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有教育之争都是这两件事的死磕:快快当大人还是好好做小孩?

 培根阅读 2017-11-05

“爸爸真棒”的专栏作者魏阳哈佛历史系博士,现在科罗拉多大学任教。平时,作为三个孩子的爸爸,他不得不经常仔细思量“教育”这件事,结果发现——所有的教育法则,不外乎是在两个对立的原则之间游荡:一个原则是“快快当大人”,另一个是“好好做小孩”。今天他首先来讲讲前者的来龙去脉。

读了这么多年书,我一直不知道“人”是个啥东西。或者说,不知道“人”到底是不是个东西。

可是,当了爹之后,总要从自己手中造出另一个人来,兹事体大,能不惶恐 ?在日常教育之间,总要考虑“人”是个啥东西,教育是个啥东西。不得不上下求索,仔细思量。

后来才发现,正如所有的经济学派都不过是在“国家调控”与“市场主导”之间游移;所有的教育法则,不外乎是在两个对立的原则之间游荡:

  • 一个原则是快快当大人

  • 另一个是好好做小孩

所有的教育理念,无非在这两级之间互有偏重,各取所需。

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快快当大人”的,往往认为小孩子的天性并不是特别令人满意的东西。换句话说,这个东西挺不是个东西。需要强有力的外在教化、制度、法律,才能让他们做好事。

关于人的本质,中国先秦时代的人们把它叫做“性”。孔子对于“性”的看法,受到文献的限制,不太清楚。他说:“性相近,习相远”,似乎是说所有人有一个共同的特性,但是生活习惯上的选择造成了人的差异性。但是,他又说:“朽木不可雕也”,似乎在暗示,有些人天生就不是块料,后天再怎么琢磨也没有用。《论语》中常常出现孔子在不同场合,相互冲突的言论,所以我们不太清楚孔子对于人本质的看法。

相比之下,孔子之后的荀子,观点就比较清楚了。他明确提出,人性本恶,和动物差不多。他们饿了要吃,困了要睡。如果没有后天的教化,人总是为先天的欲望所左右。但是,个人的欲望会和人类社会的要求发生冲突。这时候,就应该用强力把人性中不合适的方面强行规范好。这种规范,就是荀子所说的“礼”。显然,这里的“礼”包括了人类社会所有规范性的传统,包括了法律和习俗。

▲荀子看起来挺和善的啊

这仿佛柏拉图所说的,

教育就是把天生弯曲的树枝用强力给掰直喽,让它成为可造之才。没有这种强力掰直的过程,树木不可能成才。

荀子认为:

这世界上资源永远不足,而人的欲望无止境。欲望得不到,就只能互相争夺,争夺而没有规范,就是天下大乱,所以圣人创造出了“礼”,来界定规范人类的行为,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小孩子也是一样。人多苹果少、大家都想吃;如果没有外在规范、大人监督,小孩之间会发生冲突。这时候,只有大人(就像“圣人”)多少用一点外在强迫,让小孩子知道长幼有序,相互谦让的道理,这就是“礼”。

在荀子眼中,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通过大数据检验出来的合作规范,用来组织复杂社会。小孩子一开始当然不能理解,所以需要一点强制。而所谓的“学”,就是习得这种社会行为规范的过程。所以,学习的过程,基本就是摒除天性中带来的“恶”;努力改变自己,把“人”这根弯的树枝被硬掰直了。这当然会有点痛苦,而且过程相当缓慢。荀子说:“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就是强调学习过程的艰难和漫长。

正因为人的天性中负面东西太多,所以需要好好接受教育,而教育,是个漫长费力的过程,不会太轻松愉快。

问题是,如果有人不想学习,教育不好咋办呢?儒家的老对头,法家的韩非子,在这方面有相似的回答。怪不得他是荀子的好学生呢。韩非子规范人类行为的方案,非常简单粗暴。他认为,人性何止是“恶”,根本就是所有暴虐、残忍、自私、狡诈、善变的各种因素的合体。高唱道德的人,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说到底都是自私,千万不要被这些人骗了。

▲法家理想中的强大国家机器,用来弥补教育的不足

为了对付这么自私阴暗、这么不是东西的“人类”,君主只能用两个手段,不是赏,就是罚。只要用的得当,没有治不好的人。

在韩非子看来,教育的本质和法律一样,就是把人当作巴普洛夫的狗一样训练。不断的喂糖吃,不断的打屁股。只要人类还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不怕他训练不好。

无独有偶,17世纪英国学者洛克,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

人的本质是一张“白板”,啥都没有。是后天的教育和教化,让人成为了人。所以,教育是什么样,人就会成为什么样。有时候,教育是需要一点强制规范的。

洛克的教育哲学其实和中国的荀子和韩非子非常接近:通过不断的惩罚和奖励,人的行为和想法最终可以改变。这种假设最后导致了西方行为主义教育理念。

西方的行为主义教育理论认为,通过足够的奖惩,人的行为可以改变。但是也有人说,这种理论忽略了人的特性:例如,无论给多少好处,打多少屁股,你都不可能教会一只狗狗说人话,对不对?所以,反对者认为,教育还是要根据人类的自然天性进行设计,不能完全按照社会和大人的需要来强迫。这导致了“好好做小孩“的教育理论,我们在下文中要讨论。

回到“快快做大人”的理念。现代的基因研究,也从某种程度上支持了荀子和洛克的教育观念。比如有名的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书,认为生物体最重要的目标,是复制基因,也就是保存自身、繁衍后代。

  • 为了这个目的,他可以诚实,也可以说谎,他可以善良,也可以卑鄙;

  • 他可以无私帮助自己的亲属,也可以残忍杀害自己的敌人,一切都以能否延续基因为目标。

对于基因来说,无所谓善恶,只有人类社会产生了文化之后,用道德观念来观察基因的行为,才产生了所谓善与恶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对于要求复制自我的基因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要克制,要克制!

