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读】一生唯愿“黄河流碧水”的老人走了

 时宝官 2017-11-05

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消息,10月11日,著名的土壤学与水土保持专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朱显谟先生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102岁。

20171011161040252305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然而,与这个名字相生相伴的,是历史上多次的泛滥与改道,以及随波涛滚滚而下的、数以亿吨计的泥沙。自古以来,“黄河水清,圣人出”, 就是古人可望不可即的美好愿望。

不过,新世纪以来,黄河变“清”了,且持续时间之长远超记载,史所罕见。初步估算,各种减沙因素导致每年入黄泥沙减少7.6亿多吨,在非汛期,黄河80%以上河段是清的。

IMG4577720643916576257

黄河水清,自然不是因为什么“圣人”,而是科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功劳。

朱显谟先生作为我国黄土区土壤及土壤侵蚀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毕生致力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作。他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为了心中“黄河清”的梦想,半个多世纪以来,默默奉献在广袤的黄土高原。

“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重建黄土高原土壤水库是治理黄河的根本……”为了这个梦,耄耋之年的朱显谟几十年来,从未停止对黄土的研究。

IMG4577720643616576257

1915年12月4日,朱显谟出生于上海崇明农村。

“民以食为天,有土斯有粮。”朱显谟从小除了求学,假期不得不从事农业劳作,不发达的农业劳作的艰辛,让他幼小的心中形成了用知识改变落后生产现状的理想。

中学毕业后,他毅然考取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在大学后期选择了土壤肥料专业,从此一生投入到改良土壤的使命中。在黄土高原工作的50多年中,朱显谟研究的重点逐步转移到水土流失问题上来,奔流咆哮的黄河,也进入了他的视线。

3f250002866b1bb6ab79

多年来,朱显谟心中一直有个梦叫“黄河清”。

治黄,是历朝历代的大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什么会如此严重?朱显谟曾表示:是降雨强度大大超过了渗透能力。因此,防止水土流失、实现“黄河流碧水”的方略,是保护和增进土壤渗透性能,促使全部降水就地入渗到土壤中去。

上世纪80年代,在累积40余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朱显谟提出了著名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

“28字方略”的重大科学意义在于:它以黄土的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为基础,反映了用科技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建设的思想,是黄土高原脱贫致富的科学依据;同时,这一理论从原始土壤演变过程的形成机制上形成了“土壤水库”学说,既能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潜力,又能从根本上防止水土流失的危害。如今,这“28字”已被无定河、延河流域治理和国家科技攻关任务的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广泛采用,并被水利部水土保持司采纳。

318f00023aeb22f58e6c

朱显谟院士在90华诞庆祝会上

朱显谟曾在88岁时表示:“倘若一切顺利,不再出现反复,像我这样年近耄耋的人,也许还能看到‘黄河流碧水’呢!”

2015年,朱显谟先生百岁寿辰之际,他的学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吴普特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经过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等工程,黄土高原基本变绿,黄河流失土壤泥沙由 13 亿吨减少为 3 亿多吨,依据国内外研究黄河流量与泥沙运送量的平衡值为 8 亿吨来讲,黄河正在变清,先生的梦正在实现。”

朱显谟先生的一生奋斗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沉浸在黄河泥沙治理中。而今,“黄河流碧水”的景象已成为现实,那个为此付出一生的老人却永远离开了。先生百年梦终圆,唯愿我们的明天,不再有遗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