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戈的形制

 好了明理 2017-11-02

戈是中国军队最早装备的武器之一,目前现存最早的青铜戈出土于二里头文化遗址,制造时间距今约3500年。

中国戈的形制

▲商·銎内有胡戈,山东博物馆藏

戈兴起于商代,从商代开始,到战国时期为止,戈一直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武器之一。随着时间的流逝,戈的形制也在不断变化,战国时期,戈的形制发展成熟并基本定型。战国末期,戈的装备量开始逐渐减少,到了汉代时期,军队不再把戈当成制式装备。

中国戈的形制

▲西周直内短胡青铜戈,出土于山西临汾翼城县大河口西周霸伯墓地

由于戈在中国的军事史上具备重要的意义,因此戈字经常被用来指代和战争有关的行为和事物。

中国戈的形制

▲三峡博物馆藏戈范。

许多描绘战争场景的成语中都带有戈字,如兵戈相见、枕戈待旦、不动干戈等;不少与战争或兵器有关的字也带有戈字偏旁,如战、伐、戡、戟、钺等。

中国戈的形制

▲春秋·蔡侯申戈,国家博物馆藏

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受中国影响,也会使用戈,如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都曾经出土过戈。

中国戈的形制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铜戈

根据柄长,戈可以分为长戈和短戈。长戈为车兵武器,长3米以上;短戈为步兵武器,长度多在1~1.5米之间,使用时需要搭配盾牌。大多数戈都是短戈,长戈的数量很少。

鲁桓公死后,太子同即位,称庄公。庄公有三个兄弟,分别为庆父、叔牙、季友,庄公即位后,三人均被封为卿。

庆父、叔牙、季友的后代都是鲁国显赫的家族,分别被称作孟氏、叔孙氏、季氏。三家以季氏为首,自鲁宣公时起,长期把持鲁国朝政。由于三家都是桓公的子孙,因此被鲁国人合称为“三桓”。

鲁国的大夫臧昭伯去晋国办事,他的堂弟臧会偷了他的宝龟偻句(占卜器具)为自己占卜。占卜结果显示,说谎可以为臧会带来好运。

其后,臧会代表家族去晋国问候昭伯。昭伯问了他不少家里的事情,为了误导昭伯,每当昭伯问起自己的妻子和兄弟时,臧会都一言不发。昭伯开始以为自己的妻子和兄弟私通,后来发现被骗,便要杀死臧会。

臧会逃亡到郈地,郈鲂假给了他一个贾正的职位。一次,臧会送帐本给季氏,臧氏派了五个人带着戈和盾埋伏在季平子家中试图暗杀臧会,但没有成功。

中国戈的形制

▲战国·蔡侯产戈

季平子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恼怒,拘禁了这几个人,季氏、臧氏自此交恶。

其后,鲁昭公联合郈昭伯和臧昭伯,试图铲除季氏。孟氏、叔孙氏担心季氏被灭后便会轮到自己,便率兵来救季平子。三桓联手,郈昭伯被杀,鲁昭公和臧昭伯逃到齐国。

季平子见臧氏无主,便立臧会为臧氏的继承人,臧会感慨说:宝龟果然没有骗我啊。

不少人认为,戈是中国人独有的武器,但实际上,西班牙和德国都出土过与戈形状相近的青铜武器。在古代,人类发明武器的思路大同小异,因此不少武器都会同时或不同时的在不同地区被独立发明出来。

中国戈的形制

▲秦·广衍铭青铜戈

一柄完整的戈由头、柲、鐏三部分组成。

戈的柄通常称为“柲”,有木柲、积竹柲、金属柲等不同类型。木柲由平直的木棍加工而成;积竹柲的内部为一根木棍,木棍外贴有若干长条形竹片,竹片方向与木棍一致,为了防止散落,竹片外还要缠上皮革或纺织品;金属柲为青铜浇铸。

其中木柲的制作方法较为简单,便于普及;积竹柲采用复合材料制成,因此性能较好,但制作方法相对复杂;金属柲过于沉重,且材料昂贵,实用性不强。

现存的商周时期的戈柲均为木柲,最早的积竹柲见于战国早期。部分木柲的表面会髹漆或者缠绳,前者可以防止戈柲腐朽,后者除了增加柲的弹性之外,还可以避免打滑。青铜柲笔者仅见一例,该戈应为礼器,出土于辽宁锦县水手营子,戈柲为青铜铸成,与戈头连为一体。

