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的得到APP最近比较火, 火的的原因不是知识付费这个互联网风口, 而是因为知识有没有用的问题, 如果要精准一些说: 就是罗胖的得到模式是不是误导了学习者。 点爆这个事情的文章是《罗振宇的骗局!》。 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就是这种学习方法没有用, 或者说,这种知识的处理方式没有用。 文中提到一个观点非常符合我们的研究成果, 就是爱因斯坦说的:“未经思考的知识不是知识”。 这句话的本意就是知识如果不理解是不能应用的。 遗憾的是,当年的爱因斯坦和《罗振宇的骗局!》的作者, 都没有把如何思考或者说如何提高理解力作为关键点, 下面我们基于知识在什么情况下才会真实有用来分析一下: 什么是知识? 知识就是事实的本质、规律、现象的语言文字表现方式, 知识通过词汇和概念,意思和定义,关系和逻辑形成体系。 知识需要理解之后才能应用, 知识分为道理、原理、真理三种。 知识的理解是基于感同身受为基础的体悟, 一切没有体验过的知识都是不能应用的, 而体验必须要有真实环境为基础, 而真实环境有二种: 一种是内环境,也叫心理环境, 一种是外环境,也叫情景环境。 内环境分为两种: 一个是左脑环境, 一个是右脑环境。 情景环境分为两种: 一种是静态环境, 一种是动态环境。 所谓的思考就是针对学来的知识匹配真实环境的能力。 这种能力我们习惯叫理解力或者直接叫学习力。 过去习惯叫它为悟性。 这种能力属于人的底层能力, 是脑力的原始层的潜在能力。 要想从得到这个APP上学到实实在在有用的知识, 第一个需要解决的就是学习者的学习力问题。 我们换另外一个维度来看得到APP的问题, 知识的完整性! 知识要完整,需要有概念和逻辑, 得到的知识基本上都是概念,而没有逻辑。 没有逻辑的知识只能形成观点, 凡是观点都是片面的, 凡是观点都是不完整的, 不完整的知识基本上对大多数人来说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只有一些专业人士, 可以从观点中发现自己没有考虑到的角度, 从而提升自己的认知程度。 所以说, 得到不适合学习, 只适合领域内人士进行沙龙式交流, 我们再从知识的错误性这个角度来看罗振宇的问题。 知识的本源是经验, 所有经验都是从事实场景中积淀出来的, 事实场景通过我们用五觉接触之后, 形成各种各样的感觉, 感觉和原有认知比对形成感受, 感受的好坏形成情绪的喜恶。 从而形成情绪认知, 情绪认知形成观点, 观点形成观念, 观念就是对错标准的认知体系。 认知体系进行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形成知识。 凡是含藏情绪的认知都是主观的, 事实是客观的,是非我的存在。 大部分的观点性的知识都必然含藏有“我”, 这就是知识的错误性的根源问题。 什么样子的知识是正确的呢? 符合事实的知识是正确的, 凡是符合事实的规律性知识我们习惯叫它为原理, 凡是不以事实为依据, 以逻辑为依据的自圆其说都是道理。 所以说: 原理性知识就是正确的有效知识, 道理性知识就是错误的无效知识。 如何判断知识的正确性? 从理上来说, 真知识一定可以从事实环境中得到印证。 也就是说: 可以匹配到实际场景中去实证。 从做法上来说, 就是每个理都可以举例子, 这也是“举一反三”的本意。 如果你不是熟悉这个领域, 没有相对应的场景, 你可以先从这个理的每个概念定义入手, 搞清楚每个概念的本来含义, 然后在去实际真实情景中体验。 这就是陆游为什么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例如: 1、你是做企业经营的生意人, 先搞懂什么是:客户、顾客、消费者、用户这几个概念的不同。 2、你是做企业运营管理的管理者, 先搞懂什么是:经营、运营、管理、执行四个概念的不同。 什么是方向、什么是目标、什么是方向感、什么是目标感。 这些天天用到的概念都分不清楚, 思维怎么可能流畅和稳固。 每一个概念都需要一一去匹配真实场景仔细验证进行思考。 养成一个定义习惯, 学习力就会快速提高。 其实, 大众对于那些经常用到的概念都是只知意思不知定义。 只有精英才会注重概念定义, 只有专家才有定义概念的能力。 养成对常用概念定义的习惯就是快速成为专家的最佳捷径! 特别提醒: 一、本头条号是知识力的官方信息发布平台, 知识力只分享脑科学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具体方法, 主要集中在:悟性提升、理解力提高、学习力倍增上。 二、文章内容基于两个方向撰写, 一个是脑科技的理论概念和理论逻辑, 一个是网友的留言评论涉及到的新角度或答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