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青良:钟鼎文化时代简介

 yinweiming77 2017-11-03
本文是针对那些封建文化卫道士们数典忘祖的远古文化虚无主义,以及那些将西方现代科学奉为金科玉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国历史虚无主义而做的简要介绍。
  “钟鼎文化时代”,也可以称为“甲骨文时代”。赵致生先生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后发现,中国远古的甲骨文时代(或称钟鼎文化时代),是一个由数字认识知识体系发展过程贯穿于始终的远古人类文化发展过程。它是由垒石结绳、河图洛书、天圆地方、周天历度、九数(太极、阴阳、三焦、四象、五行、六气、七阶、八卦、九宫)之学五个发展阶段构成。而甲骨文,则是产生于这个时代并具有承载这个时代的最一般知识能力的中华远古文字体系。但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甲骨文也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逐步繁衍过程。
  在甲骨文的考古成果中,随着甲骨文产生的年代不同,发现的地域不同,甲骨文的字码形貌也各有不同。因此,赵致生先生把它划分为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1、尧舜以前上古时代中国人使用的甲骨文;
  2、尧舜中古时代中国人使用的甲骨文;
  3、尧舜之后下古时代(至周代止)中国人使用的甲骨文。
  以尧舜为中而划分的上、中、下三古时代,统称为远古甲骨文时代或远古钟鼎文化时代。在这三个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中,从石器上、陶器上、钟鼎上、甲骨上发现的文字,都是不完全相同的。这种有相同有不同的变异现象(如十二属相与十二地支之间的属性对应关系的表达),几乎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这方面意境的内容被考古学挖掘出来。但是,它们的笔画繁简程度与抽象表达的方式,在形貌艺术抽象取相与几何形貌抽象取相的构字方法上,则存在巨大的文字结构差异。
  这种巨大的文字字码结构差异,恰恰反映了远古中国人对数码认识走向文字化认识的一个漫长历史过程。从考古学目前挖掘出来的甲骨文中,就可以发现从距今八千年到距今三千年前甲骨文的字码结构变迁(详细内容,请看赵致生先生的网易博客《甲骨文都告诉了我们些什么?》系列文章)。
  从我们对甲骨文的解读则可以知道,中国远古甲骨文时代(钟鼎文化时代)对数字的认识和表达,除了纯粹的数字、数值、数量、数位等内容之外,还包括了属性关联关系形成的知识体系、形貌关联关系形成的方圆几何抽象认识体系。即,形、性、数一体化数学知识体系。因此,甲骨文时代,应该是一个数字认识最丰富多彩的数学发展时代。中国的文字与数字构成的文化体系,在甲骨文时代是最繁荣和鼎盛的。钟鼎文化时代之所以产生了尧舜盛世,完全是由于数学的发展导致百科兴旺并产生了发达的科技成果。所以,我们可以骄傲的说,在中国远古甲骨文时代,中国人对数字认识的先进性与深刻性都是首屈一指的,并且达到了人类对数字认识的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度;更对人类数学的后继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认识源泉作用。
  数字的进化过程,反映了人类认识的进步,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认识宇宙,认识自然知识体系的发展。人类的数字认识发展历程中,凝聚了人类从原始蛮荒中认识的混沌,感知的模糊,到采用“垒石结绳”方法对数字的最初级描述;进而形成“河图洛书”的系统性数数、记数、识数、算数的简单数字结构体系,完成了由纯粹的数量认识到数值、数位认识;再由简单的序列认识,到运动抑扬、更相动薄的形貌几何认识,形成了“天圆地方”的几何数字观;使人类认识“周天历度”形成完整的属性、形貌、数字一体化的知识体系,奠定了一条可以继续认识、继续发展的通途。
  甲骨文的发现,有两个历史意义:
  一是《周易》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商周文化断代了更宝贵的东西。
  二是中国文字的产生,是经过方圆认识层面的不断升级层面的连续性与连贯性构成的。它包括了属性几何的分形与合形的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其实,甲骨文的时代,正是“周与不周、直与不直”继续认识过程中两个层面上争论比较激烈的时代。曲折,进入曲而不周、直折而周的另外两个认识层面。这种认识,在甲骨文中表现的尤其突出。“共工怒触不周山”,只是原始斗争的一个开始,先天八卦四版本的继续变化性,正是这方面的一个深刻写照。而直折的方术认识,更体现了简易性与简单性。所以,甲骨文中的周也不再是圆圈了,而是有圈有不圈,有方有圈了。
  人类的文字是与人类的知识体系密切相关的。中国的文字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密切相关的。商周文化断代已经让中国人远离了甲骨文两千五百多年,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知识体系变迁,已经让现代人无办法完全读懂甲骨文。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一直把《易经》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而对《易经》前的钟鼎文化时代与先天八卦知识体系已经一无所知,不知道产生于这个时代的知识体系是如何能够表达这个知识体系中一般知识的文字所表达的知识意境。尤其是5000年前,中国文化知识体系都包括哪些内容?文字对这些内容又是通过什么样的表达能力对它进行的表达?
