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荀子说:人性本恶,善伪之。但他为什么没有反叛到别家去?

 黄元章5533 2019-01-01

荀子所说人性本恶是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作用,而不是说人就是恶的。善伪之的伪不是指贬义的虚伪,而是有褒义的教育的意思。荀子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恶,故而需要教育学习,通过礼使人变善。同时因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在治国中荀子强调偏法。荀子处在战国末期,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其本身在继承儒家的基础上,又吸收了黄老之学,使自己的学说在儒家中自成一派,其弟子韩非继承其一部分思想并完善了法家。

孔子去世之后,儒家开始分化,孟子强调人性本善,即人都有不忍之心,荀子与孟子对立,提出了人性本恶。但两人的意思都不是绝对的,即人的本性并不是绝对的善和恶,而是一个人的本性有善有恶,孟子认为善占据主要,荀子认为恶占主要。两人的观点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实际上在儒家中有关人性善恶的观点还有很多,如人性善恶相等的观点。

荀子一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学者教育家。在齐国稷下学宫三任大祭酒,西游入秦,后入赵,都是作为客卿即政治中立的身份存在的。后来受楚春申君邀请短暂做过兰陵令,在春申君死后也去职,所以对于荀子而言没有反不反叛这一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