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浅谈经方“半表半里”概念

 ll无为 2017-11-01
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浅谈经方“半表半里”概念
张月华
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内蒙古乌海  016000
摘要:目的: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解析经方的“半表半里概念”。方法:以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六经辨证归属解读经方的“半表半里”概念。结果:按照六经辨证柴胡桂枝干姜汤为半表半里阴证。结论:半表半里是经方的重要概念之一。半表半里的阳证为少阳病,半表半里的阴证为厥阴病。
关键词:柴胡桂枝干姜汤;半表半里
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半表半里是经方的重要概念之一。明确提出“半表半里”一词,始自于宋代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伤寒论》中对“半表半里”的相关论述见于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张仲景在创造性地提出半表半里病位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了半表半里的治法,即不可汗、不可下,只能“和”之。胡希恕老先生认为,表阳证即太阳证,表阴证即少阴证,里阳证即阳明证,里阴证即太阴证,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证,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证。要研究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治,关键要辨析本方证是半表半里阳证还是半表半里阴证。
     1  对半表半里证治的理解
   正邪相争学说是中医的重要理论之一。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观点已被大家熟知。在《伤寒论》中,也大量采用了正邪相争学说。机体发病与否,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结果。如邪气与正气相争于表,则表现为表证。“发热恶寒,发于阳也”是太阳病,治以麻黄汤、桂枝汤类辛温解表剂;“无热恶寒,发于阴也”是少阴病,治以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等强壮解表剂。
    对于正邪相争于表,正不能胜邪的,则邪气入里。如《伤寒论》第97条所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也说明疾病的相传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伤寒论》成书前,《伤寒论》之前以表、里分病位,即认为病不在表,即在里。故治疗时,常汗之不愈则下之,《伤寒论》一书中就批判了这样的陋习。事实上,在表、里之外,还有一个病位在半表半里的情况。
    六经辨证由八纲辨证发展而来,表、里、半表半里为病位,寒热、虚实为病性,阴阳为主纲,在半表半里的病位上,存在着阴、阳不同的证。将六经与八纲一一相应,则半表半里的阳证为少阳病,半表半里的阴证为厥阴病。以三阳病为例,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以三阴病为例,则少阴为表,太阴为里,厥阴为半表半里。
   对于少阳半表半里,历代提出诸如“少阳枢机”,甚至还有三阳合病(太阳、少阳、阳明合病)治从少阳的观点等,都表明了半表半里病位承上启下的重要性。
    正因为病邪传入半表半里的原因是“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即正不胜邪,故在半表半里的治疗,就需要顾护正气,防止邪气进一步深入,故少阳病的方剂小柴胡汤中,有人参、大枣、甘草、生姜。厥阴病的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中有桂枝、干姜、甘草,乌梅丸中有干姜、当归、人参等。
    2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当属半表半里阴证
《伤寒论》原文147 条指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
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⑴从文中可以看出,虽是伤寒,但用汗法不解,又认为里阳证用下法仍不解,汗下致津液伤损,见胸胁满、往来寒热、心烦,已是半表半里证。
那么,是半表半里的阳证?还是半表半里的阴证?阳证则口苦、咽干、目眩;阴证则小
便不利、渴而不呕;故知证属半表半里阴证,仲景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半表半里,温化
水饮。
《伤寒论》原文148 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
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
 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⑵
从原文可知,此为半在里半在外的阳微结证型,有用小柴胡汤的可能。正如《伤寒论》
230 条所载:“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成无己说:“阳明病,胸满,不大便,舌苔黄者为热邪入腑,可下;若胁下鞕满,虽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为邪未入腑,在表里之间,与小柴胡以和解之。”冯世纶教授认为,“若津液伤得严重,出现阳微结,下寒明显,则呈半表半里阴证”,⑵半表半里阴证之阳微结当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3  讨论  半表半里为诸脏器所在,病邪郁结则往往影响某一脏器、或某些脏器,所以证情复杂多变,不似表证、里证为证单纯,故不似表证、里证那样可以提出简明的概括性提纲。如少阳病的提纲症“口苦、咽干、目眩”亦只是提出简明的概括特征,对于半表半里的阳证来说,这个提纲是不能完全概括的。同样,对于厥阴病而言,厥阴病的提纲条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同样是不能完全概括的。因此,临床有时候并不能够根据条文提纲来判断是否属于半表半里证。这时可以采取排除法,即排除了病位在表、在里,就可以判断出是半表半里之证,再进一步结合寒热、虚实的情况,可以判断出是偏于阳证的少阳病还是偏于阴证的厥阴病,然后再进一步辨方证。
参考文献
[1]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7
[2] 冯世纶.胡希恕研究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三十年解读. 中国中医药报,2015,6
[3] 田雨和. 柴桂干姜汤与厥阴阳微结.中国中医药报,2015 ,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