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第十二单元 呕 吐

 张继少华总部 2017-11-04

第十二单元   

细目一  概述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一般以有物有

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合称为

呕吐。

 

细目二病因病机

1.实证呕吐与虚证呕吐的常见病因

实证呕吐病因多由饮食所伤、外感时邪、情志失调所致。

虚证呕吐病因多由先天禀赋薄弱,脾胃素虚,或病后损伤脾胃,中阳不振或胃阴不足所致。

2.呕吐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呕吐的发病机理总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变脏腑主要在胃,还与肝、有密切的关系。其病理表现不外虚实两类。实证因外邪、食滞、痰饮、肝气等邪气犯胃,以致胃气痞塞,升降失调,气逆作呕;虚证为脾胃气阴亏虚,运化失常,不能和降。其中又有阳虚、阴虚之别。一般初病多实,若呕吐日久,损伤脾胃,脾胃虚弱,可由实转虚。亦有脾胃素虚,复因饮食所伤,而出现虚实夹杂之证。

 

细目三  诊断和类证鉴别

1.呕吐的诊断要点

(1)初起呕吐量多,吐出物多有酸腐气味,久病呕吐,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酸臭气味不甚

(2)新病邪实,呕吐频频,常伴有恶寒,发热,脉实有力。久病正虚,呕吐无力,常伴精神萎靡,倦怠,面色萎黄,脉弱无力等症。

(3)本病常有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恼怒气郁及久病不愈等病史。

2.呕吐与呃逆的鉴别

呕吐、呃逆两者,都是胃部的病变,但呕吐是以有声有物为特征而呃逆古名为“哕”,是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特征。在病位上,呕吐在胃,呃逆在喉。在病机上,两者都有胃气上逆,而呃逆还有膈不利的因素存在。故临床征各异,是不难分的。

 

细目四  辨证论治

 

1.实证呕吐与虚证呕吐的治疗原则

呕吐一证,总由胃气上逆所致,故和胃降逆为其总的治疗原则。实证呕吐应以祛邪为先,注重辛散邪气,开结宣壅,以达到和降胃气的目的。可根据病邪性质的不同而分别采用疏表、消食、化饮、疏肝等法,用药应主辛通苦降。虚证治法应以扶正为主,以求正复而呕吐自愈。临证根据症状辨别阴阳虚亏,分别采用健运脾胃、益气温通和滋养胃阴、柔润和降之法。对于虚实兼夹者,则应细审其标本缓急主次而治之。呕吐患者一般饮食不馨,脾运不健,更是恶于药味,因此施药时应尽量选用芳香悦脾之,以求药食尽而不拒。

2.外邪犯胃、食滞内停、痰饮内阻、肝气犯胃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外邪犯胃证

主症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厚朴、半夏、陈皮、白术、茯苓、甘草、桔梗、生姜、大枣。

(2)食滞内停证

主症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连翘。

(3)痰饮内阻证

主症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代表方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生姜、茯苓、白术、甘草、桂枝。

(4)肝气犯胃证

主症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胀痛,舌淡红,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代表方四七汤加减。

常用药苏叶、厚朴、半夏、生姜、茯苓、大枣。

3.脾胃气虚、胃阴不足、脾胃阳虚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ı)脾胃气虚证

主症: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食人难化,脘部痞闷,大便不畅,舌淡胖,苔薄,脉细。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

(2)胃阴不足证

主症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代表方麦门冬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麦冬、粳米、甘草、半夏、大枣。

(3)脾胃阳虚证

主证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面色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大便

溏薄,舌质淡,脉濡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代表方理中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