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教南宗与南宗内丹学著作(一)

 hnhksyf 2017-11-01

 

盛克琦

 

 

“南宗”又作“南派”,“北宗”也作“北派”。丹家每云南宗创始于浙江天台张紫阳(984—1082),北宗创立于陕西咸阳王重阳(1112—1170)。其实张紫阳并没有开宗立派之意,虽传丹道诀法于石泰、刘永年等,薪传不断,但传播面并不大,影响也不广。一传石泰著《还源篇》,二传薛道光著《还丹复命篇》,三传陈泥丸著《翠虚篇》,四传白玉蟾著《紫清指玄集》等。直至传承到白玉蟾才在南方建立教团组织,初具规模,但是当时并没有“南宗”、“南派”之称谓。

 

王重阳在甘河镇得到仙人传授修炼真诀,于终南山“活死人墓”修炼有成后,去山东传道,先后传道法于马丹阳、刘处玄、王玉阳、丘处机、谭处端、郝大通、孙不二等七人,先后建立“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等会社组织,后统称“全真”,创立“全真道”。王重阳及其弟子积极创办教团组织,也无“北宗”、“北派”之名目。

 

南宋景定年间袁州(今江西宜春)人李简易,号玉溪子,遇异人授以丹道,著《玉溪子丹经指要》三卷,阐述《悟真》一派丹法。其卷首有《混元仙派图》,列举唐宋丹道派师承谱系,其间张紫阳至白玉蟾、王重阳、丘处机等都在其列,可见当时修炼丹道一派自称为“混元仙派”。

 

在其时由于政治上北方金元与南方宋朝对峙,南北方割据,虽然全真教弘教迅捷,但当时也仅仅传教北方,声势比较浩大;白玉蟾及其弟子彭耜等则布道南方,颇具影响。随着元朝政府的南进,政治上逐渐统一,宗教南北分峙的格局也渐进影响,以致交流、融合。然而宗派的合流,最初是谱系的融合和互相承认。

 

萧廷芝是白玉蟾的弟子彭耜的门人,其在《大道正统》中叙述道统谱系云:“一自三阳唱道以来,至于海蟾真人,传之张紫阳、王重阳。紫阳传之翠玄(石泰),翠玄传之紫贤(薛道光),紫贤传之翠虚(陈泥丸),翠虚传之海琼(白玉蟾),先生凡九传。又王重阳真人之所传,凡七传。其间潜通默会,旁出普度,未究其几千万人。……海琼而后,大道一脉归之鹤林先生,为往圣继绝学,为后世立法门。”其间南之张紫阳与北之王重阳相对举,南北之势已经形成。

 

李道纯本是南宗白玉蟾的弟子王金蟾(名景玄,字启道)的门人,入元后自称全真道士,加入全真道,是江南最早的全真道士。其弟子柯道冲在所作《玄教大公案序》中云:“自周汉以来,惟尹子嗣祖位,金阙帝君继道统,授东华帝君,帝君授正阳钟离仙君,钟传纯阳仙君,吕传海蟾刘仙君,刘南传张紫阳五祖,北传王重阳七真,道统一脉自此分而为二。”世称之“南五祖”、“北七真”当从此而立。

 

陈致虚(1290—?)师承全真教马钰一系,其在《金丹大要序》中说:“华阳、玄甫、云房、洞宾授受以来,……燕相海蟾,受于纯阳而得紫阳以传,杏林、紫贤、泥丸、海琼接踵者多;我重阳翁受于纯阳而得丹阳,全真教立,长春、长真、长生、玉阳、广宁、清净诸老仙辈,枝分接济,丹经妙诀散满人间。……我黄房公得于丹阳,乃授太虚,以传紫琼,我缘督子得于紫琼。”

 

由以上可以看出,南北宗教社团是在萧廷芝、李道纯、陈致虚等明智之士的不断努力下,逐渐实现合流和统一。可以说无论是宗教、文化,还是地域,消除对立,互相融合,最后统一是必然的趋势,是历史的定律。

 

元末明初文士宋濂(1310—1381)在《潜溪后集·卷之四·跋长春子手帖》中云:“盖自东华少阳君得老聃之道,以授汉钟离权,权授唐进士吕岩、辽进士刘操。操授宋之张伯端,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道光授陈楠,楠授白玉蟾,玉蟾授彭耜,此则世所号南宗者也。岩授金之王嚞,嚞授七弟子,其一即公(长春子丘处机)。余曰谭处端、曰刘处元(玄)、曰王处一、曰郝大通、曰马钰及钰妻孙不二,此则世所号北宗者也。”在《翰苑别集·卷九·送许从善学道还闽南序》中又讲:“宋金以来,说者滋炽,南北分为二宗;南则天台张用成(伯端),其学先命而后性;北则咸阳王中孚(王嚞),其学先性而后命。”

 

