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收藏,让藏家们都成为了历史学家,讲起瓷器的款,年代如数家珍,中学、大学也没这样的认真。看来,收藏能让中国人成为专家学者,收藏能把修养提高一个层级,这就是收藏的魅力! 藏品的五花八门,每个人都心有所属,有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藏家,也有专心致志单攻一项的行家。 但是基本所有藏家不约而同的都喜欢收藏瓷器,瓷器看着简单,实际复杂,上升到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它就是一个神奇。也许历史上有文人藏画不屑藏瓷之说,把瓷器列为工匠艺术,书画才是艺术。 在科学还不知是啥物的封建时代,文人只看重了纸墨的自由流淌的潇洒,看不到泥土变白瓷的浴火重生。 瓷器,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发明创造,瓷器——china,就意味着中国。它是个怎样的精灵啊,从洁白的高岭土,再到凉爽的坯泥,又经过工匠灵巧的双手,最终,在熊熊的窑火中将美丽的梦想化为诗一般的柔美。 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出现了具有瓷器基本特征的原始瓷器。在东汉时期,成熟的青瓷烧造成功厂。从此,瓷器,这一闪烁着无数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开始逐步走到辉煌。 瓷器生产真正的全盛时期是在宋代。其标志就是至今为人啧啧称道的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虽然它们都是为宫廷烧造名器佳品的一代名窑,但它们的作品所展现的艺术风格却是各有千秋,真可谓千姿百态、各竞风流。 中国人创造的神奇,我们哪能轻易忽视!也许瓷器离我们的生活太贴近,上至皇家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与瓷器分不开。 也许瓷器太迷人,让皇家贵族趋之如骛,让皇帝不懈的追求。不能想象没有瓷器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从野蛮到文明的进化,瓷器可能贡献最大,从泥土到瓷器,能够人为的控制,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新物质,中国人敢为人先! 说到瓷器收藏我们到底喜欢他的什么?瓷胎?造型?釉色?开片?色彩?还是鬼斧神工的工艺? 不管喜欢什么哪一类的瓷器,一定把宋代的瓷器当成了其中的最高峰! 对于收藏家来说,说到宋朝首先想到宋徽宗,虽然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故事更加传奇,“黄袍加身”夺了大周的江山,“杯酒释兵权”夺了将军们的兵权,这些都成了历史的一部分,在深入研究,就是政治家的事了,手段怎么厚黑,为了江山社稷都不过分。 但是说到宋朝的艺术贡献,非宋徽宗莫属了。他的宫廷画院,他的瑞鹤图、他的瘦金体都为艺术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说到瓷器,中国的瓷器宋代是绝响,宋代的瓷器,宋徽宗的官、汝窑瓷器勇冠天下。一个亡国之君为了中国的艺术,竟然抢了宋代320年的风头,除了艺术我们还能看到什么?举目望去,宋朝在各个领域树立的高峰,只有宋瓷一枝独大,只有官、汝瓷高不可攀。 这件用金箔贴画的白汝出戟尊出奇的高傲,像极了宋徽宗那个单薄而孤傲的身影!从工艺到艺术都有顶级的表现,也能对那些还在维护世间只有67件半汝窑的谬论,最好的批判! 我们心中对宋瓷的崇拜,大多来自学术权威的说法,虽然全球为汝瓷疯狂到极点,各类组织不停的研讨,都是围绕着那67件半在相互品尝,不知还有什么品味,浮于表面,失去真核,再研究几百年,还是挖不出什么秘密来。 世上有多少件汝窑(瓷),竟然会有先天的定论,死都不能更改。中世纪的野蛮和权威,我们的一些专家总想发出皇上的一言九鼎,真是荒唐到极点! 当大开发、大建设让静在地下千年、几百年的宋、元、明代的瓷器大量冒出来时,各路人马傻眼是一定的,不认识也正常,谁也不能穿越,只有电视剧可以! 大兴土木让这些珍品和绝品突然露面,真让我们应接不暇,历经千年,谁能说清楚他们来自何方,只知道依然是我们的“国宝”,不朽的国宝。 那个才是真正宋徽宗玩出来的官、汝瓷器,看来还是我们的民间藏家更有权威! 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的瓷片千千万,大多都是普品的瓷片,珍品在哪?同样的工艺,产生的艺术之美为什么会相差巨大。我们重新烧制的汝瓷,为什么得不到他的真美。 宋徽宗把瓷器做到了极端,可是宋人对瓷器的记载还很稀薄,这就是我们那个“重文轻理”的时代,文人墨客风流倜傥,占据了上层建筑。谁会认真记载一个工匠的技艺。加上工匠技艺多带有神秘色彩,以致出现传子不传女,很多成功的经验,不能从科学的角度来予以解释,也只有归于神,寄托于神意希望,火神老爷的开恩。 