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味觉与调味——第一章 味的涵义

 Zhengdebing 2017-10-31

第一章 味的涵义

味觉与调味——第一章 味的涵义

一、味的概念

狭义:主要指食物刺激人类感官而引起的化学感觉(包括味觉、嗅觉)

广义:摄入口腔食物使人产生的各种感觉,主要是味觉、嗅觉、触觉等所具有的总的特性

更广义:食物在摄入前后刺激人的所有感官而产生的各种感觉的综合。它包括了味、嗅、触、视、听等感官反应而引起的化学、物理和心理感觉,是这些感觉的综合效应

味觉与调味——第一章 味的涵义

二、味觉

1.食物的组织结构

机械特性:具有硬度、凝结性、粘性、弹性、附着性以及组合了这些特性后第二次感觉的弹性、咀嚼性和胶性

几何特性:构成食物的颗粒大小、形状和微粒排列等有关的性质

触觉特性:指脂肪和含水量的问题

2.心理味觉

影响因素:色素、形状、用膳环境等

影响食欲的颜色:红色 促进食欲最高;橙色次之;黄色稍低;黄绿色更低;绿色略有回升,蓝色高一些,紫色差一点

3.化学味觉

四原味的假设,如图1

味觉与调味——第一章 味的涵义

三、呈味物质的数值的表示方法

1.阈值(CT)

定义:能感觉到该物质的最低浓度(mol/m3或%或mg/kg等)

各种味觉的阈值

味觉与调味——第一章 味的涵义

2.辨别阈

定义:某数值的刺激R0+ΔR时,才感觉出感觉的差别,把这个最低的时间的变化ΔR称为R0的辨别阈或差阈,缩写为DL。

一般刺激R0越强,辨别阈ΔR数值越小

相对辨别阈=ΔR/ R0

上辨别阈Δru和下辨别阈Δre存在着感觉较大和较小的正负两个方面。刺激偏向增加和刺激偏向减少的数值,分别称为“上辨别阈“和“下辨别阈“。若处于上下辨别阈范围之间的R0不能予以区别,此范围的R0称为不确定范围。

味觉与调味——第一章 味的涵义

3.等价浓度(P.S.E)

当比较两种味质不同的物质时,就某一共同属性达到同样的感觉的浓度,称为等价浓度。

四、影响味觉的因素

1.呈味物质的结构

甜味

味觉与调味——第一章 味的涵义

苦味

味觉与调味——第一章 味的涵义

无味

味觉与调味——第一章 味的涵义

2.温度

最适宜温度为10~40℃,其中30℃时味觉感觉最敏感。

在0~5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甜味、辣味的味道增强,咸味、苦味的味道减弱,酸味不变。

3.浓度

4.水溶性

溶解的速度越快,产生的味觉也就越快

水溶性大的呈味物质,味感较强;水溶性小的呈味物质,味感较弱

5.生理条件

幼儿对甜味的要求浓度越高越好;青少年喜欢低浓度的甜味;老年人比幼儿更喜欢甜味

对于酸味,从幼儿到成年,感受最适浓度呈下降趋势,而到了老年,对酸味感觉的最适浓度却反而俱增

儿童对苦味最敏感,老年人最迟钝

随着年龄的增长,味蕾对味的感觉会越来越迟钝,但这种迟钝不包括咸味

体力劳动者每天消耗的盐多,感到最适宜的咸味的浓度就越大,口味也就重

6.个人嗜好

我国南方地区喜甜;北方喜咸;西南喜辣;山西,食醋

7.饮食心理

盛夏,清淡

严冬,口味浓重

五、味的分类

1.单一味

2.嗅味

菜肴的香气来自两方面的呈味物质,一是原料受热后发生化学释放出的香气;另一方面是由添加的具有香味的调料形成的

辣味性香料有生姜、辣椒、芥末、胡椒、咖喱粉

芳香性香料:花椒、茴香、料酒、食醋、丁香、肉桂

脱臭性香料:大蒜、陈皮、香葱、食醋、料酒、麝香草

集调味、增香、除臭为一身的有:大蒜、陈皮、香葱、食醋、料酒等

3.复合味

双味:咸鲜味、咸酸味、咸甜味、咸麻味、咸辣味、酸辣味、酸甜味、香辣味、麻辣味

多味:鲜、辣、麻、酸、甜、香、咸,呈怪味

荔枝味:甜酸在前,咸鲜在后

茄汁味:咸鲜为主,略带酸甜

鱼香味:咸、鲜、辣、酸、甜

六、味的调理变化

1.味的对比

定义:又称味的突出,是将两种以上不同的味道的呈味物质,按悬殊的比例混合使用,导致最大的那种呈味物质突出的调味方式

例如:砂糖与食盐的比例大于10:1时可以提高砂糖的甜味;当比例小于10:1时,糖的甜度就会降低

2.味的相乘

定义:又称味的相加,是将两种以上同一味道的呈味物质混合使用,导致这种味道进一步加强的调味方式

例如:工业用95%的谷氨酸钠和5%的肌苷酸合成一种强力味精

3.味的掩盖

定义:又称味的消杀,是将两种以上的味道明显不同的呈味物质混合使用,导致各种呈味物质的味道均减弱的调味方式

方法

a.利用某些调味品中挥发性呈味物质掩盖

生姜中的姜酮、姜醛、姜醇

肉桂中的桂皮醛

葱、蒜中的二硫化物

料酒中的乙醇

食醋中的醋酸

b.利用某些调味品中的化学元素消杀

鱼体中的氯化三甲胺、金属碱性可加醋中和

4.味的转化

定义:又称味的变调,是将多种味道不同的呈味物质混合使用,导致各种呈味物质与本味均发生转变的调味方式

原因

a.原料及调味品中的呈味物质融合后产生复杂的化学变化,使原来的呈味物质发生味的改变

四川的怪味:将甜味、咸味、香味、酸味、辣味、鲜味类的调味品按相同的比例融合,最后导致似甜非甜、似香非香、似酸非酸、似辣非辣、似鲜非鲜、似咸非咸

b.生理上对味的感觉出现暂留现象

如喝完糖水后再喝清水,就会觉得清水也是甜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