与宋濂同时代的王祎(1321—1372)在其《丛录》中云:“今也炼养、服食其术具传,而全真之教兼而用之。全真之名,昉于金世,有南北二宗之分,南宗先性,北宗先命。”

 

从宋濂与王祎的记载看,大抵在元末明初“南宗”、“北宗”的称谓已经正式确立了。其后被明清学者普遍承袭其说,如明万历间胡应麟《少室山房笔谈丛正集》卷二十六《玉壶遐览一》云:“盖南北二宗之分,实自宋南渡后,而皆始于吕岩。岩得道钟离权,权得之东华少阳君。南宗自岩授刘海蟾操,操授张紫阳伯端,伯端授石翠玄泰,泰授薛紫贤道光,道光授陈泥丸楠,楠授白海琼玉蟾,玉蟾授彭鹤林耜,此所谓南宗也。北宗自岩传王重阳嚞,嚞传马丹阳钰及妻孙不二,钰传谭长真处端、刘长生处玄、丘长春处机,此所谓北宗也。”

 

也可以看出,这仅仅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区分南北道教流派的称呼,而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道派”或“宗派”。

 

 

南宗自张紫阳著《悟真篇》以来,法嗣多有著述传世。紫阳一传石泰著《还源篇》,二传薛道光著《还丹复命篇》,三传陈泥丸著《翠虚篇》,四传白玉蟾则著述丰富,后人编有《白玉蟾全集》传世。


张紫阳传至白玉蟾之间,徒裔基本较少,呈一种自由的隐修状态,不被人广知,更没有教团组织形成。白玉蟾之后,南宗的修炼内容和传授形式为之一变,内修丹道,外行雷法,斋醮设仪,名声大噪,引来四方修士从之求法,因之南宗道法得以普传。据考证,能知白玉蟾弟子之名者有四十余人,计有彭耜、潘常吉、留元长、林伯谦、谢显道、王金蟾、方碧虚等等。其中彭耜之门人萧廷芝著有《金丹大成集》,王金蟾门人李道纯著有《中和集》,以及翁葆光《悟真篇注释》、方碧虚著《碧虚子亲传直指》、龙眉子《金丹印证图》等等,汇聚成一个蔚为大观的“南宗丹经”体系。

 

南宗丹经著述广博,卷帙浩瀚,散见于《道藏》。近世以来,南宗丹经缺乏系统梳理,即不利于学界的研究,也不利于丹道爱好者得阅读。本编汇集南宗丹经为一册,名之曰《南宗仙籍》,以献诸学界、教界和广大丹道爱好者。书中所选取的资料系以广义南宗而言,非窠臼于一脉之传承。因此本书资料即有南宗传承之法本,也有丹道理论相近之丹书。同时由于南宗丹经著述非常丰富,故本书取材仅限定宋元间存于《道藏》等文献,不做最广泛的收集。


悟真篇注 

薛道光 注

 

1、《悟真篇》,北宋张紫阳著。张紫阳(983—1082),名伯端,字平叔,号紫阳、紫阳仙人,后改名用成,世称“悟真先生”,又尊为“紫阳真人”。北宋时天台人。自幼博览三教经书,涉猎诸种方术。《悟真篇·序》有:“仆幼亲善道,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后于成都遇仙人(或谓刘海蟾)授道,著有《悟真篇》、《青华秘文》、《金丹四百字》等。元丰五年(1082年)仙逝,留有《尸解颂》云:“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通融。”清雍正年间封“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

2、《悟真篇》在道教内丹学中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与“万古丹经王”《参同契》相媲美。自宋朝以降,《悟真篇》注释版本甚多,纷陈各家丹道之学,蔚然汇集而成“悟真学”。本丛书已经搜集历代《悟真篇》注解十二种点校编辑成册,名为《悟真抉要——道教经典〈悟真篇〉注解集成》出版,研究“悟真学”者,可以参考之。

3、本篇所收录的《悟真篇注》是署名“薛道光注”本。“薛道光注”本,自元朝以来,颇有争议。元人戴起宗判“薛道光注”是“翁葆光注”之讹,作有《悟真篇注辩》。今人杨立华先生撰《悟真篇薛注考》,力证“薛道光注”本的存在,可资参考。

4、笔者所寓目之“薛道光注”有二个本子,一是元人陈致虚本《悟真篇三注》,题“紫贤真人薛道光注”,已收录《悟真抉要》之中;二是《古今图书集成》本,题“薛道光注”。因《悟真抉要》未收,故附于本书之中。

5、本篇以《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第二百九十七卷·静功部汇考五》所收《悟真篇》薛道光注为底本,参校以《悟真抉要》所收录的《悟真篇注疏》之翁注和《悟真篇三注》之薛注。

 

南宗仙籍——道教南派内丹修炼典籍汇编

 

作者:宋·张伯端等    编校:盛克琦 果兆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