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劉正成對尹吉男有關書法論述的質疑

 昵称974066 2017-11-06

原文來自中國書法在線網站

看了尹吉男教授《尹吉男:貴族文官、平民與書畫傳承》一文,讓我尹吉男教授這篇文章讓我徹底改變了對他的學術評價,原來我真佩服他:我曾參加過他做中央美院史論系主任的博士答辯,他當時向博士候選人闡述的做研究就像法官斷案一樣有證據和邏樣推論的方法論!但現在我懷疑他了,除了池魚先生的置疑外,我也想隨機問幾個常識性問題:

1、是的,屈原是貴族,陶淵明、李白、懷素、元慎、蘇東坡、黃山谷、米芾、文徵明、王寵、徐渭、施耐庵、鄧石如、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這些非貴旌的藝術創造都是低級的?沙士比亞是在鄉村演戲的,高爾基是打工流浪者,是不是他的作品都不在你的話下?很奇怪,這種枉顧藝術歷史的書畫血統論怎以會出自一個現代學者之口?

2、蘇東坡、黃庭堅、米芾前期沒有看過真跡,是通過贗品來學習書法這個結論的證據在哪裡?蘇東坡的鄰居、眉州石揚休就是北宋大收藏家,黃庭堅還向石揚休借了《懷素自敘》來臨摹,蘇東坡的同鄉、距他家不出二百公里的銅山蘇舜欽是五代人傳承大收藏家,你怎麼斷定蘇東坡學書法只能看刻本贗品?

3、「臨蘇黃米蔡、臨董其昌是沒有什麼難度的,但是要臨這個陸柬之是有難度的。」因之他的的書法水平最高,「蘇黃米蔡都達不到」,這種極為個人學習經驗怎麼就拿來做藝術價值的評價依據?你在書法史上還找到過這種類似的價值評論,從而證明你的藝術經驗有一點點的可靠性?

4、「比如說唐朝跟宋朝是平行的兩個國家,他們做一個對抗賽,大宋國出了蘇黃米蔡,作為國家隊代表。唐朝不用派更多人,唐朝只派陸柬之一個人就夠了。」藝術還可以這樣打擂台?你能不能在古今書法界和藝術理論界找出哪怕一個同意你這個觀點的書法家來?

5、尹教授在中央美院人文學院培養了這麼多書法研究生,難道自已沒有讀過阮元、包世臣、康有為等的碑學理論著述,從而完全無視自乾嘉以來三百年的碑學理論歷史,把歷史上從漢唐以來的所有石刻書法作品貶為不足取法的「贗品」?

我的結論:尹教授雖然跟著看了中國古代幾十萬件書畫真跡,他其實真不懂書法!當然這不是我的最後結論,因為我尚未看過尹教授本人的書法臨習和創作作品以及他的其他書法研究著述。

我的憂慮:像這樣當教授和主任,怎麼能把中國的大學書法藝術理論教育搞好?從西方引進的文化人類學方法論,怎麼讓中國藝術史研究真正走進藝術本體的研究?

附:

尹吉男:貴族文官、平民與書畫傳承

...

陸機《文賦》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我在小的時候喜歡寫毛筆字,臨過一些帖,當然無非就是唐代那些,歐陽詢、虞世南。後來開始寫顏真卿,但是死活也不喜歡柳公權,不知道為什麼,就是不喜歡,一看就不喜歡,到現在也不喜歡。導致我對黃庭堅和沈周都有一點看法,因為他們有太多那樣的影子。當時我就覺得這是規範字。到了大學的時候,我看到了唐代陸柬之的名帖《陸機文賦》,非常喜歡,喜歡到愛不釋手。當時臨過一段時間,這個帖真的好難臨。後來這個事就放下了,後來我沒有再寫字。

後來跟鑑定組(編者註:尹吉男上世紀80年代曾隨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去全國各地巡迴鑑定)陸陸續續跑了八年,當時組長是謝稚柳先生,還有啟功先生、楊仁愷先生、劉九庵先生、徐邦達先生、傅熹年先生,現在這6位老先生只剩下一位了,就剩了傅熹年先生了。我跟他們會診,看了大量的書法和繪畫的原作,當然也有偽作,很多偽作。

比如說我們在上海看,光看文徵明的作品就看了一個星期,最多的時候,一天可以看280件,不是一整天,一個上午280件。最少的話是40件。這個多少怎麼區分呢?如果是長卷那一定就看得少,因為長卷有很多題跋,前邊還有引首,那就看得很慢。如果是畫作,就看得很快,一打開,「咵」,就合上了。冊頁也慢一點,因為有些冊頁48開,就是48幅畫。總共看了多少件呢?陸陸續續應該看了幾十萬件。

