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有哪些?

 方远图书馆 2017-11-01
冯京(1021年—1094年),字当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北宋大臣。曾祖时南迁粤西之宜山龙水(今广西宜州市),至祖父时落籍江夏(今湖北武昌)。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己丑科状元。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历官翰林学士、扬州、江宁知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知亳州、成都等地。宋哲宗即位,累官宣徽南院使,以太子少师致仕。

  绍圣元年(1094年)去世,年七十四。追赠司徒,谥号“文简”。冯京著有《灊山集》,今已佚。

  趣事

  错把冯京当马凉

  冯京能“三元及第”,的确十分不易。参加科举考试,不仅要应付试卷,还要对付朝廷官员的腐败弊端,这就需要付出许多额外的智慧,是今天高考所不能比拟的。殿试是在朝廷里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谁若中了状元则前途无量了。冯京参加的那次殿试,要命的是对手中有大臣张尧佐的外甥石布桐。而张尧佐是皇上最宠爱的张贵妃的亲伯父,他志在必得,一定要将状元帽戴上外甥脑袋,早在考前便做了许多手脚:他以重金收买了监考,阅卷官员,要他们务必将石布桐取在第一名。枪打出头鸟

  为阻止别的考生冒头夺魁,张尧佐要“枪打出头鸟”了,他请法师预测状元到底出在谁家?法师说会出在冯家。张立即找到试院登陆官,吩咐如果有姓冯的报名,一律不准列入准考名册和应试名单。企图将竞争对手扼杀在报名环节。冯京得讯,苦思冥想,决定改姓名报考,他把“冯”字的两点移到“京”字旁,“冯京”便变成“马凉”了。殿试结果一公布,“马凉”高中第一名,成了状元。宫廷里,“马凉”中了状元,百姓中,众人却知道中状元的是“冯京”。千人朝拜

  于是民间便有了“天下中冯京,天上中马凉”,“张氏权威无用,不中冯京中马凉”之类黑色幽默了。“错把冯京当马凉”也成了一句有名的谚语。冯京三元及第、名闻天下了。但对生养自己的家乡龙江、宜州却始终一往情深。一次宫廷宴会,宋仁宗问起冯京家乡情况。冯京自豪作答:“我的家乡头戴平天冠(天门拜相山),脚踏万年河(龙江)左手攀龙角(龙角山),右手搬骆驼(骆驼山),前院九龙来戏水(九龙山),后院龙尾通天河(天河县即今罗城县),日间千人朝拜(千人到宜山庙上香),夜里万盏明灯(从破漏茅屋顶看见万颗星星)。” 皇帝听得兴致勃勃。大笑曰:“好家乡!宜山真是地灵人杰的好地方啊!”冯京山

  现在藤县县城有“冯京山”,系其父冯式之墓,旁有三元亭,冯氏后裔为纪念冯京于1947年而建。“三元亭”匾额是原国民党广西省主席黄旭初题,冯璜题写亭记。李宗仁写有“梓乡亦有三元,世泽榕门同景仰;云树犹留抔土,家声华彩有光辉”;白崇禧写有“云路扶摇,玉笋班行列第一,天衢声价,彤墀爵秩历朝三。”的对联。而广西宜州亦建有冯京公园,以寄托宜州人对冯京的纪念。

  有《宋史·列传第七十六·冯京》记载。


  第九位:王岩叟

  王岩叟(1043-1093),字彦霖,大名清平人(山东省临清市)。宋朝状元,书法家,论著家,朝廷重臣。

  曾任监察御史、侍御史、吏部侍郎、开封府知府、左司谏、起居舍人、中书舍人、枢密院直学士签书院事等职。

  王岩叟的一生才学和功业受到了当时同僚及史学界的高度评价。大史学家司马光以王岩叟进谏无隐而称之曰,“吾寒心栗齿,忧在不测(我时刻担心,怕你有什么不测),公却处之自如,至于再三,或累十数章,必行其言而后已(数次上书,非要让皇上听了你的话不甘休)。”

  王岩叟一生为文甚多,其文“语省理该(言简意赅),深得制诰体(宫廷行文文体)”。同时也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著有《易诗春秋传》《韩魏公别录》。传世墨迹有《秋暑帖》、《与知府安抚左丞资政札》、《尺牍》等

  辽代一名

  第十位:王棠

  (辽朝“三元”状元)

  王棠王棠,涿州新城(河北涿县一带)人,字号、生年不详。卒于辽道宗大安末年(1094)。辽兴宗重熙十五年(1046)丙戌科状元。

  博雅好古,善属文。乡贡,礼部、廷试皆第一,是辽朝的“三元”状元。中状元后,累迁上京(今内蒙古巴林旗一带)盐铁使,曾被诬受贿入狱,后查无实据,被释放,迁为东京(今辽宁辽阳)户部使。

  大康二年(1076),辽东饥民多有饿死者,王棠力请朝廷赈恤,被采纳。大康三年,入为枢密副使,拜南府宰相,后病逝于任上。

  王棠为政练达,临事勤勉不怠,在任期间,法度修明,颇有政绩。

  金朝一名


  第十一位:孟宋献

  生卒年不详。曾连中三元。开封(今属河南)人,字友之,号虚静居士。

  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癸未科状元。高中后不久,因母亲病逝,哀伤过度,在服丧期间病逝于家。

  元代一名

  第十二位:王崇哲

  生卒年不详。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人,字元举。

  元至正八年(1348)左榜(即汉人、南人榜,考题较难)状元。在历史上无甚功勋。

  明代两名


  第十三位:黄观

  黄观(1364~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池州府贵池县清江金墩(今安徽省池州市平天湖风景区清溪街道上清溪联盟村,今为联盟社区)人。