道金斯理论隐含的结论是:

既然人的自然生物属性是基因不顾一切自我延续,那么当然是会导致“恶”的行为的。

正如弗洛伊德所描写的,人的潜意识中可能充满了毁灭他人、和自我毁灭的原始冲动。我们的潜意识上充满种种不可告人的恶的想法。人的“天性”可能比想象的还要邪恶得多。

既然如此,那么为了社会整体的利益,用强力来纠正个人天生之“恶”的偏差,就非常必要了。

  • 你如果因为基因而爱你的子女,当然没问题。

  • 但是你如果出于基因自我延续的冲动,而要强奸你的邻居,那就不行了

这时,公共权力就要来管你了。所以,我们需要强有力的教育机构来管教儿童,正如我们需要法庭监狱军队来管教成人。这样,荀子和韩非子提倡的外在强制手段就变得合理而必要了。

▲到底是基因自私,还是人类自私?

这种对人性中负面因素的评价,推演出教育的目的,是让儿童尽快脱离天生的自私之“恶”——无论这种恶是来自基因,还是所谓“天性”。换句话说,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孩子“快快变大人”。这不仅是让他尽快适应这个社会,采用社会接受的行为方式,而且是让他尽快去除天性中的“恶”的成分,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好人。

就是说,“人”并非天生就是一个人。“人“是要不断学习才能做的。所以,中国的儒家,反复强调“学做人”的重要性,原因就在于此。

儿童如果能越快的变成大人,融入社会,那么教育就越成功。反之,就是教育的失败。

受儒家的影响,这种育儿观念,在古代中国是主流。在我国流行的各种儿童启蒙教育方法,在南宋以后,理学的教育方法,基本遵从“快快变大人”的原则。从6岁开始,用极为系统的方法教育儿童进退洒扫,知书达理,接受文学历史经典的熏陶。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尽快脱离儿童状态,变成一个大人,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其实,儒家所说的大人,并非是指成年人,而是相对于小人而言,指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格。“小人”之所以自私、卑鄙、阴险、粗鲁,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只有持续不断的艰苦学习,才能把这根天生的弯曲树枝被掰直了,成为“大人”。

南宋时的理学家朱熹,编著了一本《小学》,用来指导教育小朋友。这个教材是“快快变大人“的典型著作。按照现代的教育标准,要求非常高。基本是把小孩当作巴普洛夫的狗一样,反复不断训练,尽快让他们达到”大人“的要求。

朱熹是这么说的:

古者小学,敎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学习这么多东西干嘛呢,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五六岁的小孩子,就开始如此严格的要求,是为了以后能够治国平天下。小小的肩膀,背负了如此伟大的理想,简直可以和XXXX接班人相比了!怎么能够再好吃贪玩,调皮耍孩子气呢?

朱熹规定的儿童教育,极为严格。他说,教育从娘胎里就开了(中国人发明了胎教的观念?),连保姆也要严格挑选,必须找符合“家法”的。

等小孩稍微有点意识了,立刻要让他知道尊敬师长,明白长幼的次序。不听话的,要“严诃禁之”,严加管束。

  • 小男孩六岁(实际相当于现在的五岁儿童)就开始学写字和数字。

  • 相当于现在六岁就要知道男女之别,不能在一起瞎胡闹。

  • 七岁就要学进退饮食的礼仪,各种尊敬的用语和谦让的礼节。

  • 八岁教古代经典,要知道涵义。

  • 九岁就要离开家去寄宿学校学习古代经典的注解,之后要全面学习古代的六书九数。

  • 十二岁学习诗歌朗诵、舞蹈、射箭、驾驶马车,

  • 十四岁学习拿着兵器跳舞(体育训练),

  • 十九岁行成人礼,深入钻研关于“礼”各种经典。

女孩子的教育同样严格,六岁(相当于现在五岁)就要学习女工,六岁要诵读《孝经》,《论语》,八岁要深入理解这些经典,并读《列女传》,《女诫》等书。此外还有一大堆要求。

和小孩子讲话,绝对不可以哄骗。对话的时候,小孩子身子要站直坐直了,不能东倒西歪,左摇右晃。总之,一切教育活动,都要像大人一样严肃对待儿童,目的是让他们尽快脱离孩子气,“快快变大人”。

显然,这种教育理念对大人和小孩的要求都异常得高。如果你还觉得每天陪小孩做作业到半夜是非人的折磨,应该多看看理学家的教育方法。

在这种儒家的传统下,古代中国人特别推崇少年老成的气质。少年老成,是说孩子在脱离儿童状态方面,走在了其他孩子的前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中国特别推崇“神童”。

所谓神童,就是具有大人能力的小孩子:小小年纪,在吟诗作画教养方面,比大人还像大人。这当然是父母梦寐以求的事情。

但是,在人类历史上,在“快快变大人”之外,还有一种教育理念,叫做“好好当小孩”。这种教育原则,基于一种完全不同的对于“人性”的假设;与前者在很多方面,针锋相对,常常发生冲突。下篇文章会讨论这种理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