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片时间】第0615期:胸段椎管内脊膜瘤

 影像吧 2017-11-07

胸段椎管内脊膜瘤

【临床资料】

女性,75岁。腰部疼痛8年余,加重伴双下肢疼痛、麻木1年余。体格检查:胸腰段压痛、叩击痛,双侧乳房以下皮肤浅感觉减退,腹壁反射消失。

图1胸段椎管内脊膜瘤

A

B

C

D

【影像学检查】

A〜D.CT平扫及矢状位、冠状位重组见胸段椎管内一卵圆形均匀钙化灶,CT值为528 Hu,边缘光滑,钙化灶位于椎管内脊髓的右侧,脊髓受压变细,向左侧移位,密度均匀,相邻椎体未见破坏,椎间孔未见扩大

【最后诊断】

胸段椎管内脊膜瘤(术后病理)。

【诊断要点】

脊膜瘤(meningioma)是一种生长于椎管内硬脊膜的良性肿瘤,多源于脊膜蛛网膜杯状细胞,少数生长在神经根。发病率仅次于神经纤维瘤,约占所有椎管内肿瘤的25%。好发年龄为13〜82岁,高峰年龄在 50~60岁,女性多见,占80%。肿瘤主要发生于胸段(占80%),其次为颈段(占15%),腰段少见。多位于脊髓外硬脊膜内(占90%),约5%呈“哑铃状”跨硬脊膜内、外生长,极少数位于脊髓外硬脊膜外。肿瘤质地较硬,并可发生钙化,生长缓慢,常呈宽基底与硬脊膜相连,肿瘤很少经椎间孔到椎管外。

1.临床表现:①肿瘤生长缓慢,压迫神经根出现局部疼痛,有定位意义。②感觉障碍表现为下肢远端感觉异常,继而逐渐向上发展。③运动障碍表现为锥体束征出现早而显著,括约肌障碍出现晚。

2.腰椎穿刺:脑脊液蛋白质含量明显增高,动力学检查有梗阻表现,而且早于临床症状出现。

3.X线表现:

1)脊柱平片:多数正常,较大肿瘤可显示骨性椎管膨大,少数可见结节状钙化。

2)脊髓造影:肿瘤以宽基底附着于硬脊膜,肿瘤所在侧蛛网膜下隙增宽,对侧变窄,阻塞端呈杯口状。

4.CT表现:

1)肿瘤多为单发实质性,瘤体较小,呈卵圆形或扁平形,边缘光滑。

2)平扫显示脊髓外硬膜下软组织肿块,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常见瘤内钙化,囊变少见。

3)CTM较平扫更好地显示肿瘤与脊髓和周围的关系。肿瘤所在侧蛛网膜下隙增宽,脊髓受压变细且向健侧明显移位。

4)增强扫描肿瘤呈中度均匀强化,较少囊变、坏死。

5)少数肿瘤跨硬膜呈“哑铃状”生长,椎管和椎间孔可能扩大。

5.MRI表现:

1)肿瘤位于脊髓外硬膜下。多为单发实质性,瘤体较小,呈卵圆形或扁平形。

2)平扫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钙化在T1WI、T2WI均为低信号。

3)增强扫描肿瘤为中等度强化,瘤体以宽基底与硬脊膜相连,部分病例可见到“硬脊膜尾征”,即瘤体邻近的硬脊膜增厚、强化并与之相连。

【分析思路】

诊断依据:

1.患者为老年女性,病程长,症状主要是脊髓受压产生的感觉障碍。

2.CT平扫显示孤立的钙化病灶位于椎管内,边缘光滑,胸段脊髓受压变细、向对侧移位。

3.相邻胸椎的骨质未见异常改变,相应椎间孔未见扩大。

4.本例胸段椎管内脊膜瘤表现为瘤体完全钙化,其CT表现较少见,诊断上有一定困难。

鉴别诊断:

1.神经源性肿瘤:①主要包括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肿瘤容易跨椎间孔生长,呈特征性“哑铃状”。 ②肿瘤CT表现为略高于脊髓密度,清楚显示椎弓根骨质吸收破坏、椎管和椎间孔的扩大。③MRI T2WI 为高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或均匀强化。④肿瘤相对体积较大,囊变常见,钙化较少。⑤本例肿瘤钙化明显,与神经源性肿瘤有所差异。

2.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①瘤内钙化常见。②钙化合并出血时,CT平扫瘤体为高密度。③肿瘤T2WI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④伴出血时T1WI和T2WI均可呈高信号。灶周伴有含铁血黄素沉着时,T1WI和T2WI均可见低信号环影。⑤增强后病灶呈轻度强化。因为该病为髓内肿瘤与髓外脊膜瘤有所不同,如果行MRI检查更容易进行鉴别。

本例胸段椎管内脊膜瘤表现为瘤体完全钙化,可能与病程较长有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