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原文 译文 解析 典例(第一、二章)

 松林阅读 2017-11-03

《道德经》原文+译文+解析+典例(第一、二章)

第一章:

众妙之门

  •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译文:

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道”;能用言辞说出来的书,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所以,有人经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又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 评析:

本章是《道德经》的总纲,老子开门见山给了“道”的定义,并首章开宗明义,确立了“道”的哲学概念念。“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原始。道即是无,无产生有,衍化而为天地万物。老子的“道”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家,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直觉。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道德经》原文+译文+解析+典例(第一、二章)

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他对“道”膜拜和敬畏的由来。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诚信,这有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

同时,老子的“道”构筑了“阴阳”学说的界定,老子的“道”具有阴阳的两重性。它以“无、有”为依托,也架构了阴阳学说的基础本源,定义了“一阴一阳谓之道”的“道’的基本框架,解决了中国行学的本体论问题。同时,老子对无(阳)有(阴)的概念进行了定性,即事物中个别和一般的问题。

  • 故事:

老子在本章中提出了名与实的辩证关系。老子的“名”是与道这一概念一同提出来的,它不是指礼乐制度的名,而是指普遍存在的名。老子所说的名与实,实际上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我们可以引申为名义上的口号与实际目的之间的关系。人们常说名不副实、名副其实等等,就是对名与实关系的具体阐释。同样在历史上,也有许多的人打着这样那样的名号而实际上却做着不符合实际的事情,汉代末年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个比较鲜明的例子。

曹操刚崛起时,天下各主要势力各有优势。在群雄并起的形势下,欲想谋求霸业,必须营造一种自己的优势来号令天下,曹操经过比较权衡,决定以“奉戴天子”——即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作为自己的政治优势。实际上,曹操就是借助“奉戴天子”的“名”来达到“称霸天下”之“实”。曹操的这种做法可谓是名不副实,但是由于“奉戴天子”之名的背后有着自己实力的支撑,也没有人能够提出异议,所以也就达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实际目的。


第二章:功成弗居

《道德经》原文+译文+解析+典例(第一、二章)

  •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为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施以主宰,既不据为己有,又不自夸有能耐,功成业就也不居功自傲。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 评析:

本章揭示了矛盾的对立转化规律,中心论点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是整部经书的灵魂,以后各章论述都是围绕着’‘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而展开的。内容分两层次:第一层集中鲜明地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杜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既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又说明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第二层老子提出“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杜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无为”,也是老子以及道家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它对中国的两千年历史中的封建统治思想有巨大的影响。

  • 故事:

老子在这里首次提到了无为的思想,老子认为圣人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顺其自然,不居功,不自恃。因为老子认为,有所作为、有所功劳之后,就自恃有功、强作妄为、胡作非为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只有做到无为、淡泊、不居功自傲,才是真正的圣人。

张俭,辽国宛平人。他在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十四年举进士第一,走上仕途之后人生轨迹还算顺利。可贵的是,为相二十年,一直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作风。他食不重味,穿的也是粗布旧衣。俸禄也多给了贫困之人。为官之时从不滥用权力,该退休时就退休,一生之中始终保持以身作则,引导下属,劝谏皇帝。最终得以安度晚年。

文种就没有那么好命了,在帮助越王勾践一举灭吴后,文种不听范蠡的劝告,仍滞留于越国为相。在要和平还是要继续成霸的战略上,主张和平的文种与勾践发生了分歧。后被勾践赐死。《道德经》原文+译文+解析+典例(第一、二章)

历史上每朝每代都会上演“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悲剧,不懂“功成弗居”这个理儿,只能让后人复哀后人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