水手营子出土的戈,柲的顶端向后弯折,这也与当时的象形文字造型相合。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柲”字,这些文字为象形文字,从文字上看,当时的戈柲顶端有向后弯折的凸节。除水手营子外,殷墟西区也出土过这种带有凸节的戈柲。

中国戈的形制

▲战国·楚全戈,楚国产物,安徽舒城县秦家桥乡出土,长1.55米,摄于中国军事博物馆

多数长柄武器的柄的横截面都是圆形,而戈柲的截面却是鸡蛋形(即一头圆、另一头尖的椭圆形)。

对于使用戈作战的士兵来说,戈锋的朝向很重要,不同的招数下,戈锋的朝向也不同。由于戈柲的横截面为鸡蛋型,士兵在作战时,根据手感便可以分辨出戈锋的朝向。同时,蛋型截面的戈柲握在手中不易转动,也有利于在交锋时保持正确朝向。

中国戈的形制

▲玉援铜内戈,河南博物院藏

常见的戈多是各种直内戈或曲内戈,这些戈的装柄方式有两种。

中国戈的形制

▲直内有胡戈装柄复原,曾侯乙墓出土,湖北博物馆藏

劈缝式:把柲的一端劈出一条缝,然后将戈内插入裂缝,用柲夹住内,再用绳索通过戈头上的穿将戈头和柲捆绑在一起。

榫孔式:在柲的一端挖一个窄长的孔(这个孔被称为“凿”)和一条浅槽,然后把内插进凿,将阑放置在浅槽内,然后再捆绑绳索。

这两种装柄方式都可以用于直内戈的装柄,曲内戈由于内部弯曲,只能采用劈缝式装柄,整体而言,榫孔式装柄属于主流装柄方式。

采用劈缝式安装的戈安装完毕后,还会在戈柲的顶部安装戈帽对其进行加固。

中国戈的形制

▲直内无胡戈及曲内无胡戈装柄示意,郑州市博物馆展示

戈的装柄方式与原始社会的石斧比较接近,因此有人认为戈的前身是斧。

中国戈的形制

▲原始社会石斧装柄复原,徐州博物馆藏

中国戈的形制

▲带有戈帽的戈及戈鐏,徐州博物馆藏

早期的戈没有胡和阑,由于戈头在使用时容易发生脱落和位移,后期的戈出现了胡和阑。

胡和阑一方面可以卡住戈柲,避免戈头内陷;另一方面可以扩大戈头和戈柲的接触面积,增加摩擦力,降低戈头发生偏移的概率。胡上增加出的穿和上下阑为戈头在装柄时增加了捆绑点,使戈头和戈柲可以更牢固的捆绑在一起。

中国戈的形制

▲郑右库戈,战国韩国产物,1971年出土于河南新郑,国家博物馆藏

为了更好的把戈头和柲固定在一起,部分戈在戈援基部还铸有两个向后的侧耳,这种戈被称为翼耳戈。装柄后,翼耳戈的侧耳可以卡住戈柲,增大摩擦力,使戈头不易脱落。

中国戈的形制

▲西周·翼耳戈,灵台白草坡出土,甘肃博物馆藏

这些措施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戈在装柄上的缺点,但也有效的降低了戈头发生偏移的概率。

戈鐏有木质、骨质、金质、铜质等材质,以铜质居多,鐏套在戈柲末端,可以保护戈柲不受磨损,也可以使戈更容易被插在地上。部分戈鐏的末端为尖锐的刺,在战斗时或可以之伤人。

中国戈的形制

▲铜鎏金银镶龙纹鐏,平山县三汲中山王墓出土,通长21.2cm,銎径3.1~4.4cm,河北博物馆藏

戈在闲置的时候,需要在戈头上套上鞘,戈鞘为木质,和刀鞘的结构差不多。

部分戈会在内上穿系一些诸如红缨,鸟羽之类的饰物,这些饰物被称为彤沙。

管銎戈在装柄时,直接将戈柲插入管銎即可,如果是带有胡的管銎戈,则还需要再捆绑绳索。从技术上讲,管銎是一种更先进的装柄方式,但由于管銎戈制造成本较高,同时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戈的脱落问题和偏移问题,因此管銎戈仅在商代流行过一段时间,最终被直内戈取代。

中国戈的形制

▲商·短銎戈,带有残留木柄的短銎戈,殷墟出土

中国戈的形制

▲短銎有胡戈装柄示意(图中居上者),内蒙古博物院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