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书与中华民族图法典籍失传之谜

 昵称睢州学人 2017-10-31

水书与中华民族图法典籍传之谜

                    睢水文化研究会  胡进才

 

核心提示:按照历史记载,夏禹在会稽大会群臣时万国来朝,而到了商汤征葛伐夏尚有一千余国,周天子在镐京大会群臣诸侯时,还尚有九百余国。如此众多拥有各自图法典籍的诸侯国,有没有把图法典籍保存至今的呢?这就是今天本文所要揭示的《水书与中华民族图法典籍传之谜》。

 

据《吕氏春秋·先识》篇记载:夏朝太史,有一个叫终古的人,见夏王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朝的内史,有一个叫向挚的人,见商纣王迷惑,载其图法奔周;晋朝太史,有一个叫屠黍的人,见晋公骄无德义,以其图法归周。”从以上史籍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作为远古时代国之重器的图法与典籍,每个诸侯国都大同小异的保存着这些各自不同的图法与典籍。

关于中华民族图法典籍的起源,最早的历史记载是《易经》的彖辞,那大意是说: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伏则观法于地,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可见,中华民族的图法与典籍起源于伏羲氏所画的八卦伏羲氏所画的八卦,被后人称之为《河图》、《洛书》。河图也罢,洛书也罢,这些都起源于后人对《易经》的研究。关于《易经》的起源,《周礼》上说:夏曰《连山》、商曰《归藏》、周曰《周易》。而易经的图文法式,后人有伏羲氏的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及其文王八卦图等。可惜这些后人的研究很难让我们再窥见到远古时代图文法式的原貌了

无论伏羲氏的先天八卦图也罢,后天八卦图也罢,文王的《周易》八卦图也罢,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古人视为瑰宝的所谓图法典籍,就是观象授时的历法符号及其由此而记录的宗族图谱排序。这正是今天水书历经数千年岁月沧桑传承下来的核心内容。据藏匿和传承了数千年图法典籍的水族先民们称,这种最为古老的原始文化典籍,发源于中原地区远古的睢水流域,因为,数千年来,自称睢家崽的睢族先民们,一直流传着喝睢水,成睢人”的口号,他们并把水书称之为嘞睢

睢水的“睢”字,许慎《说文解字》释义为,从目,圭声,仰视,向上看之义。按照这一理念,我们把相关的甲骨刻符叠加在一起,不难看出,甲骨文中“睢”字的构形,为眼目的目(目)与鸟尾的尾(hui合文。这在现在的人们看来十分荒唐,可是,一旦我们翻开徐中舒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典》,认真审视一下相关的甲骨刻辞就会理解个中的奥秘了:

 

从这些甲骨文字的刻符中我们不难发现,“睢”字,其造字构形与蜀()、易()二字同构或体。很显然,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发掘出土的人长、目鸟长目等神秘不解的青铜彝器,也同样是因血缘关系的裂变繁庶,流徙至此的先民领袖们,对祖先仰则观象于天,把太阳比做神鸟的卜、巫文化的光大与张扬。远古先民们观象授时的卜、巫刻符,就是图法圣典。这些神圣的图法圣典,正是远古先民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每个邑聚、方落的族群用生命和鲜血祀与戎誓死捍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也是甲骨刻辞、水书、籀、篆、隶等中华语言文字象形、会意、形声体系的由来。

远古睢水流域的睢族先民们是何时何地,携带着这些图法典籍远徙云贵高原的呢。据众多甲骨文研究资料考证:殷商前期王畿附近的诸侯方国“其中有地望可考的主要有应方、杞方、盂方、息方、温方等。”所谓方就是现在的国,现在我们称国先商时期方。我以为盂方应是睢族人的文化发祥地,是水书文化传承的质点。“所谓盂方者,乃殷东方之国也……地在河南睢县。睢县,因睢水而得名。离此不远的杞县,就是远古时期的杞国也即杞方。无论远古时期的盂方或杞方地望都在远古时期睢水流域的源头。杞方,被三千多年前的周武王勘为定为夏墟,即夏禹的古之邑方。我们翻检以下历史典籍,不难发现:盂、禹、于、虞在远古时期音同字通。盂方,在徐中舒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典》中,担当的是先商王朝最重要的一个职方——祭酒。

祭酒,是时应是由卜而巫,中华民族天文历法起源和传承过程中退居于卜之后的大巫,其角色仅次于卜与王的最高权威。在酒的释义中,甲骨文字典中例举了两条:其一, ,甲子卜宾贞桌酒在病不从王;其二,,在酒盂田受禾。翻译为先在的话,那大意是说其一甲子这一天,有一个叫宾的卜臣,贞卜后得出结论说,王现在有病不能一同进行酒祭;其二盂国的田地获得了大丰收,现在可以造酒了。