我過去看畫冊的時候沒有眼睛一亮的感覺,包括龔賢、八大,我從來沒眼睛亮過。我真的到上海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看的時候眼睛亮了,能感覺到那種氣息。畫國畫的都知道氣息很重要。從印刷品上看就好像被隔住了,嚴格意義講所有印刷品都是贗品,跟真跡比的話都是贗品。包括二玄印社,就是印得再好,它還是印不出那個氣息來。

我是大概三年前的時候突然又開始重新燃起了對書法的興趣。於是我又把《陸機文賦》拿出來臨。同樣的難度,真的同樣的難度。我一說這個難度大概大家沒有概念,難到什麼程度?蘇黃米蔡好不好?寫得好,對吧?董其昌好不好?好。我這麼說話大家可能覺得我有點狂妄,從臨仿角度來講,臨蘇黃米蔡、臨董其昌是沒有什麼難度的,但是要臨這個陸柬之是有難度的。我想不通,按道理、按時代的發展來講,應該是書法越寫越好,這個叫發展觀。但是我們忽略了一個問題,唐代的書法家跟宋代的書法家,比如說蘇黃米蔡,他們是在什麼條件下學書法的?

過去沒有一個人想過這個問題,我甚至問過一些書法史家的人,他們都沒認真想過。這還是被我想出來的。這就是我今天要講的問題。

1

我們都知道張旭,草書大家張長史。張旭是草書家,但是張旭寫碑大家可能了解少,因為他留的東西少。只有留下了一個碑,有拓片的,留下了一個碑。實際上他的楷書寫得很好,和他的草書同樣好。

張旭這個家族是世家。張旭的媽媽是剛才我講的陸柬之的親侄女。張旭的老師是誰?張旭的老師是陸柬之的親兒子,叫陸彥遠,當時就號稱「小陸」,在唐朝的時候是有名的書法家,就是留下的作品很少,你見不到,大家就不知道這個人。這個陸家,他們家是江南貴族,他們家世代都寫字寫得好。

這不是我們現在老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嗎?這個張旭是跟陸彥遠學的,「小陸」毫無疑問肯定跟他爹學的,跟這個陸柬之。陸柬之跟誰學的?跟虞世南。虞世南是他親舅舅。那我再追溯,虞世南跟誰學的?虞世南跟智永學的。智永,王羲之的九世孫,也就是說「二王」的傳人。這個王家呢,在整個東晉到隋都是世家,傳到第九代,傳到了智永。這麼深遠的一個傳統宋代有沒有?沒有。

再比如蘇東坡,他爸雖有名,蘇洵,但不是書法家。他爺爺呢?你都不知道他爺爺是誰,對吧?宋代的很多名臣,書法過不了兩代,追溯不到兩代以上的。

剛剛我隨便講了一個張旭,追了好幾代,一下追到了東晉的「二王」。那這裡邊就有個問題。晉唐時代是貴族政治時代,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晉唐書法是貴族書法,不是文官書法。什麼叫文官?中小地主,家裡稍許貧寒,但還有餘力上得起私塾。家裡省吃儉用供他上學,最後參加了全國考試,考上了變成大官,這叫文官。他們沒有非常深遠的背景。

更重要的差別不在這兒。在哪兒呢?更重要的差別是,到底是通過真跡來學書法,還是通過贗品來學書法?

整個兩宋時期的文官,他們都是根據閣帖來學書法的。什麼叫閣帖?在宋太祖、宋太宗的時候,淳化閣是宮廷當中的一個閣,這個閣是專門收藏名人書法的。把這個名人書法編輯出來刻在棗木上,最後拓印出來,這叫閣帖。後來我們就形成兩套學問,一套叫帖學,還有碑學。帖學,就是刻在木頭上印出來的字帖,當時分送給一些大臣,大臣拿這個帖再翻刻,在民間流傳,於是在整個宋代有各種帖,包括很多私人也在刻帖。

大部分文官在小的時候是看不到真跡的,他們家還沒那麼有錢,收藏不到真跡。他們只能夠通過看這樣的贗品,用我的話是贗品,比我們現在的印刷品還差的贗品,因為印刷品還稍許能看到一些墨的變化、濃淡的變化、筆觸的變化,這種刻在棗木上印出來的帖,你什麼也看不出來,只是看到黑白。也就是說,蘇黃米蔡在小的時候,基本上是根據贗品學的書法。當然後來他們變成大官了,有錢了,他們也會收藏一些東西。但我們很多視覺經驗常常是在青少年、童年培養起來的,到後來,那東西就很像老幹部書法了。有些東西是需要童子功的。這是不一樣的。

