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年后看《人生》

 situyate 2017-11-03

  吴天明导演走了。
为纪念他,中国电影博物馆免费放映他的片子,昨天有空去看了《人生》,几多感慨

  电影上影的年份是1984年,当时我上小学一年级,当然没有什么记忆。知道《人生》,是先知道电影,后知道书。当路遥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对《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更有了莫名的亲切感和崇拜感,遗憾的是没有认认真真去读,只是速读,满足于知道个大概内容。对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很熟悉,因为给别人讲作家的创作过程比讲小说内容更有意思。30年后的昨天,也是一次契机,第一次观赏电影《人生

  我说过,中国文化的根是土,而不是水,在西部,而不是在东部。当广袤的黄土高原展现于眼前时,我的思绪飘向那壮美的天地之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祖祖辈辈人生活的全部内容,悲壮而豪迈。那坡,那河,那田,那牛,那井,那碾子,那驴子,那信天游,那旱烟锅子,那白羊肚手巾……都太熟悉了。我相信,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

  凡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性的本色。在这个穷乡僻壤,中国人本性的中美好与丑陋都在上演。官与民,男与女,爱与恨,情与仇。对于农村来讲,年轻人,意味着改变,代表着未来,故事自然也多。从古以来,望子成龙是父母的心愿,鱼跃龙门是子女的向往,读书永远是为了逃离,为了改变命运。高加林是个高中生,那个年代在农村绝对算得上是文化人了,他的命运并不能由自己掌控,教师的职位被“后门”替换,后又因“后门”当上了记者,后又因“后门”问题被打回原形。他由夏天走到了冬天。这是命运对他的戏弄

  “后门”就是“关系”,就是“背景”。这是中国特色,根深蒂固,老百姓很默认,你看高加林的父亲对高加林他二叔拒绝安排工作时的不解,再看高加林到县城工作后顺风顺水,就能明白,这就是社会大环境。高加林有文化人的清高,有年轻人的抱负,却缺乏对原则问题的把握,他的失败在于得寸进尺,在于理想主义,老爷爷说他变成了“豆芽菜”,很形象,很深刻

  当然,人们对《人生》的议论多围绕谈情说爱来展开。刘巧珍的热烈与坦荡,细心与主动,展示了爱的纯粹与无私。高加林对刘巧珍的爱,开始有退而求其次的意味。高加林对黄亚萍的爱是理性与感性共同作用的结果黄亚萍对高加林的爱是一种精神之爱,经不起风浪的考验,如果坚贞与纯粹,在高加林还是农民身份的时候就应该付诸实施了

  我们很多人在评论这几个人物时,总要说个谁对谁错。我觉得,在追求爱情的路上,没有谁对谁错。高加林追求共同的志趣,希望有更高层次的思想沟通;刘巧珍就是喜欢有文化的人,因为文化人与粗人有明显的不同,这种追求提升自我;黄亚萍在高加林到县城工作后透露很早的心迹,并以一首情诗拉近了二人的距离,这是带有心机的爱情,也不可责备。这些放在改革开放初的那个时期,尽管显得“不合时宜”,却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为什么刘巧珍更给人以震撼呢?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村女子,却深明大义,对爱情信仰弥高。爱,不一定非要得到,只有对方过得好,就好。她的苦痛,凝结成结婚时盖头下那颗未曾显露的晶莹的泪花。如此,我们就有疑问了,没有文化的怎么比有文化的更有魅力呢?我说,这个来自于传统,来自于本真,正因为“无知”,所以才更显露出人本该坚守的纯真。她的结婚,选择了最古代最传统的方式,这是她的“坚守”与“反抗”,沿路都是看热闹的,有谁知道,有谁理解,大家看的是一个可怜而伟大的孤独者

  改变命运,这是一个需要永久追问的命题。高加林又回乡了,他以后的命运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从爱情来讲,无疑这是一个悲剧。如今,农村学生仍然面临这样的问题。为何如此,因为农村和城市差别太大了。如果农村和城市,只有分工的不同,而没有保障的差异,我想,“改变命运”的期望和努力将不会这么迫切、这么必要、这么艰难

  另外,《人生》的感人,在于真切、厚实、凝重。这样的电影,可能与当前商业化电影的标准有距离,但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来讲,不可缺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