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冬」

 伯琰 2017-11-06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宋人仇远大概是在南国,

他笔下的立冬仍是迟到的秋雨携来的微寒,

庭前院落里的树叶半青半黄。

而在北国,

早已万物萧条、落叶翩飞,

雁影无踪、蛰虫无痕,凄风冷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

立,建始也。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冷风乍起,冬意渐袭 来自书画界艺术 03:25


立冬分三候:

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在北方,冷空气势力较强,常常南侵,

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寒潮。

一般立冬一过,我国就逐渐进入寒冷季节。

而此时在北方,水通常已经能结成冰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立冬之时,便是冰冻之始。

此时,北方的秋收早已结束,空旷的原野上,

裸露出一片片红黄的土地。

一场雨下来,经过霜冻,

泥土的表层往往会出现一层薄冰。

而被冰冻的每一寸土地

都在以它自己的方式告诫人们:

地冻将息,好比人之将省,以接地气而不忘本也。


雉是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

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

而海边却可以看到

外壳与野鸡的线条、颜色相似的大蛤。

所以,古人认为立冬后雉便变成了大蛤。



对“立冬”的理解,

我们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

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

是建立、开始的意思。

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

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


由此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

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的开始,

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左河水《立冬》诗云:

“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

四野修堤防旱涝,万家晒物备收藏。”



古时立冬日,天子出郊迎冬,赐衣群臣、矜恤孤寡。

《吕氏春秋-盂冬》载:

“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

还,乃赏死事,恤孤寡。”

高诱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

有孤寡者,矜恤之。”


初冬之时,帝王天子要顺应天时,体恤民间疾苦,

为朝臣发衣服、给孤寡送补助,

赏赐那些为国牺牲将士的子孙。

古时的社会福利、保障如何,

今已无法体验,字里行间读来到也温馨。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

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

从古至今,

各地的百姓就以丰富多样的习俗来庆祝立冬。




暖炉会

霜降后寒气已重,

因此各地开炉日期,一般常在农历十月初。

北平一般在十月初一烧暖炕,设围炉,称之为开炉节,

到第二年二月初一才撤去暖炉。

《岁时杂记》称

京人十月初一喝酒,就在炉中烤大块的肉,

围着火炉,边饮边吃,称之为“暖炉”。


修农具

隆冬时节,农事已毕,

农家对所有农具都应该趁闲暇时加以检查,进行整修。

如果发现有损坏或不可使用的,

要立即修理或者予以添置,以免来春贻误农时。

《礼记·月令》中有

季冬之月“命农计搁耕事,修来招,具田器”

所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煎香草

香草为芳草中的一种,

用衣袖在草上挥动便会芳香袭人。

焚烧香草可辟瘟疫、祛风瘴以及驱除房屋中的秽气;

佩戴香囊则可解郁闷;熬汤沐浴可以祛风寒;

搽在发间可以辟秽污;

以水酒煎制涂于面部,能够祛黑斑,滋养容颜。


战国时,楚地民间常用香草。

《楚辞》中辛夷、兰慈、杜衡、

揭车、薛荔、江离、胡绳、芳芷等,

都指香草,不但可缝制佩戴或煎汤沐浴,

也可用以供奉神灵并熬制药膏。

《熙朝乐事》载:

“立冬日以各色香草及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

谓之扫疥。”


采桑叶

桑叶性苦,甘寒,能祛风清热,凉血明目,

以老而经箱的为佳,取其气足力厚的特点。

此时已人寒冬,

得秋季肃杀之气,桑叶更能泄降肝胆郁热。

《广济方》称立冬日采桑叶一百二十片,

如遇闰年,则多采十片,每次用十片。

遇到需洗眼睛的日子,

用桑叶煎汤洗眼,能治疗各种眼病。

其他如(普济方)(集简方)都记载有

用桑叶治疗青盲眼、风眼流泪以及眼红涩痛的方法。



吃羊肉

秋冬后的羊肉味道尤为鲜美。

我国除了塞外边睡,如内蒙古、西藏等地,

一般都在深秋开始吃羊肉,到立春为止。

冬令时节,羊肉也是时令之物。

《帝京景物略》称:

明朝时,北平在农历十月,羊开始上市。


羊肉气味都属温性,善于补虚。

《本草纲目》曾经把羊肉与人参并列而称,

张仲景用当归羊肉汤治疗虚劳之症。

天气越冷,食用羊肉便越为佳妙。


吃饺子

北方有谚语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饺子源于“交子之时”之说,

立冬是秋与冬相交的日子,过年是两岁相交,

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据说,这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

不过那会儿的饺子跟现在的馄饨差不多,

煮熟以后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

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

直到唐代以后,饺子才变得和现在一样。

饺子的原名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

立冬时节,人们吃饺子、馄饨,

也象征咬破混沌天地,迎来新生之意。




祭冬神

古时立冬时节,天子要穿黑色的衣服,骑铁色的马,

带文武百官去北郊祭冬神。

冬神名叫禺强,字玄冥。

《山海经》说他住在北海的一个岛上,长相怪异:

人面鸟身,耳上挂着两条青蛇,脚踩两条会飞的红蛇。

祭祀冬神的场面十分宏大。

《史记》上记载,

汉朝时要有70个童男童女一起唱《玄冥》之歌:

“玄冥陵阴,蛰虫盖减……籍敛之时,掩收嘉毅。”

意思是说,天冷了,要收藏好粮食。秋收冬藏。


送寒衣

立冬这一天,人们也要给生活在阴间的祖先准备衣裳,

即送寒衣。

《帝京景物略》上说,

有专门的纸坊,用五颜六色的纸,

剪出一尺多长的男女不同的衣裳。

家里人买回去,在门口烧了,嘴里念叨着,

请祖先来拿,叫送寒衣。



寒风乍起,枫叶满阶,万物收藏。

细雨生寒,蛰虫休眠。

窗前負暄,逐光暖行。

橙红橘黄,寒炉煮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