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晓非解读《金刚经》(三)

 昵称49321920 2017-11-06

著名佛教文化研究学者、被誉为“亚洲最具魅力的弘法居士”的于晓非教授,倾其30余年学术耕耘,逐字逐句研读《金刚经》,将其作为我们打开佛家智慧之门的钥匙,层层递进对大乘佛教的思想框架、理论体系以及修正体系做一次完整解读。使佛经不再难懂,回到经典本身才能真正理解释家哲学智慧。


此文是对于教授《金刚经导读》课程文字的整理。


在线收听:喜马拉雅APP收听地址:ximalaya.com/zhubo/33092069/ 

离线下载:在本公众号对话框回复“金刚经导读”,可获得1-29集音频下载链接。


关键词


二谛、世俗谛、胜义谛、缘生性空、无常无我、不二、六度、布施度


以下为正文:


世俗谛、胜义谛


因为金刚经所在的《般若经》属于二时教法,本课程专注于二时教法。二时教法就是说明如何解构凡夫自以为真实的世界。

 

龙树降生于佛陀之后八百年,是对般若经最权威的解读者,著有《中观》、《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龙树在《中观论》中说: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二谛之分别,

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在大乘佛法的体系当中,龙树菩萨说用来解构凡夫自以为真实的结构模式叫做“二谛”——世俗谛和胜义谛。

 

世俗谛是为了度化我们这些凡夫,不得不向我们做妥协而建立的道理;

 

胜义谛(第一义谛)是佛陀作为智者,基于“世俗谛”而引申出来的,更殊胜的理解。

 

佛陀说法具有两种随顺,世俗谛随顺众生,胜义谛随顺真实,目的是与凡夫建立起一种沟通的渠道。世俗谛更随顺众生,胜义谛更接近真实。

 

二谛由四重模式解构,第三重与第四重二谛更真正地体现了大乘佛法法义,将放在后面逐字逐句解读金刚经时进行讨论,今天我们先讨论前两重二谛


第一重二谛


第一重二谛是关于眼前是否为真实地问题。

 


世俗谛是“实有”,就是佛陀彻底向凡夫妥协,承认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存在;

 

胜义谛是“缘生”,虽然“世俗谛”上承认实有,但凡夫境界上的“存在”,其实是种种条件、临时聚合起来,松散性的存在,“缘生性”的存在。

 

桌子在当下的存在是需要条件的,当下的桌子存在首先要有木头,木头存在要有树木,树木存在需要阳光土地种子。也就是说桌子的缘生是木头,木头的缘生是树木,树木的缘生是种子土地阳光,推而广之,一切物质存在都是缘生的,因此没有独立存在性。桌子今天是好的,明天坏了,也就是说没有常以不变性

 

有木头就能有桌子吗?首先要有人的需要,为什么需要,因为我想写字,为什么要写字,因为我要记笔记,这些精神的活动也是缘生的。这一切物质、精神的存在都是缘生的,那么“缘”是否真实存在?不,实际上这“缘”也是缘生的。

 

总结一下就是,第一重二谛在空间(没有独立存在性)和时间(没有常一不变性)两方面上解构世界。得出的结论是物质的存在是缘生的,精神的活动也是缘生的,缘也是缘生的,一切都是缘生的。


缘生性的重要推断就是无常,无常的特点是当生即灭,灭不待因。即在因缘具足而生的那一刹那,已经灭亡;灭亡的时刻并不需要原因。


第二重二谛



无我——无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我”

 

在世俗谛上认同佛陀所说的凡夫境界上的“存在“都是缘生的,而在胜义谛上,如果剥出了这个事物的种种的缘、种种的条件,并不存在一个独立于这些条件、独立于这些缘的那个“独立存在性”,因而表达为“性空”,或“无自性”。

 

桌子上的水杯和水,世俗地来说,喝掉就没水了,这种独立存在性叫做“性”,性空所讲的是独立的存在是由于一切都是缘生的,所以说这杯水其实并不存在,就叫做“性空”或“无自性”。

 

即在第一组中凡夫境界上存在的时间上的(“常一不变性”)、空间上的(“独立存在性”)坚固性被佛陀解构了。


凡夫境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缘生性空的。


凡夫认可了无常性,那是不是代表可以为非作歹了。举个例子,一个人抢银行,第二天被抓住,他对警察说,佛陀教导我们,一切都是无常的,也没有常以不变的独立存在行,抢银行的是昨天的我,而不是今天的我。我们知道这是不对的,但问题在哪里?


这个抢银行的人错在了忽略了世俗谛上的缘生性,昨天的他和今天的他是有缘生关系的,即“相似相续性”。


法华经上说,释迦摩尼佛是大医王,能医众生之病,能救众生之苦。凡夫有什么病,佛陀就以对应的法和形式来说话,这叫做是对治。而用“二谛”说法对治的凡夫的病就是“边见


凡夫最容易犯的“边见”错误就是“常见”“断见”。

 

“常见”就是指认为有“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


“断见”则指不承认因果的“相似相续性”。

 

抢银行这个人犯的就是“断见”。一世说的生命观犯的就是“断见”的过失。对于凡夫来说,宁可落“常见”,不可落“断见”。

 

佛陀告诉我们“不常”、“不断”,既不“常”、也不“断”,这叫做“不落二边”,简称“不二”,佛陀的教法即是中道,不落两边的中道。

 

在印度,龙树论师对佛陀“二时教法”、对《般若经》做的最权威的阐扬,叫做“中观见”。

大乘佛法如何修?


前两重二谛的缘生、性空可以用“无我”这个词来表达。


所以在每时每刻,只要你当下的这个行为,它导致的结果是能够淡化我们心中对那个“我”的执着,这就可以算是修行

 

大乘佛法的修行,根本的、最重要的修行就是六度: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般若度


这六个修行法门是不平等的,“般若度”是纲领,是统帅,佛经里说般若是眼目,是光明,大乘佛法的修行,就是在般若度的统摄下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修行。

 

在六度中,布施度的修行排第一,布施度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其中以财布施为基础,法布施最殊胜,以无畏布施最高上。法布施解决的是被布施人的法身慧命的问题,财布施、无畏布施只是解决被布施人现世的肉身的生命问题。

 

大乘佛教所倡导的“布施”,是在“胜义谛”上观“三轮”(“能布施”、“被布施”、“布施的过程和物品”)都是空的,即三轮的本体是空,叫做“三轮本空”的布施,“出世间法的布施”,“无漏的布施”。只有这种布施才能淡化我们心中对那“我”的执着;反之则是“有漏的布施”。

 

大乘佛法修行,对于凡夫来讲,就是修行“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的“不二”,修行法门就是“悲智双运” “福慧双修”,悲、福是世俗谛的要求,智慧是胜义谛菩提心的要求。(完)



这三篇内容(对应61个音频的1-15)是对佛教体系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下一篇正式开始逐字逐句进行解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