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妇科疾病医案

 山东中医竹林 2017-11-06






1
何炎燊治疗滑胎(习惯性流产)




何炎燊,内科主任中医师,广东省名老中医,东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国务院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中医药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何老临床经验丰富,创立了肝、脾、胃并重的脾胃学说思想,扩大了中医下法在危重病抢救中的应用。其运用育阴潜阳法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屡起沉疴,为岭南温病学的主要发扬者。创立“伤寒温病融合论”,对肝硬化、尿毒症、冠心病、癫痫等病疗效显著。

简介




经典医案


李某某,27岁,工,已婚三年。从婚后第二年起,连堕两胎,皆两月1988年10月怀孕第三胎,即小心翼翼,广用中西安胎药物12月下旬阴道出血,一如前两胎。中西医多方治疗十天而血不止,医云胎不能,建议刮宫人流,家人请何氏一决。视其人,面色萎瘁,形体虚胖,短气若不相接续,稍劳则自汗涔涔,头目昏花。胸脘痞闷碍食,口不知味。腹不痛而小腹里急,腰骶酸坠沉沉。所下之血,色暗淡,时稀时稠,未见瘀块,脉细濡而缓,沉取尚有滑象,舌正红,苔薄白腻,何氏曰:“此妇脾土大虚,清气不升而下陷,古人所谓土虚不能载物者;且兼奇经亏损,不能维荫胞宫,胎焉得不堕?现胎犹未殒,试尽力图维。”索阅前方,皆胶艾四物汤,参、苓、萸、杞、桑寄等物,且加炭类止血药。其中芎、归之走窜,萸、地之柔腻,白芍之酸寒,皆与病刺谬;用炭类药止血,仅能治标,更无补于中阳之虚也。病势急,须用大剂。


处方:上等野生人参一支,去芦,重约6克,另炖兑服。黄芪60克、白术45克(同糯米炒黄,去米)、炙草10克、炙升麻10克、炙柴胡15克、陈皮5克、炮姜15克、大枣30克、砂仁5克后下,川断20克、杜仲30克、菟丝子20克、巴戟15克。(以剂量大,用水五大碗煎成一碗半,兑和参汤,早、午、晚分三次服完)
    
此即补中益气汤去当归加砂仁,合理中汤(干姜炮黑取其守)以升举元气,温补脾阳,再加川断、杜仲、菟丝、巴戟以峻补奇经也。
    
次日,血减大半,以野生人参难得,改用新开河参30克代之,服法如前。第三天血全止,腰腹亦舒。又两剂而痞闷除,食欲增进。乃去升麻、柴胡,加桂枝10克、白芍15克(酒炒以制其寒),炙防风10克,取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意,以和营卫而固表,又三剂自汗全止,头目轻清。乃嘱其常用三年以上之老母鸡一只,去皮及肠杂,入杜仲30克、红枣10克炖食。此安胎保胎之食疗方,屡验多人。1989年9月顺产一男,现已能走能说,健康良好。
    
[评析] 陈修园从土载万物之理悟出滑脱半产多由脾土虚衰所致,因而制订“所以载丸”(白术、人参、茯苓、桑寄、杜仲、大枣,见《女科要旨》)其方颇纯,而陈氏释方,则好谈玄理,如释茯苓、桑寄云:“一者伏于土中,俨若子居母腹;一者寄于枝上,居然胎系母胞。”殊属可哂。此方常服以资后天生化之源,不无裨益,若用以拯危救急,则尚嫌力薄,即如此例,若非用大剂补中益气汤及上等人参以补之、升之、举之,又兼用峻补奇经之药以维系之,支撑之,则胎恐不能保也。古人有言,医者临证,必须“剑胆琴心”,诚非虚语。而对待前贤成说,又须采其长而弃其短也。




2
孔嗣伯治疗闭经




孔嗣伯, 男,主任医师,国家级中医专家,1933年5月出生于北京,中国近代“四大名医”孔伯华三子。曾赴法国、日本、比利时、德国、奥地利、捷克等国讲学,早于五、六十年代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并多次获奖。从事中医教学及临床工作四十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科研经验,精通中医内、妇、儿科,擅长于温热病、心脑血管病、肾病、消化系统疾病、整体辨证治疗眼科疾病及肿瘤等内科疑难杂病。

简介



经典医案


李某,女,26岁,已婚。2006年2月7日初诊,间断闭经两年余,西医检查无异常,2005年10月来潮,痛经,迄今3个月未复来潮,有白带,口干喜饮,纳可,眠可,大便尚调,工作劳累,舌尖红质暗胖苔白厚,脉弦滑。辨证湿热血瘀胶结为患,治以渗湿逐瘀、活血通经。

处方:生鳖甲(先下)15g,三棱15g,莪术15g,炒杜仲10g,香附6g,草红花10g,桃仁10g,鸡血藤15g,川牛膝15g,炒二丑各10g,川郁金10g,小青皮6g,细辛3g,生滑石15g,通草6g,苏木6g,白檀香10g,炒橘核15g,沉香(包先下)3g,益母草15g,花蕊石15g,大黄    虫丸每剂15g入煎。十四剂。
  