这个盂国在先商位置显赫,在春秋时期的周初同样位置显赫,有大盂鼎铭文为证。大盂鼎铭文白话译文大意是:九月王在宗周册命盂。王说:“盂,你要辅助我主管军队,勤勉而及时地处理赏罚狱讼案件,从早到晚都应辅佐我治理四方,协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民治疆土。赏赐给你一卣香酒、头巾、蔽膝、木底鞋、车、马;赐给你先祖南公的旗帜,用以巡狩,赐给你邦国的官员四名,人众自驭手至庶人六百五十九人;"赐给你异族的王臣十三名,夷众一千零五十人,要尽量让这些人在他们所耕作的土地上努力劳动。”王说:“盂,你要恭谨地对待你的职事,不得违抗我的命令。”盂颂扬王的美德,制作了纪念先祖南公的宝鼎,时在康王在位第二十三年。为什么这个叫盂的王公的先祖称南宫呢?打开《尚书》的开篇《尧典》,仔细阅读下面的这段话:“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李唐王朝时因讳李世民之民的忌讳改“民”为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郊),曰明都。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这个盂王的祖先南宫就是尧在位时主观天文历法的四位巫卜之一的羲叔所以称南宫。

有史料记载:这个盂之方国,在武丁时期曾受到商王的征伐。在卜辞中常见征盂之记载,如:……卜贞:旬无祸?王占曰:弘吉。甲辰且甲。王来征盂方。’(《甲骨文合集》3656)。这就为我们进一步了解甲骨文记载的先商以前无文字可考的历史传说提供了一些可靠的证据:即夏的历史其实是与先商王朝的历史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夏禹,其实就是先商的盂之方国或杞之方国。商汤的征葛伐夏,其实是伐盂或杞,盂、禹、于、虞在远古时期音同字通,无论夏盂、或虞夏其实和商王朝同宗共祖,是一个血缘脉系裂变而来的文化支系。《尚书》中的《舜典》一文记载夏禹和汤契都是舜的臣属。夏朝的历史排序,甲骨文出土后,早已被众多国学大师们质疑为后人杜撰的谎言了。尤其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通过他对甲骨文的研究,认为殷商先祖之一的上甲微是以日命名的第一人。自契以下多用时命名。以时为名是殷商之制。而夏后氏之世系的孔甲、履睽实为王亥、上甲微之后出。不仅夏禹一族以时命名,据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一书中考证:武丁时期的兽骨刻词(图版二十)就记载了一个贵族十一世先祖的私名,又商代晚期三句兵的铭文,也分别记载了七个或六个祖父兄的忌日(私名)。这些应当是以男子为世系而又有忌日私名的谱牒。水族先民们至今仍在使用的夏历及夏代历法,其实就是他们远古祖先从杞禹的睢水流域传承的图法的一部分。他们真正的远古祖先发迹之地,就在今之睢县的远古盂方。盂方先商时期在睢县,其后迁徙至商丘东的虞城,晚商时期又迁徙至禹(盂)县,商亡后奔周,就是被康王在位第二十三年册命的盂,有大盂鼎铭文为证。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这是殷商以降,直至春秋以前十分流行的政治制度。在这一制度下,我们不难发现,古人的灭国不绝祀的政治制度之本质就是,你这个方国失败了,臣服享王就是了,享就是纳贡,享服。商亡后一部分降服的盂族先民和其他贵族先民们一道奔周了,而另一部分顽固不化的,被周天子封祀于故土旧地也就不足为奇了。据水书研究家们称,周亡后,盂国的先民们在战国纷争的动乱中迁徙至百越,也许就是后来被我们讹传的夏禹大会群臣的会稽,后又遭大秦帝国一元正统的讨伐,经过秦将屠睢的追剿几经周折后在今天的云贵都柳江一带定居下来。为什么绞杀睢族先民的尉官叫尉屠睢呢?因为秦汉以前的政治制度的核心就是敬授民时,你敢专行历法,那是十恶不赦的。这和《尚书》的《胤征》篇:“惟仲康肇位四海,胤候命掌六师。羲和废厥职,酒荒于厥邑。胤候承王命徂征。”“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一个道理。

至此,我们可以大致断定睢族先民们的在睢水流域的发祥地应在盂国故里。他们所携带的远古图法典籍就是中华民族较早的夏时历。作为晚清西南大儒的莫友芝先生,在研究版本目录及金石学的考证中认定水书就是李斯篆刻文字前的最简古文。并吟诗以志曰:叔重古文换秦篆,十不存一苦酙铨。稍从乘马究虞寻,水书竹历参摩研。诗文大意是说:上古时代的虞国虽早已不存在了,但虞国流通的叫“桀马、桀正”的钱币铸有“虞一斤”的重量价格铭文,与水书文字颇有相互佐证之处。这正暗合水书与夏盂图法文字的渊源关系。行文至此,以国务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书抢救与保护专家组组长、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梁光华教授,在睢水流域的睢县,做文化古迹考察访问时所题楹联与我的和诗作结:梁教授楹联为:占卜求祥连周共易风情古,夏商流韵水汉同源文化昌,横批,睢水其昌。我和诗一首曰:文化一元兴睢水,卜巫鬼神共吉祥。水汉同源商后裔,夸父后羿射天狼。天狼星是先民们观象授时的一个星象分野。水族人民通过水书保留至今的夏历,其实就是远古中原地区盂国的盂历,水书,应是数千年前中华民族最为珍贵的图法典籍,虞夏书之盂国图法典籍的孑遗。

 

                                  一稿于201510

                       再稿于2017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