  中国历史上两个“六首状元”(即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之一(另一个人是清朝的钱棨,但据《吴县志》(卷七十一)记载,钱棨曾多次参加童试,但都落榜。

  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他才以第一名考中生员,接着参加乡试,却又是连连失利:六进考场,六次落榜。

  至乾隆四十四年47岁(1779年)才中乡试第一名解元。而黄观一口气考完,27岁即中状元。)因行贷至池州家贫不能归其父黄古遂赘居许家,故从许姓。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黄观请奏于廷,经帝恩准遂复原姓。

  《明史·列传第三十一》《立斋闲录》《名山藏卷》都有记载黄观的情况。


  第十四位:商辂

  商辂(lù)(1414年3月16日—1486年8月17日)明代首辅。字弘载,号素庵,浙江淳安人。

  商辂是明代近三百年科举考试中第二个“三元及第”(同时获得解元、会元、状元)(第一个是黄观,被朱棣除名。所以又说商辂是明代唯一“三元及第”),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历官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

  卒谥文毅。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等。

  清代两名


  第十五位:钱棨

  (清朝六元状元)

  钱棨(qǐ)(1734~1799),原名起,后因避唐代诗人钱起同名,遂改为现名“棨”,字振威,号湘舲(或作“湘灵”),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人。

  他也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六元状元”(即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之一(另一个人是明朝的黄观)。

  ,乾隆非常欣赏他的文卷,在他的试卷上写了“第一甲第一名”六个鲜艳的朱色大字。这样他就成了连中三元的状元。乾隆帝亲自作《御制三元诗》庆贺钱三元的出现。其诗云:

  龙虎传胪唱,太利晓日暾。

  国朝经百载,春梢得三元。

  文运风云壮,清时礼乐蕃。

  载咨中四义,敷奏近千言。

  讵止求端楷,所期进谠论。

  王曾如何继,违弼我心存。


  第十六位:陈继昌

  陈继昌桂林临桂人。原名守睿,字哲臣,号莲史。

  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卒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由于陈继昌抱病应殿试而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声名大振。察考又得第一,故又有“三元及第”之称。他是中国科举史最后一位“三元”状元。

  陈继昌在翰林院修撰国史三年后,被派放外任。历任陕西、甘肃、顺天等乡试典试官。

  道光六年(1826)任会试同考官。道光十年后,历任山东兖州知府、直隶保定知府、通水河道巡察、江西按察使等职。曾任山西、直隶、甘肃、江宁布政使。

  道光二十三年,进京受道光帝嘉勉。

  道光二十五年,官至江苏巡抚。

  一年后,因病辞官,回归故里。卧病三年,病故于家中

  第十七位:王名世

  王名世(1567—1646),三元及第,字史可,号翼宇,王德之孙,永嘉场二都英桥里(今龙湾区永昌堡)人。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武举解元,万历二十六年武举会试夺魁,连中状元。官居锦衣卫千户,封明威将军。不但武艺超群,而且精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 “三绝”。温州城内曾建有“三元坊”以为纪念。

  第十八位:王玉壁

  王玉壁(1617一1706),字楚珩,明末清初浙江富阳人,其父武科出身,曾任杭州中营都司。王玉璧在少年时代,喜听祖母讲述忠臣义士故事。常与同村儿童垒石聚土,作战阵攻守之戏。

  十三岁开始向外祖父学习武艺,初从“南兵拳”入手,后又学刀、锏诸艺。

  王玉壁 明末清初浙江富阳人,其父武科出身,曾任杭州中营都司。王玉璧在少年时代,喜听祖母讲述忠臣义士故事。常与同村儿童垒石聚土,作战阵攻守之戏。

  十三岁开始向外祖父学习武艺,初从“南兵拳”入手,后又学刀、锏诸艺。他身材魁梧,臂力过人,能开强弓,作左右射。

  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他二十岁,参加浙江乡试,中武解元(第一名)。后又投拜总兵马龙、应天副将刘穆为师,勤学苦练,技艺日精。明亡后,王玉璧息影田园,闭户读书。因连续三科未参加会试,按例被革去举人。后经外祖父劝说,才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再应浙江乡试武科,他在演武场试马、箭、刀石,三马九箭,皆中红心;一百二十斤刀挥舞自如;掇头号石,高举过顶。十八般武艺,件件皆精。内场试策论,为文立论得体,胸怀宽大;且书学赵松雪,娟秀飘逸。因而深获诸考官赞赏,中解元。次年,进京参加会试,中会元;殿试各科保持优等,钦点一甲一名武状元,入选一等侍卫。历代武科中“连中三元”者仅此一人;又因他于明崇祯间中过解元,故时人称之为“四头并进”。

  顺治十年(1653),王玉璧出任福建都督佥事,亲自教练士卒,加强武备。其时,适值郑成功举兵反清,攻陷漳州、泉州诸地。王玉璧奉命率部抵御,屡立战功,并腰斩郑龙于阵前,郑兵大溃。报闻,王玉璧因功擢升陕西延绥定边都督同知。任内整饬营规,革除陋习;新练一军,教以野战之法。同时,利用练军闲暇,令士兵屯田,以充实军粮储备。后调任镇守天津总兵官,所属各地城池坚固,军容整肃。平时律己甚严,以身作则,双锏终日不离身,以示常备不懈,治军颇有成效。

  王玉璧于60岁时,上疏乞休,退居故里,自号戟庐居士,日以吟咏、练武自娱。其诗词格律严谨,清新可诵。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无疾而终,享年89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