這就是唐宋在書法上的本質差別。

我們知道書法的好壞大概有幾個標準,我們可能只注重兩個標準了。比如說,從風格史意義來講,蘇黃米蔡有意義。為什麼有意義?創立了新風格,創立了晉唐都沒有的風格。第二點,他們是個性化的書法,體現了鮮明的個人性。還有第三個是被忽略的,是水準的問題。

比如說唐朝跟宋朝是平行的兩個國家,他們做一個對抗賽,大宋國出了蘇黃米蔡,作為國家隊代表。唐朝不用派更多人,唐朝只派陸柬之一個人就夠了。我們回頭看陸柬之的書法,你會發現什麼?第一,也是一種風格,跟「二王」不一樣的風格。第二,也充分地具有個人性,一眼就能看出來這就是陸柬之的書法。第三,水準。為什麼說難呢?他裡面流露出來那種法度。表面看起來寫得很鬆動,但是你要分析它的結構是相當的精研。在結構的精研上蘇黃米蔡都達不到,這是高度問題。這就是跟著真跡學和跟著贗品學的一個差別,這是非常重要的差別。

2

現在我們的問題解決了。為什麼解決了?我們現在已經進入平民時代了,平民時代的話,我們就可以去美術館,我們也可以看真跡了。文官辦不到的事,平民辦到了。我們只要排隊進到那裡邊就能看真跡,我們也能看到那個氣息,這是一個問題的解決。

但是還有一點。其實文化遺產的概念是有兩層,一層是我們能看到真跡,還有一點很重要,我們要看到一個有水準的人示範。蘇黃米蔡到了後來當然也能看到真跡了,但是他沒有看到一個最高水平的人做的示範。張旭是陸彥遠給他做示範,陸彥遠是他老爹陸柬之給他做示範。虞世南給陸柬之做示範。智永給虞世南做示範。智永是「二王」的傳人,歷代都做示範。這個傳承非常重要,你要踩那個大師的仙氣兒。所以你要看到他怎麼寫、怎麼畫,這個很重要。

南京有一個書法家叫孫曉雲,寫了一本非常好的書,叫《書法有法》,破解了貴族時代這個筆法是什麼東西。很多人要討這個筆法,有點像很多金庸小說里寫的,要弄到一個劍譜、刀譜之類的,得到了就天下第一了。

有人就問了,開科取士不是在隋代就開始了嗎?唐代也有科舉制度,為什麼非要說唐代是貴族政治時代呢?因為唐代的科舉制度沒有完全制度化,也就是唐代的主要官僚基本來自兩大貴族體系,一個是老的貴族,我們叫山東貴族,山東貴族是廣義的山東,包括山東、河北、河南、山西。另外還有新貴,就是以李世民為代表的,我們叫關隴貴族,就是西北地區,中國西北地區的帶一點胡人血統的關隴貴族,他們打的天下。唐代的政治基本是在舊貴族、新貴族這兩套貴族的控制之下運行的。唐代的名書法家、名畫家幾乎沒有不是貴族的,比如我剛才講的顏真卿是貴族,哪怕到了晚唐,晚唐有一個畫仕女畫的周舫,他是節度使之後,武人世家,都是貴族。文人當時力量還是比較弱的,文人真正的翻身、登上政治舞台是在北宋,因為北宋開始制度化了,三年考一次,科舉變成主要的官僚來源,開始變成一個真正的國家制度,所以才使大量的中小氏族能夠到朝廷里去當文官。

3

我們注意到,晉唐時代是重視人物畫的時代。我們講人物畫的古典時代,就是最輝煌的時代是在晉唐。因為貴族是最喜歡畫像的,這跟歐洲一樣。歐洲的貴族政治時代終結得很晚,應該是在法國大革命之後才逐漸終結的。歐洲有很多城堡,歐洲大部分的國家基本都在一戰、二戰後才形成,我們叫做民族國家,義大利原來不是統一的義大利,是很多很多城邦國家。這正好印證了中國的寫實時代終結得比較早。為什麼終結得早?要想寫實,這個事不能半路出家,必須得從小開始學。為什麼閻立本、閻立德他們畫人物畫畫得好?那都是貴族,他們是從小就開始學的,要學習很多年才能畫得那麼好。