二诊诉服药后月经来潮,经行四五日,血色可,腰痛,无明显痛经,现白带时多,畏热,多汗,纳可,二便调,眠佳。拟前法为治,略减活血力度,主以渗湿清热、柔肝理气。
  
处方:生牡蛎(先下)15g,生海蛤(先下)30g,花蕊石15g,鸡血藤10g,坤草10g,桃仁10g,焦山栀10g,石决明(先下)30g,广木香6g,三棱10g,莪术10g,炒橘核15g,炒丹皮10g,生石膏(先下)30g,生滑石15g,炒川柏10g,地骨皮10g,淮小麦30g。
  
依前法调理半年余,月经渐成规律,此次月经后期10天未行,少腹、胸部胀痛,腰酸,下坠感,头痛,鼻塞,便溏一日两行,脉滑尺略沉,舌尖红苔黄厚腻。主以渗湿逐瘀、柔肝运脾。
  
处方:桑枝30g,炒川连3g,杏桃仁各10g,坤草10g,川郁金10g,炒丹皮10g,玫瑰花10g,大腹皮6g,广木香5g,焦六曲10g,清半夏10g,桑寄生30g,花蕊石10g,炒枳壳6g,炒川柏10g,云苓皮10g,小青皮6g,鸡血藤10g,沉香1.5g(包先下)。
  
三个月后复诊诉近三个月月经规律,此次月经正常,无不适,舌红苔白厚,脉滑。
  
处方:川郁金10g,夏枯草10g,法半夏10g,云苓皮10g,坤草15g,炒麦芽15g,草红花15g,炒丹皮10g,陈皮6g,莱菔子15g,炒二丑各10g,焦槟榔10g,广木香5g,炒杜仲10g,川芎5g,桃仁10g,生滑石15g,炙香附6g。
  
2007年2月患者因外感前来就诊,述月经已正常
  
体会:孔老对朱丹溪的理论思想非常推崇,认为其“诸病皆生于郁”以及“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不仅适用于治疗杂病,也适用于妇科,妇科病首重开郁,但具体治疗,必须详审病机,辨清虚实之兼夹,补通攻散诸法灵活掌握,但虚者不可呆补,实者不可强攻,重在调和,务求治本。




3
蔡小荪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蔡小荪,汉族(1923,12-)上海市人。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妇科主任医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妇科委员会主委,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第一届理事会顾问,上海中医药大学暨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上海市高级卫生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专业评议组成员。上海食疗研究会理事,上海中医药结合研究会委员。曾任上海广慈医院、仁济医院、国际妇婴保健院中医顾问,上海首届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妇儿科专题会议中方主席,上海中医药杂志编委等职,是上海蔡氏女科第七代传人。

简介



经典医案


徐某,女,31岁,医生,2003年8月14日初诊。主诉:经量过多1年结婚6年,2002年行双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剥离术。月经:7~15/21~25天,末次月经8月13日。曾服丹那唑。此次经痛较剧,量多如注,舌质嫩红,脉细略数。


证属宿瘀未清,治拟化瘀调经


处方:炒当归、生地黄、制香附、赤芍、白芍各10g,延胡索12g,丹参、川芎各6g,生蒲黄(包)20g,败酱草30g,桂枝2.5g,血竭3g。5剂,每天1剂,水煎,早晚分服。


2003年8月18日二诊:腹痛较剧,月经量多,近日略减,舌质嫩红、中根腻微黄,脉细略数


处方:炒党参、黄芪、炒怀牛膝、花蕊石各12g,炒当归、赤芍、自芍、制香附、大黄炭各lOg,蒲黄(包)20g,三七2g。3剂,每天1剂,水煎,早晚分服。药后经净,再拟化瘀散结。


循环调治3周期,月事准期,经量正常,腹痛减轻。


按:临床治崩, 多遵循明·方约之提出的塞流、澄源、复旧之大法。若遇暴崩久漏之际,则宜急取治标止血治则。蔡教授认为,本症之崩漏,乃因瘀血停滞, 阻于经脉,新血不得循环所致。故治疗当谨守病机,通因通用,以化瘀澄源为主,非单纯固涩止血所能奏效,否则适得其反,愈止愈多,腹痛更甚。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不归经,则出血不止。非攻不为效。选方用药不用炭剂止血,惯用自拟内异Ⅱ方。以四物汤为基础,选用当归、川芎、生地黄、赤芍、牛膝、丹参、蒲黄、花蕊石、制香附、延胡索、血竭。方中生蒲黄常需据症情超量用之,多则30—60g。蒲黄本入血分,以清香之气,兼行气血,故能导瘀结而治气血凝滞之痛,且善化瘀止血,对本症经量多兼痛经者配合花蕊石、血竭尤为适宜。《景岳全书》云:“当归气辛而动,味辛温,故欲其静者,当避之” 、 “川芎味辛温,活血行气” ,临床上对于经量多者,此二药一般多弃之不用。蔡教授则反其道而行之,当归常量,川芎减量,取其祛瘀生新之功,也是正治反治法则的灵活运用。经净之后,遂取复旧之法,重在益气止血之品调理,巩固其本。




