我希望大家好好理解一下这句话。


到这里,我们把脉诊的一个心法,也就是脉象的特征已经跟大家介绍完了。如果大家有兴趣,能够把这些特征都记在心里,剩下的就是怎么去把这些特征体现在手上。那么怎么体现在手上呢?我们先休息一下,我们等一下再来讲怎么样操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