到了文官時代。文官在小的時候一般條件沒那麼好。他們能把《四書五經》學下來就不錯了,哪有那麼多時間學習書法?所以人物畫是跟貴族政治匹配的。我們在講人物畫標準的時候,晉唐時代最高標準叫神,神品,神妙能逸神。到了五代之後顛覆了,最高是逸品。為什麼是逸品呢?就是像不像不重要,這就是文官。文官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所以文官畫不了那麼好的寫實。比如畫山水不需要還原,山高一點、矮一點無所謂,畫樹也是一樣,樹也不長五官。大致像就行了,約略相似就可以。

董源在北宋初期名聲不大,北宋三大家郭若虛寫《圖畫見聞志》的時候,北宋三大家裡是沒有董源的,有李成、范寬,還有關仝,這是北宋時期的大理論家定的北宋三大家。到了元朝,元朝有個鎮江人叫湯垕,他改了這個價值觀。看人物畫,他講了一套標準。看山水畫,他說先觀天真。天真是誰的標準呢?天真就是沈括評價董源的標準,叫「董源平淡天真多,唐無此品,在畢宏上」。這是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裡面寫的。也就是說,從元以後,董源一下子就晉升到第一位了,超越了李成和范寬,擠掉了關仝,變成了新的北宋三大家。因為這麼去畫畫比較符合文人的標準。李成、范寬那個畫,對任何一個學山水畫的來講太難臨摹了。因為它是有難度的,就跟我說臨陸柬之的書法是一樣的道理,因為裡邊有法度的,那個法度非常繁複和精研,不是一目了然的。董源的畫一目了然,他層次很少。

雖然普遍的貴族政治在宋代終結了,但是在中國社會還是留下了一家貴族。這個貴族是誰呢?就是帝王,因為帝王是可以傳承的、世襲的。帝王的家裡經過幾代會有豐富的收藏,他們就能夠看到我們說的真跡。最重要的例子就是宋徽宗。宋徽宗能畫那麼好的寫實,他絕對不像文同、蘇軾這樣,是半路開始畫畫的,他一定是從很小開始學的。而且他也會創新風格,就是創一種新的瘦金體,按風格學來講的話,這也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風格。南宋的皇帝個個能寫字,包括他們的皇后,吳皇后、楊皇后都寫一手好字。

到了明代的時候,姓朱的這一家,這一貴族還在傳。你看朱元璋是不會寫字的,朱棣也不行,到了明宣宗,就是宣德皇帝寫一手好字,畫一手好畫,《武侯高臥》是寫實的畫,勾線非常的伶俐、輕巧。明代的好幾個皇帝,憲宗會畫畫,萬曆皇帝是寫一手好字的。到清朝就剩下愛新覺羅這個貴族了。愛新覺羅這個貴族,也是頭幾代不行,是從雍正、乾隆才開始寫好字的。所以你就會理解,為什麼到了晚明清初會有八大、石濤這樣的高峰,歷史上都是屬於貴族的。當然我這麼講可能有血統論的嫌疑。並不是所有的貴族都能變藝術家,我是指在同樣條件下,一個是文官,一個是貴族,他們倆要比較的話,你會發現貴族更有優勢,因為他們家裡有收藏、有傳承。

貴族政治重視人物畫,重視寫實。貴族的趣味跟平民的趣味很相似。1905年中國廢科舉,文官政治徹底終結。用傳統意義講的話,中國再也沒有文人了,以後的讀書人叫知識分子。恰恰就在這個平民時代到來的時候,在西方流行很久的寫實藝術就進中國了。西方的中產階級文化起來之後,已經開始反對寫實,現代主義在歐洲已經興起。但是中國並不是把最新的現代主義引進來,是把貴族時代的寫實藝術引進中國。就是說,所有的民族國家在建構過程當中,都利用寫實來做本民族的文化史敘述。如果用寫意的東西沒法做這個敘述。所以葉永新有一句話,他說現實主義是民族國家的預言。中日韓都經過這個過程,都是在差不多同時間引進寫實,然後寫實在這個民族國家開始放大。

但是在文官政治時代,比如從宋代一直到晚清,寫意流行了,寫實的還是有,在哪裡?在宮廷藝術裡邊。宮廷藝術一直流行帝王的肖像,叫御容。給帝王畫像,還要畫一些歷史畫,帝王征服了哪個地方,諸如此類記功的東西。還有功臣像。還有社會風俗,類似《清明上河圖》,那個橋這個結構,這是很寫實的。在宮廷藝術當中還是有寫實存在,這是貴族的需求,代表一個宮廷的世襲的貴族趣味。宮廷藝術一直是重視寫實的。在宮廷以外的文官的藝術不是,它強調寫意。這是兩個不同的傳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