4
李广文治疗胎漏,胎动不安





李广文,1964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医疗系,从事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教学40多年。主要学术成果:精于妇科,兼擅男科,对男女水孕症、不育证的研究成绩突出,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成果三等奖、省科研成果二等奖;著作有《男女性疾病与不孕症》、《实用中医妇科》等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简介



经典医案


杜某,女,29 岁,已婚,2002 年3 月9 日初诊。停经38 天,阴道流血3 天,既往月经规律,周期28 —30天,经期4 —5 天,末次月经1 月30 日,量色质同前,3月3 日尿妊娠试验( + ) ,3 月6 日至今阴道少量流血,色暗红,无血块及组织物,小腹隐痛,腰酸轻,无恶心呕吐,乳胀轻,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B 超示:早孕(符合5 + 孕周) 。


诊断:胎动不安(肾虚型) 治宜益肾气,安胎元


予炒川断30g ,寄生15g ,菟丝子15g ,阿胶11g (烊化) ,炒杜仲15g ,香附12g ,陈皮9g ,砂仁9g ,黄芩9g ,白术9g ,苎麻根12g ,水煎服,日一剂,六剂。


二诊3 月16 日,服药平妥,进上方3 剂后,阴道流血止,腹痛消失,现仍有腰部不适,乳胀明显,余同前。上方去苎麻根,再进6 剂。


三诊3 月30 日,来人代述,上方连用半月,恶心呕吐明显,余无不适。上方去阿胶,加苏梗9g ,竹茹12g。再进6 剂可停药。


12月来人述于11 月初顺产一男婴。


按:胎漏,胎动不安现代医学称先兆流产,祖国医学认为腹不痛而下血者为胎漏,腹痛而下血者为胎动不安。《陈素庵妇科补解》曰:“妊娠胎动不安,大抵冲任二经血虚,胎门子户受胎不实也。”《; 景岳全书·妇人规》谓:“冲任气虚不能制约,血滑易动者??”,冲任之本在肾,如肾气不盛,则冲任不固。李师认为本病主要原因是肾虚。肾为生胎之源,乃胞脉之所系,肾虚则受胎不实,冲任不固,胎失所系而致。治以补肾安胎为主,用寿胎丸加杜仲益肾养血安胎,香附、陈皮、砂仁理气安胎,白术健脾安胎,黄芩、苎麻根清热凉血安胎,临证增减,灵活使用,收效甚捷。药理研究表明:川断含大量VitE ,用大量安胎而无副作用,杜仲有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二药炒用尚有止血之功;香附、陈皮有抑制宫缩之效,降低子宫敏感性,有利于保胎。本方服至胎气盛(恶心、呕吐、乳房胀感明显) 时停药或换方。尤应注意有滑胎史者,服药保胎应超过以往堕胎月份一个月为宜,并进行心理治疗,解除其恐惧,因恐则伤肾,肾虚则胎元不固。




5
韩百灵治疗慢性盆腔炎





韩百灵,1909--2010.04 ,中医妇科专家。吉林农安人。少时从师习中医。后开业行医。1958年后,历任哈尔滨市道外区人民医院医师,黑龙江中医学院妇产科主任、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届理事、黑龙江分会第一届副理事长。九三学社社员。擅长治疗妇科疾病,兼及内科、儿科,尤长于治疗崩漏、滑胎、不孕等症。蓍有《百灵妇科》,主编有《中医妇产科学》等

简介


经典医案


吴某,女,40岁,2000年3月22日初诊。患慢性盆腔炎10余年,近2月小腹疼痛加剧,甚则不可行走,伴有腰部酸痛及下腹部坠胀,并有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舌淡有瘀斑,脉沉弦而滑。B超:双侧输卵管增厚,盆腔少量积液,右卵巢肿物(考虑为炎性包块)。曾用抗生素治疗2周无效。


诊断:慢性盆腔炎。


辨证:肾虚肝郁型


治以补肾舒肝、解毒除湿止痛,以调肝汤加连翘20g,泽泻15g以解毒逐水、定痛。7剂,每天1剂,水煎服。


3月29日二诊:自诉腹痛好转,腰部酸痛及下腹部坠胀感消失,腹股沟淋巴结肿缩小,余无不适,舌淡、苔薄黄,脉沉弦稍滑,续用上方加黄柏15g。7剂,每天1剂,水煎服。


4月5日三诊:自诉无任何不适,腹痛消失,舌淡、苔薄白,脉沉弦。B超:双侧附件增厚。继以上方去黄柏、泽泻。7剂,每天1剂,水煎服。


4月12日四诊:无任何不适,舌脉同前,继以上方加女贞子20g。7剂,每天1剂,水煎服。


4月19日五诊:无任何不适。继服上方1周以巩固疗效,同时嘱患者注意休息,节房事,避寒凉免其复发。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