最早对宋代瓷器进行系统介绍的是明初人曹昭的《格古要论》一书,记录了包括高丽窑、大食窑在内的15个古窑,其中绝大部分是宋代的。 瓷器烧制点火时,香火袅绕、众人跪拜、虔诚地求火神爷保佑,格外庄重威严,一种难以捉摸的神秘色彩笼罩整个烧制过程,瓷器给人的感觉就是神秘之火的作用,其实也对,烧成气氛的不同,釉的变化绚丽多彩,真可称得上百花争艳、千姿百态。既然陶瓷是火的艺术,火在陶瓷艺术中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一环。 那么今天靠电窑、气窑,以及自动化窑,能否掌握锻烧,烧制历史的品味,是我们依然去努力! 从科学观点出发,好不容易认可了民间有汝瓷的说法,但是何为真容?如果固执的以67件半做参照物,民间的藏品全是笑话,如果以事实为依据,民间藏品才是最高等级的宋瓷! 其实宋瓷在民间并不少见,藏家大多数都有几件,当然河南各地也在开发五大名窑的新作,二十多年前开封市就成立了官窑研究所进行官窑瓷器的生产和开发。差距还是明显的,但是国家应该鼓励那些为传统文化付出心血的科研者们! 以下三图是现代仿品: 宋代距今已达千年,官、汝窑(瓷)能否从宋代传世到明代和清代,显然不会。哪么这些传世品从何而来,还是明代的皇帝或者清代的皇帝从民间收刮而来,或者民间捐献而来。 皇帝们都这么热爱中国的陶瓷艺术,藏家做点贡献还不应该。所以这些宝物一定来自民间。 宋徽宗期间,集合了大量民间珍宝,汝、官窑珍品大都集中在赵佶的皇宫中。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三月底),金军将徽、钦二帝和郑皇后以及妃嫔、皇子、公主、宗室、百官等三千余人押送北去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至死不得归。 皇宫中的奇异珍宝被抢劫一空。汝、官窑珍品的命运与其它珍宝,不是被金军抢走,就是被宫中人员埋到在地下!北宋的灭亡,皇宫被烧毁,宫中所有物品全部遗落民间,才更合理。汝、官窑珍品、绝品一定就在民间。 古人对于官、汝瓷器的赞誉,自古至今,不绝于耳。 什么“汁水莹泽,含水欲滴,釉如膏脂溶而不流,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 什么“似玉、非玉、而胜似玉”; 什么抚之“犹如三岁小儿的肌肤”; 什么望之“有片片红云在幻动”; 开片“似有、非有、胜于有”; 好像把世界最神奇的赞美都给了官、汝窑。 自古至今,我们对汝窑瓷器的主要特征十分清晰,即“青如天,面如玉,蟹爪纹,晨星稀,芝麻挣钉釉满足”。 这些汝窑除了具备以上全部的特征,还有一个无以复加的艺术美,大小适中,至尚之美,饱含着对道家“道法自然”哲理的追求,不论是造型、还是色釉,文化的理念刻骨铭心。 官方的汝、官窑(瓷),咱没有机会上手抚摸,自家的汝、官瓷器爱怎么摸,就怎么摸。就像摸到一个小儿的皮肤,那个滋润,爱不释手,那个微微的开片,就像一道历史的秘密,似露非露,让人欲罢不能。 直到微友们更多的汝窑精品,哗啦哗啦出现在微信上面,我终于才相信真正的官、汝瓷器就在民间,别人信不信,我信了。其他那些让世界心动不已的汝、官窑(瓷)从照片上看,和理想化中的汝、官窑“绝品”好像还是有差距,到底谁是最好的宋代瓷器艺术品,到有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快感。 汝、官窑的烧制历史还在争论,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能烧出这么精彩的汝、官窑来,元代在烧、明代在烧,清代喜欢艺术的皇帝也在烧,但是依然无法超越,今天我们的工匠突然就能超越了?穿越了?不可能吧! 在中国艺术历史上,最招人嫉妒的人是谁?还是宋徽宗,他建立的中国艺术标杆,难以超越,是人还是神,简直就是人神的化身。 看到这些绝美的艺术品,我们才能坚守这个原则,为什么到了今天,我们在一些瓷器艺术方面无法跨越宋徽宗的巅峰,我们还在仰望这座高山,而举手无措。 宋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美学最发达的时期。上自皇帝本人、官僚巨室,下至各级官吏和地主乡绅,构成一个比唐代远为庞大、也更有文化教养的阶层。 这种社会现象的产生,促使宋代都市经济的活跃,而使陶瓷业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北宋定都汴京后,中原地区成为政治文化中心,为陶瓷工艺的发展奠定了优越的社会条件。 同时,宋代的统治阶层崇奉道教,在全国大力扶持和推行道教。道学'静为依归',崇尚自然、含蓄、平淡、质朴的审美观。青色的幽玄、静寂正适宜这个时期的审美情趣。 这样的陶瓷表现了自然韵味,排斥理性化的特征,追求富于感情的自然美,在造型以简约见长,有了朴实无华之感。'天然去雕饰'的道家美学风范,创造了宋代陶瓷造型独有的深沉高雅的意蕴。 所以宋代陶瓷的自然美,早已与民族性格、民族精神融合在一起,又有道家天人合一的精神,采用了自内而外的精神诉求,创造出名振天宇的艺术品,太正常不过了。反而,今天我们看到一件震撼人心的汝窑艺术品,应该质疑是现代人的创作吗?如果是,我们就为这个艺术品的创造者齐声赞美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