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东垣对脾胃学说之贡献(六)首创“甘温除大热”法

 水木年华138 2017-11-08

甘温除大热是指以味甘性温的药物为主组成方剂, 治疗因中气不 足或气虚血亏导致的内伤发热病的 一种治法。其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 汤和当归补血汤。现代多用于治疗某些血液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病、老 年人肺部感染、虚人外感及手术后 感染之长期发热。笔者在西医病房 会诊时, 经常遇到此类患者, 多有劳 倦太过的病史, 其热势或高或低, 但 多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 以口干喜 热饮、纳差便溏、脉虚大无力、舌淡红胖大等为特点。如方药对证常可 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李东垣对脾胃学说之贡献(六)首创“甘温除大热”法

不盛, 上焦 不行, 下脘不通, 而胃气热, 热气熏 胸中, 故内热”的论述, 提出“若饮 食失节, 寒温不适, 则脾胃乃伤; 喜 怒忧恐, 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 元 气不足而心火独盛⋯⋯相火、下焦 包络之火, 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 不两立, 一胜则一负”是脾胃内伤 的病因。元气不足会引起“阴火独 旺” , 而这种阴火是与元气相对立 的。元气充沛时, 阴火戢敛下降; 元 气不足时, 阴火就亢盛枭张。阴火 越炽盛, 元气就越益受耗伤。

关于气虚发热的临床表现, 他 在《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 中论》中描述说:“脾证始得, 则气 高而喘, 身热而烦, 其脉洪大而头 痛, 或渴不止, 其皮肤不任风寒而 生寒热。”这些都是脾虚导致阴火上冲的结果。从以上所举的内伤气 血症状来看, 证似外感, 实非外感, 外感是实火, 证属有余, 内伤是虚 火, 证属不足, 故其治法各异。

李东垣对脾胃学说之贡献(六)首创“甘温除大热”法

李东垣根据《内经》“损者益 之、劳者温之”、“热因热用”之 旨, 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和经验, 认为治疗此种内伤虚热证当以 “辛甘温之剂, 补其中而升其阳, 甘寒以泻其火则愈”。此即后世所 说的“甘温除热法” , 忌苦寒重脾胃,亦不可汗下劫夺津气, 补中 益气汤是为代表方剂。该方以甘温 补气为主, 旨在使受损元气得到恢 复, 中焦枢机得力, 阴火自敛。其甘 温除热的机理, 柯韵伯曾云:“凡 脾胃一虚, 肺气先绝, 故用黄芪护 皮毛而开腠理, 不令自汗; 元气不 足, 懒言气喘, 人参补之; 炙甘草之 甘以泻心火而除烦, 补脾胃而生 气。此 3 味除烦热之圣药也。佐白术以健脾; 当归以和血; 气乱于胸, 清浊相干, 用陈皮以理气, 且可散 诸甘药之滞; 胃中清气下沉, 用升麻、柴胡, 气之轻而味之薄者, 引胃 气以上腾, 复其本位, 便能升浮以 行生长之令矣。”

李东垣对脾胃学说之贡献(六)首创“甘温除大热”法

自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发热 的方法问世以来, 历代医家对于 “脾胃气虚生大热”病机的认识见 仁见智, 各有不同。但不论何种观 点, 究其主要病机仍然是脾胃虚 损、元气不足所衍发的各种发热现 象, 因而不能单用滋阴、养血、透 邪、泻火、清热燥湿等法, 只能根据 “劳者温之”、“损者益之” 的原 则, 采用“甘温除热”法来用药。甘 温除热是通过纠正引起气虚发热 的病理变化来退热, 因此, 属于治 本而非治标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