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是用酸浆水点豆腐,吃起来更香更健康。”说起自家豆腐,方祖美特别提到酸浆水。方祖美是泉水豆腐第三代传人,做了30年豆腐,而这盆浆水已经用了100多年。浆水酸臭,做出的豆腐却健康又好吃,甚至连出家的小师傅都前来品尝。方阿姨靠卖豆腐给两个儿子买房买车,如今两个儿子却都不愿再继承手艺,祖传豆腐面临失传。(励媒体:顾闻)方阿姨来自济南市南部山区中泉村,老家有一口泉叫做中泉,她的奶奶就是利用这口泉发明了泉水豆腐。而方阿姨一直传承奶奶的制作手法,坚持用酸浆水点豆腐。酸浆水是由豆腐水发酵形成,不含任何化学成分,并且可以保留豆腐的原汁原味。方阿姨说每天会有新的浆水倒进来,但是酸浆水的老底已经有100多年了,并且盛酸浆水的盆不能清洗。(来自:励媒体) 图为方阿姨祖传的石磨。(来自:励媒体) 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方阿姨每天凌晨3点钟就要起床做豆腐,6点卖完豆腐还要下地干活。去年,有一位工厂老板在中泉村吃到方阿姨做的豆腐脑赞不绝口,把她推荐到泉水豆腐博物馆工作。方阿姨在博物馆一天能卖1000多份豆制品,日收入可达5000元,但她家里人嫌做豆腐太辛苦,不想再继承这门手艺。方阿姨却很喜欢做豆腐,她说只要还能动,就会一直做。(来自:励媒体) “自家种的豆子圆润饱满,做豆制品再好不过了。”方阿姨每天提前用趵突泉水泡好豆子,1000多份豆腐脑需要100多斤大豆。(来自:励媒体) 以前方阿姨每天挑着担子去趵突泉接水,一天需要五六担。博物馆里看着方阿姨年纪大了,特地安了水管直接引泉水。(来自:励媒体) 豆香不怕巷子深,每天都会有市民和游客闻香而来。遇到第一次来的顾客,方阿姨首先会推荐豆花,她说10碗豆浆点不出1碗豆花。图为其中一位市民站在厨房门口等豆花出锅。(来自:励媒体) “别家的豆腐脑是一片一片的,我家的豆腐脑是一整块。”方阿姨把豆浆盛在青花大碗里,点上酸浆水,放在锅里蒸。蒸熟的豆腐脑如奶酪般光滑洁白、香甜可口。豆腐脑调料是自助式,自己浇上麻汁、韭菜花、辣椒油……一碗香喷喷的泉水豆腐脑便可以开吃了。(来自:励媒体) “豆腐来了……”做豆腐是最后一步,方阿姨把压好的豆腐端出厨房。方阿姨家的豆浆、豆腐脑和豆花都是5块钱一碗,豆腐6块一斤。如果幸运,还能吃到方阿姨做的豆腐扁食。(来自:励媒体)敲梆子代表卖豆腐的人来了,以前走街串巷的小贩都会这样做。即使现在在博物馆里,方阿姨做好豆腐也会敲几下梆子,告诉大家豆腐出锅了。(来自:励媒体) 方阿姨家的豆浆和豆腐脑上都会有一层油皮,据说是好的豆子才会这样。一位小师傅听说方阿姨家的豆浆好喝,特地起早前来品尝。图为出家小师傅。(来自:励媒体)“味道很香啊,就上两个烧饼正好。”8点正式营业,但7点左右方阿姨的店里已经开始陆陆续续进来顾客。从老家到博物馆,慕名而来的顾客越来越多,方阿姨看着食客们吃的开心她自己也高兴。方阿姨说她很喜欢做豆腐,只要自己能动,就会一直做下去。(励媒体:顾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