  中华远古文明发展到了甲骨文时代,其文化知识体系已经相当完备与完善了。其中,对天与人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属性数学的最高境界。尽管盖天论、喧夜论、浑天论等对天文研究的成果,已经在商周文化断代中完全失传了。但是,它遗留下来的历法知识体系在商周文化断代后,仍然精准的表达并不可或缺的促进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农耕生产的稳定发展,仍然保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生产生活方式。
  《易经》后,封建垄断文化对这个知识体系进行的篡改、垄断,形成了天子“君权天授”的文化断代变迁。并用八百年天下独传《易经》一书的文化浩劫,把中国传统文化坠落到众神分治的一个“神、仙、佛、人,妖、魔、鬼、怪”共存的特殊封建迷信文化时代。饰智矜愚,成了封建统治者“愚民”的主要手段。导致数千年来民间的泛神论流行,信神、信仙、信佛,甚至信妖、信魔、信鬼、信怪、……因为失去了“天人合一”的知识体系,才走进了“不知真理为何物的”文化愚昧落后的黑暗时代数千年而不能自拔。如今,更是坠落到只能跟在西方现代科学后面“爬”的悲惨地步。
  至于诞生于春秋时代的儒、道等诸子百家之学,则是商周文化断代的之后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唯一一次向远古钟鼎文化理念的文化复兴。只是百花盛开的春华,毕竟不是硕果累累的秋实!这一次文化复兴,就像“人间四月芳菲尽”一样,很快的就葬送于秦始皇的暴政统一之中。
  但是,与《周易》的后天八卦源于钟鼎文化时代的先天八卦一样,儒、道等诸子百家之学都是共同源于钟鼎文化时代的先天道学。即:太极、阴阳、三焦、四象、五行、六气、七阶、八卦、九宫的认识世界的普适规律和通用方法。
  例如,钟鼎文化时代的阴阳有无四象论是:有阴无阳、有阳无阴、有阴有阳、无阴无阳。其中,“有阴无阳”、“有阳无阴”,是对阴或阳的孤物独识。其实,无阴或无阳中的“无”,不是真正的“无”,而是人类没有认识到或是人类无法认识到的东西。事实上,大千世界是“有阴有阳”的。而仅仅停留在“有阴有阳”的一分为二认识中,则是不可能将阴阳二合而一认识世界的;而陷于“无阴无阳”的惚兮恍兮状态之中,对世界的认识只能是不求甚解。而阴阳合一之后所产生的新的认识境界,则是看似亦阴亦阳,实则“非阴非阳”。所以,才有“一阴一阳之谓道”,“道生一”之论。此处的“一”,是一阴一阳二合而一之后新生出来的“一”。“非阴非阳”,在阴阳认识之外,而不在阴阳界限之中,实为阴阳运动抑扬的更相动薄变化之首个“端午节”认识。“端午节”的认识,则是中华远古文化摆脱认识的蛮荒,从“混沌未开”走进“混沌初开”的认识“原点”(这个“原点”,不是西方笛卡尔坐标系中的什么也没有的“0”原点)。中华民族正是从这个认识原点出发,开创了史无前例辉煌灿烂的远古钟鼎文明。
  但是,商周文化的断档,端午术的失传,钟鼎文化的陨落,使得钟鼎文化时代的太极、阴阳、三焦、四象、五行、六气、七阶、八卦、九宫的认识世界的普适规律和通用方法被断代,造成了后世对其完整的阴阳有无四象认识理论和认识方法的“肢解”。其中,“有阴有阳”被儒家所信奉,形成了“有为有不为”的入世理念和信条;“无阴无阳”,则被道家所主张,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出世哲学。儒道两家的一分为二而不能二合为一,成为封建文化专制时代的文化特点。这是失去了钟鼎文化的四象合一认识理论和认识方法的必然后果!
  因此,“亦阴亦阳”,为中庸之道;“非阴非阳”,则为“端午术”。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在今天这个被西方工业文明破坏的满目疮痍、山河破碎,甚至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人体本身的内环境已遭受到严重污染的时代,我们深入挖掘和重新认识钟鼎文化的现实意义是:复兴钟鼎文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以及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当代的人类找到一条和生克、延生死、杜生灭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而不是厚古薄今!

     第一个问题,九数之学自古有之,先生以属性、形貌、数字一体化的方法进行论述,阐明其中揭示的普遍规律,但不知这种论述是只针对九数本身,还是可以在此基础上借九数以考察事物的发展变化?如果是后者,不知先生可否举一事例,比如某一植从种子到发芽、成长、再到开花结果、最后枯萎的整个过程中以及每个阶段相应的外部环境上,属性、形貌、数字一体化的九数规律是如何贯穿起用的? 
    第二个问题,末学对四象的理解(此四象是指:太阴太阳少阴少阳),事相上,四象既可在空间上分布彼此对待,也可在时间上排开先后流行,时空统一,相互预见。先生文中四象(有阴无阳、有阳无阴、有阴有阳、无阴无阳)是否也有对待和流行的功能,钟鼎文化之后所谓儒道两家一分为二的情况(儒家有阴有阳,道家无阴无阳),是否为理论之中必然要出现的?
     “太极为性之源,阴阳为性之泉,三焦为形之始、形之空,四象为形之虚、体之始、体之空,五行为运之始、动之通、形之实、体之虚,六气为化之始、变之通、体之实、系之始,系之虚,七阶为运之程、动之序、系之实,八卦为动之态、变之势、系之解、体之分,九宫为系之结、体之合。 
     您的第二个问题,是本文中“阴阳有无四象论”所表述清楚的。这是一个四象的生克问题:即,四象生则为五行,克则为三焦。五行者,一端四午,运之始、动之通;三焦者,阴阴、阳阳、阴阳,形之始、形之空,不进入是非、有无的四象认识层面,则只能是陷于有阴有阳的“亦阴亦阳”混沌认识之中,而不可能进入“非阴非阳”四象一体化的博物辨识清晰认识之中。”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太极、阴阳、三焦、四象、五行、六气、七阶、八卦、九宫”属性结构理论,作为一种认识世界、认识宇宙、认识自然(也包括认识生命、认识人社会) 的普适规律,表达的是认识方法的通用性,而不是内容的具体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